猶姓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9年,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反唐。 1927年,按照父親的安排,猶鳳歧考上了貴州省立第三中學(在遵義)學習。 1950年,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猶鳳歧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

1基本介紹

漢字:猶繁體字:猶 拼音:yóu注音:ㄧㄡˊ

2姓氏來源

猶(yóu)姓源出有:

源流一

周文王姬昌與正妃太姒生有十子:長子伯夷考,次子發,三子鮮,四子旦,五子度,六子振鐸,七子武,八子處,九子封,十子季載。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克殷商平天下後,大封功臣昆弟。於是分封三弟鮮于管;四弟旦於魯;五弟度於蔡;六弟振鐸於曹;七弟武於成;八弟處於霍。時九弟封,十弟季載年少,未得獲封。
武王發病故後,其太子誦立為天子,是為成王。時成王年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疑周公旦之為不利成王,乃挾紂王之子武庚以作亂。周公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放遂蔡叔,將原殷商之遺民一分為二,其一封微子啟(紂王之弟)於宋;其一封九叔封於衛,十叔季載於沈。於是周公旦推薦封為周司寇,季載為周司空。
姬季載的封國在沈(今安徽省臨泉縣境內),為子爵,沈君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沈氏。沈立國540年後,於周敬王十四年,蔡昭侯十三年,即公元前506年時,被同族蔡國所滅。沈氏族人散居九州島島,其中一支遷安徽省太和縣,南北朝時陸續遷至江蘇浙江等地,至今浙閩的沈姓仍為大姓。
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餘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於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後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後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都為唐朝的都總管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國勢逐漸沒落,晚唐時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黨錮之爭的局面,階級矛盾難以緩和,大唐帝國已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9年,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反唐。占據唐屬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決民收復失地,詔書時任都總管職的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督師南征。不久克復播州,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次年,黔中瓮水(今貴州省甕安縣珠藏境內)苗變,朝廷復詔其督師進剿,既克,命留鎮其地。尤崇仁回長安復職,尤崇禮回太原戌守。故今山西太原、陝西西安仍有許多尤或猶姓者居住。崇仁祖後嗣子孫仍姓尤;崇禮祖後嗣子孫易尤為猶姓者。
尤崇義病故後,長子尤朝覲承播州宣慰使職襲職,其餘子朝元,朝鳳,朝龍,朝伯,朝翔佐之。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都城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尤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僖宗皇帝重返長安後,悼恤陣亡將士,贈敕尤朝覲為播瓮萬戶侯,世襲罔替,立祠春秋祭祀。尤朝覲之後裔尤道明,於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姓。這就是猶姓的由來。
源流二
《姓氏譜》中說“尤姓系出沈氏,唐末王審之據閩,閩人姓沈者避‘審’音去水為尤”,此說法對我族不能成立,因為王審之據稱帝於唐亡後的公元909年,而我入黔始祖尤崇義昆弟三人南征播州時為公元874年,兩者相距35年,怎么能知道後有王審之而預諱呢?
源流三
《姓氏尋源》中說:“先零大族有猶氏”,又說“蜀多猶氏”。

3得姓始祖

聃季。又稱冉季載,姬姓,為黃帝後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駕崩後,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攝政。當時的三監(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是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在這次平叛鬥爭中,聃季立下大功。戰後,周公旦將這位有才華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將他封於沈,建立了沈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沈姓。
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餘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於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後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後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都為唐朝的都總管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國勢逐漸沒落,晚唐時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黨錮之爭的局面,階級矛盾難以緩和,大唐帝國已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9年,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反唐。占據唐屬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決民收復失地,詔書時任都總管職的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督師南征。不久克復播州,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次年,黔中瓮水(今貴州省甕安縣珠藏境內)苗變,朝廷復詔其督師進剿,既克,命留鎮其地。尤崇仁回長安復職,尤崇禮回太原戌守。故今山西太原、陝西西安仍有許多尤或猶姓者居住。崇仁祖後嗣子孫仍姓尤;崇禮祖後嗣子孫易尤為猶姓者。
尤崇義病故後,長子尤朝覲承播州宣慰使職襲職,其餘子朝元,朝鳳,朝龍,朝伯,朝翔佐之。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都城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尤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僖宗皇帝重返長安後,悼恤陣亡將士,贈敕尤朝覲為播瓮萬戶侯,世襲罔替,立祠春秋祭祀。尤朝覲之後裔尤道明,於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姓。從此出現猶氏一姓了。

4遷徙分布

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餘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於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後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後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都為唐朝的都總管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國勢逐漸沒落,晚唐時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黨錮之爭的局面,階級矛盾難以緩和,大唐帝國已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9年,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反唐。占據唐屬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決民收復失地,詔書時任都總管職的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督師南征。不久克復播州,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次年,黔中瓮水(今貴州省甕安縣珠藏境內)苗變,朝廷復詔其督師進剿,既克,命留鎮其地。尤崇仁回長安復職,尤崇禮回太原戌守。故今山西太原、陝西西安仍有許多尤或猶姓者居住。崇仁祖後嗣子孫仍姓尤;崇禮祖後嗣子孫易尤為猶姓者。
尤崇義病故後,長子尤朝覲承播州宣慰使職襲職,其餘子朝元,朝鳳,朝龍,朝伯,朝翔佐之。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都城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尤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僖宗皇帝重返長安後,悼恤陣亡將士,贈敕尤朝覲為播瓮萬戶侯,世襲罔替,立祠春秋祭祀。尤朝覲之後裔尤道明,於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姓。從此便有猶氏一姓了。
猶氏主要聚居地有貴州省的甕安、羅甸、遵義、桐梓,綏陽、修文、湄潭、貴陽、安順、鎮寧、紫雲、興義、貞豐、望謨、興仁縣等地;重慶市的萬盛區、綦江、南川、江津,四川省的廣安、雲南省的鎮雄等地。

5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瓮水堂:以望立堂。
長安堂:以名立堂。
儒林堂:以名立堂。

6猶氏世系

崇義祖生朝覲、朝元、朝龍、朝鳳、朝伯,朝覲生如椿,如椿生泰,泰生堂,堂生道明,道明生世德,世德生廷輝,廷輝生智,智生凰翔,凰翔生旻,旻生嵩,嵩生正言和正遠,正言生宗漢,宗漢生文龍、仕童、仕源。仕源生恭,恭生秉政,秉政生爵,爵生紹廉、紹琮、紹文、紹華、紹武。以下分房記載。

7歷史名人

猶崇義: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生於山西省太原府壽陽縣。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與兄崇仁、弟崇禮以都總管職奉旨督兵收復被南詔國占據的播州。崇義因軍功欽敕播州宣慰使,並駐節於黑羊菁(今貴州省會貴陽)。次年黔中烏江畔瓮水苗叛,朝廷復詔崇義督兵討之,紅崖屯(今貴州甕安縣珠藏鎮榮院村)一役,徹底肅清叛軍老巢。朝廷命鎮守基地。是年開設瓮水司衙。崇義公生有六子:朝覲、朝元、朝伯、朝龍、朝鳳、朝翔。長子朝覲襲宣慰使職。
猶朝覲:生於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唐乾符元年隨父輩從征播州,入駐瓮水。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洛陽,僖宗逃亡蜀地。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黃巢軍敗,僖宗返回長安後,賜贈朝覲為“播瓮萬戶侯”,立專祠春秋致祀。其宅稱“侯府門”,在今甕安縣珠藏鎮榮院村。
猶道明:字行之,宋宋嘉熙四年進士,其先祖猶崇義,山西太原府壽陽縣人,於唐乾符元年,以都總管職奉旨平蜀黔蠻夷,既平,敕封播州宣慰使司,留鎮黔中瓮水,世襲罔替。道明少時,隨父朝京師,入學國子監,後登進士,殿試進,上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是為猶姓受姓之始,官授集賢殿正字。有讀書處在治北240裏處扶歡上壩;其故宅在桐梓元田壩,今已為令狐姓業矣!相間裏許處,有羊背窩祀田存在。墓在元田壩天井灣令狐正璉界內。至今,天井灣宅址,近鄉人仍你猶家屋基;邑鄉賢祠亦列祀典,詢士夫之賢者歟,記《遵義府志》。
猶仕源:貴州省甕安縣瓮水司人。宗漢子。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承襲瓮水世職,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軍傅友德奉命南征,仕源公以地歸附,奉調從征雲貴,護衛鎮遠,興隆、偏橋(今施秉)、黃平功最著,洪武十七年七月初三日,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敕聖旨一道,按撫印一枚,改授世襲瓮水安撫使。《甕安縣誌》、《黔南職方記略》、《貴州通史》等有載。
猶泳:南宋理宗年間(公元1225——1264年)播州(貴州省遵義市)人,為當時播宣慰使司楊軾、楊粲父子最為倚重的幕僚。為播州的統一功不可沒。此事記載於《貴州通史》。
猶法賢:字心魯,號酉樵。甕安瓮水世系人,其祖父賜璠公系甕安縣土縣丞承襲者,因事坐黜,由其叔祖賜璵世襲。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進士副榜。充鑲黃旗教習,選鎮遠縣教諭,升鎮遠府教授。潛心經史,手不釋書,編著有《鎮遠府志》、《黔史》四卷、《酉樵山房詩文集》六卷傳世,享年88歲,《甕安縣誌》稱“耄而好學,有衛武之遺風”,是貴州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貴州通史》有載。
猶鶴:貴州省甕安縣瓮水司人,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承襲瓮水安撫使。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叛明,鶴公募鄉勇數千附隸明軍巡撫郭青螺(即郭子章)等平亂,功成,朝廷改土歸流,鶴公獻瓮水安撫司地,與宋氏草塘司合併,設甕安縣,其後世世襲甕安縣土縣丞職。《甕安縣誌》“明萬曆二十八年,李化龍,郭子章率明軍平楊應龍之亂,瓮水安撫司安撫使猶鶴"率族從協濟軍需".二十九年,撤安撫司,置甕安縣.三十一年,以猶鶴為瓮水土縣丞”
猶登元:字象乾,甕安人,黃平州籍(明末時期,甕安縣藏屬黃平州轄地)。其父國材公系甕水世系襲職猶鶴第三子。明崇禎庚午(西元1630年)科舉人,官四川雙流知縣,升敘永廳同知,敘州知府,封中憲大夫。著詩《殘菊》《震天硐》傳世。在《貴州古代詩文選》載有原詩。《殘菊》:“是菊且垂老,清香常到門;殘芙常不落,臒幹勁猶存;芳在憐群異,秋過不市恩;凋零如有恨,珍重託霜根”。《震天硐》:“斷岸連江起,濤聲帶雨來;洞中藏日月,峽外走風雷;幾失劍門險,還疑豔澦堆,煩襟浣不盡,恍若到蓬萊”。其事跡《甕安縣誌》有載。
猶自東:字魯瞻,號青圊,貴州省甕安縣瓮水司人。數祥公長子。清嘉慶己卯(公元1819年)優貢,朝試任教職,歷任鎮甯、麻哈(貴州麻縣縣)、思南訓導。因捐疏河工經費,升雲南巧家廳(今雲南省巧家縣)同知。因其胞姐夫張日晸系雲南巡撫,避嫌而後改授四川同知,歷任茂州,眉州(今四川省峨眉山市),直隸知州等。清鹹豐年間曾編著有《瓮水猶氏宗譜》。
猶登第:字象堦,瓮水世職承襲人。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歸附清朝。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藩王吳三桂自滇反清,其將馬寶盤踞遵義,登第公督率鄉勇防堵烏江沿岸要隘,地無所失,準襲世職如故。按《庭聞錄》:“康熙十九年,大兵大膊吳逆,逆將馬寶盤踞遵義後,奔楚豕走姚安山中,提督桑格誘降之
猶數祥:字卜之,號聽泉,瓮水世系中寨一房人,嘉誥公第三子,榜名肇賢。清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與族人猶天貴同榜舉人。清嘉慶辛酉(公元1801年)大挑二等,選貴築(今貴陽市)訓導,歷任十七年,推升直隸博野縣知縣,承辦謁陵道差,以功勞病卒。其女婿張日晸為雲南巡撫;其子猶自東,字魯瞻,號青圊,嘉慶己卯(公元1819年)優貢,朝試就教職,歷任鎮甯、麻哈、思南訓導,因捐疏河工經費,升雲南巧家廳同知。改授四川同知,歷任茂州,眉州,直隸知州。父子知名一時,稱盛,誠足光前而裕後矣。
猶學湖:字海龍,號鏡涵,清末官壩世系二房人,生於公元1868年,自幼勤奮好學,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癸癸巳恩科中舉,因辦團務,龍巡撫使保獎乙等章,鏇又保甲等章,赴廣西任知縣。光緒二十一年,赴京會試,回應康有為梁啓超等發起的變法維新運動,積極參與簽名上書,反對對日妥協,主張變法,富國強兵(即歷史上稱之“公車上書”事件),並當選議院員。1905年回鄉,縣令張斗南委其任團總。1913年縣長蔡用休委任其第六區區長。1927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三師征湘西,師長猶國才任其為芷江縣縣長,隨後第三師返黔,再回桑梓,在猶國才支援下,組織人員,潛心編修《桐梓縣誌》。1925年,在猶國才的宣導和支持下,編著了民國刊本(由貴陽文通書局承印)《猶氏族譜》共十二卷。除此之外,還著有《礦產論》(記有關關壩煤炭,青年銻礦等礦產資源);《磨子洞記》(記今關壩溱溪迷宮);《猶氏入黔》;《桐梓縣誌緣起》等著述,為為重慶市盛區地方歷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1938年3月,公在關壩家中病故,終年70歲。
猶國才:字用儂,貴州省桐梓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生。早年入貴州講武學堂第一期,畢業後任貴州講武堂學生營少尉排長,黔軍總部警衛團排長。民國十年,所部途經榕江,遇黔軍第一混成旅周西成營長,周派江國璠前往勸說國才,帶人槍投周。十一年,周西成任黔軍第一混成旅長,國才升任該旅營長,後隨周入川作戰。十二年,周西成成立靖黔軍,確定‘群、紹、佩、用’的繼承序位。國才為周西成之第四順位繼承人。後任黔軍第十混成旅旅長。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北京臨時執政令,授猶國才為陸軍步兵上校,並加少將銜。十五年春,奉周西成命令,率兵入省城貴陽接防,周西成任貴州省長,開始對貴州三年的統治;冬,周西成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國才任該軍第三師師長,時年三十歲。十六年夏,周西成以計伐共黨為名,派國才為總指揮,率部進攻湘西;秋,周西成派毛光翔為援滇軍總司令,阮德炳為前敵總指揮,分三路向雲南進攻,以楊寰澄進駐宣威為右路,猶國才進師駐瀘西為左路,黃道彬師進駐盤縣為中路,結果中路黃道彬師於曲靖被滇軍盧漢,朱旭師擊敗,國才所部行至陸良馬街,亦被滇軍張沖師痛擊,被迫退回,援滇之役以失敗告終。十八年春,滇軍龍雲,黔軍李曉炎組成聯軍,進攻貴州,欲打倒周西成政權。周氏以毛光翔為右翼總指揮,率猶國才師由興仁出發迎擊聯軍,以黃道彬師為中路,由盤縣指向雲南霑益,周西成率教導師劉成鈞部向安順進發,結果周西成作戰失利,作戰受傷,落水而亡。龍李聯軍於五月二十八日進入貴陽;七月四日,第二十五軍收復貴陽;十月,桐梓系第二號人物毛光翔繼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及第二十五軍軍長,接掌貴州軍政事宜,國才所部改稱第二十五軍第二師,仍任師長。二十一年初,第二十五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王家烈率部向貴陽進發,欲與軍長兼省主席毛光翔爭奪貴州省政權,國民政府軍部於二月任命王家烈為第二十五軍軍長,國才為副軍長,毛光翔無力抵抗,被迫讓出省主席職務與王家烈;冬,國才與第二十五軍第三師師長蔣在珍,教導師師長車鳴翼聯合反對軍長與省主席王家烈,於十一月五日於安順出兵,進逼貴陽,十十四日攻入貴陽,王家烈率殘部於二十五日倉皇出走;十二月七日,國民政府任命國才為貴州省政府委員,二十六日,國民政府免除王家烈貴州省政府主席職務,任命國才暫行兼代貴州省政府主席,主持貴州省政,惟時間短暫,未及一個月。二十二年一月一日,在貴陽就任蔣委員長所委之第二十五軍軍長,同月十九日,王家烈擊敗反王聯軍,攻占貴陽,國才與毛光翔等人逃走,‘王猶之戰’告一段落,國才所部後被迫退入雲南羅平縣;四月八日,國民政府令,猶國才毋庸兼代貴州省政府主席,王家烈復任貴州省政府主席。二十三年四月,所部經過一年的休整,在雲南龍雲的支持下,分三路反攻,進駐盤江地區,所部改稱獨立第一師;八月三日,奉令兼任貴州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同月與王家烈妥協,舉行關嶺會議,共同商討圍剿工軍計畫及黔局善後事宜;十一月,王家烈在貴陽召開高級軍政會議,國才,侯之擔等出席,具體部署堵截自江西入黔之中共中央紅軍的計畫;十二月十三日,王家烈趕赴馬場坪督戰,又任命國才為貴州全省剿菲總指揮,何知重(王家烈之表弟)為副總指揮。二十四年四月九日,任剿匪軍第二路軍(總司令龍雲)追剿軍副總指揮(總指揮王家烈),十七日,王家烈免貴州省政府主席,結束了貴州桐梓系軍閥九年的統治,二十四日,國才免除貴州省政府委員及民政廳長職;五月十五日,國民政府簡派為剿匪軍第二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官,同日任命柏章輝為陸軍第一0二師師長,何知重為第一0三師師長,吳劍平為第一二一師師長,三師原皆為黔軍,今改用中央統一番號,陸軍第一二一師即國才舊部獨立第一師改稱;八月十三日,奉派為駐黔第四綏靖區指揮官,同時,上官雲相,郭思演,李雲傑任駐黔第一,二,三綏靖區指揮官。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國民政府任命國才為陸軍中將;七月九日,獲頒國民革命軍誓師十周年紀勳章;十一月十二日,獲頒三等雲麾勳章。其後任軍政部駐西安辦事處主任。二十七年春,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率四期深造,研習高深軍學。曾祖猶二十九年春,陸軍大學畢業。三十三年十月,任軍政部中將部附;秋,由西安棄職回遵義北門故宅居住。三十五年,任中央訓練團中將專員;十二月,退為備役;同年患腦溢血,三十九年十月病逝,年五十四歲。(於翔麟稿。參考《貴州軍閥史》,《政府公報》《國民政府公報》。
猶鳳歧:(1910-1997),又名猶振良,曾用名李欣、李梅君、槐子、游萍生、猶名歧,祖籍貴州省桐梓縣,1910年9月26日(農曆)出生於綦江縣扶歡鄉上壩(今扶歡鎮)。
他幼年時在家鄉讀私塾,後因躲避匪患,隨全家遷到綦江縣城居住。1923年,猶鳳歧進入綦江縣立高等國小讀書,受到學校訓育主任鄒進賢(中共黨員)和教師危直士(中共黨員)的教育和影響,明白了革命道理。1926年,他在國小畢業後,考入綦江青年會中學學習。此時正是北伐戰爭不斷勝利,在鄒進賢、危直士的帶領下,猶鳳歧與其他同學一道走上街頭,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開展革命宣傳活動。1927年,按照父親的安排,猶鳳歧考上了貴州省立第三中學(在遵義)學習。1930年,他與同學蔡仁元(即韓念龍,建國後曾任國家外交部副部長)相約去上海求學。他們經重慶、南京輾轉到達上海,並考入中國公學署期補習學校,猶鳳歧就讀於大學部的社會科學院政治經濟系。1931年9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上海大中學生數千人,組成晉京示威團,配合北平學生南下示威團,到南京向國民政府請願。猶鳳歧參加了這次晉京示威行動。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猶鳳歧與留校學生向淞滬警備司令部要求發武器參戰遭拒絕後,撤退到市區。中國公學所在的吳淞炮台灣遭日軍侵占,並被燒毀。猶鳳歧先後借讀於上海法學院、上海暨南大學,直到1933年中國公學恢復開學才回到學校學習。1933年上半年,猶鳳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社聯”;是年8月,經夏尊一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猶鳳歧多次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遊行示威和飛行集會,並參加了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黔民學社》和《黔民》刊物的組織領導和編輯工作,撰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鼓動抗日救亡運動。1933年下半年,猶鳳歧在中國公學畢業。1934年春,組織上安排猶鳳歧到中共上海市法南區委組織部工作,因負責人被捕而失掉組織關係。他找到入黨介紹人夏爵一要求恢復組織關係,組織決定安排他到全國總工會印刷機關工作,後因與他聯繫人不再同他聯繫而又一次失掉組織關係。為了找到共產黨組織,恢復組織關係,猶鳳歧脫下西裝到太古碼頭,與碼頭工人一道參加勞動,並趁機進行革命宣傳鼓動活動。1935年,上海市開展掃除文盲,開辦識字學校,猶鳳歧經過考試被錄取為教員,一個教員負責辦一個識字班。他先後在上海市區、郊區和浦東慶寧寺、新陸先後舉辦了四期識字班,並利用上課機會和同學們交往中,組織學生讀報,進行革命宣傳活動。是年底,猶鳳歧與夏爵一等人離開上海回到貴州省貴陽市。1936年春,為解決生活問題,他到貴州軍閥猶國材部隊司令部秘書處工作。1937年春,猶國材部隊被國民政府蔣介石吞併解散,猶鳳歧離開貴陽,經武漢到了成都。
猶鳳歧到成都時,正值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他除向四川日報寫一些宣傳抗日的文章,並主動參加到成都大中學生宣傳抗日救亡運動隊伍中,認識了四川大學學生饒茂文等人。經饒茂文等人介紹,參加了四川省抗日後援會工作。1937年冬,成都高中以上學校舉辦學生軍訓,經饒茂文介紹,猶鳳歧到建國中學寒假軍訓任政治指導員。他在與饒茂文接觸中,判定饒是共產黨員,就將自己失掉組織關係的情況和要求恢復組織關係的願望向饒茂文談了。1938年2月,廖志高(建國後曾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經饒茂文介紹,找猶鳳歧談話,批准他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組織部(82)組建學字845號檔案批覆:恢復猶鳳歧1933年8月至1938年2月的黨籍,其黨齡自1933年8月算起)。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協進中學和四川大學一些學生為基礎,成立了“成都群力社”,饒茂文是共產黨組織負責人,猶鳳歧任組織部長。成都群力社的工作,一是發展共產黨員,發展共產黨組織;二是發展社員,狀大民眾團體組織;三是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是年6月,中共四川省工委安排猶鳳歧到下川東工作,擔任中共梁山(今梁平縣,下同)縣委書記。中共萬縣中心縣委成立後,他又兼任中共萬縣中心縣委委員,仍住梁山代表中共萬縣中心縣委,兼管大竹、達縣、城口、開縣等地的工作。1939年秋冬之際,中共川東特委安排猶鳳歧到中共南方局工作。中共南方局安排他作為特派員,到貴陽傳達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善於用公開合法鬥爭形勢開展工作等。猶鳳歧到貴陽完成任務後又回重慶的中共南方局匯報情況。1940年初,經組織決定,猶鳳歧同其他人員一道從重慶乘車,經成都、西安,到達延安,被分配到馬列學院學習。是年秋冬之際,組織上調猶鳳歧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幹部教育科工作。他深入到延安、安塞等縣調查研究共產黨基層組織教育情況。1941年夏秋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從蘭家坪搬到楊家嶺辦公後,他又分配在宣傳科工作。1942年,猶鳳歧進入中共黨校一部學習,參加整風學習(也叫整頓三風,即學風、黨風、文風),認真學習了《整頓黨的作法》和《反對黨八股》等文章;並參加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是年秋冬之際,整風學習發展成為審乾,“搶救運動”,把大後方的共產黨組織幾乎通通視為所謂的“紅旗黨”,把從大後方來延安的幹部當成“特務”來“搶救”。猶鳳歧也被列為“紅旗黨”的“特務”聽候甄別,直到1944年甄別工作結束,才被宣布沒有問題。
1946年春,猶鳳歧與中央學黨校20多名同學一道,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到達華東局、華東軍區和山東省政府駐地——山東省臨沂,組織上分配他在山東省政府教育廳任督學,並前往膠東考察中國小教育。1947年7月,國民政府發動全面內戰,進攻山東解放區根據地,組織上安排幹部和家屬撤退到大連。猶鳳歧被分配到設在大連的關東公署(行政相當省一級組織)教育廳任督學,並經組織批准,與在大連工學院教書的戴葉(建國後曾在國家輕工部辦公廳工作,現為地廳級離休幹部)結婚。1948年3月,經組織安排,猶鳳歧回到華東局駐地__山東青州東周營,被分配在華東局組織部任秘書科長;不久,又調任華東局行政處副處長。1949年4月,猶鳳歧隨華東局機關南下到達上海,負責機關的接待工作。
1949年9月,組織上安排猶鳳歧參加進軍西南。他在上海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集會,到南京後,隨同劉伯承、鄧小平及其他領導人員,分乘大小汽車從南京出發,經武漢、長沙等地,於12月上旬抵達重慶。1950年,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猶鳳歧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1951年,他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不久,又升任辦公廳主任。1953年,朝鮮停戰,中共中央決定組織赴朝慰問團,賀龍任慰問團總團長,西南總分團團長為王維舟(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猶鳳歧任秘書長。是年秋末冬初,他隨西南總分團率領四川、貴州、雲南各分團和川劇、京劇、雜技等文化團體,經武漢、瀋陽等地,到達朝鮮鹹鏡北道進行慰問。1954年初回國後,西南慰問總分團又到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慰問歸國志願軍,前往貴州、雲南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直到5月初才回到重慶。
1994年12月,中共西南局撤銷,猶鳳歧被調到北京,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分管交際處、房管處和飯店管理處。1958年,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成立,猶鳳歧又調到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任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是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猶鳳歧擔任慰問團團長,帶領天津歌舞團出訪了阿富汗、阿聯(包括埃及、敘利亞)等國,應邀參加了阿富汗國慶和阿聯大馬士革的博覽會,以及到埃及履行文化合作協定。訪問結束後,慰問團從開羅乘飛機過地中海,經捷克布拉格,到蘇聯參觀了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學、紅場和列寧墓,然後乘國際列車回國。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廬山會議,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在反對彭德懷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中,猶鳳歧被定為“一般右傾”,受到錯誤批判,並被下放到山西省汾陽縣萬年青公社賈家莊生產大隊勞動鍛鍊。1962年春,猶鳳歧回到北京後,中共中央組織部安排他到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任辦公廳主任,後又調任對外聯絡局局長。1965年春,猶鳳歧調任中共貴州省輕工業廳委員會書記、廳長。“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走資派”,受到抄家、批鬥、遊街、關牛棚、進幹校勞動等迫害。1979年7月,猶鳳歧奉命調回北京、被安排到國家輕工業部辦公廳任負責人,分管秘書處和檔案處的工作。他親自帶隊前往四川、湖北、浙江三省調查了解輕工業系統檔案工作情況,並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了全國輕工業系統第一次檔案工作會議,推動了全國輕工業系統檔案工作的開展。1982年12月,猶鳳歧離休。1983年8月,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猶鳳歧享受副部長級待遇。猶鳳歧離休後,受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的邀請,將自己親自經歷撰寫了多篇黨史資料和回憶錄。1997年2月23日,猶鳳歧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人民日報》1997年3月27日第四版,《中國輕工報》1997年3月10日第一版,均刊登了猶鳳歧逝世的訊息。

8家譜文獻

民國十四年,由時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貴州省政府代理主席,猶國材公主持編修的《猶氏族譜》十二養卷本,現由猶氏族人、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猶家仲贈送一部保存於上海圖書館。

字輩排行

一、瓮水世系三房字輩排行:
衙內:天賜仁賢,以培先澤,家修廷獻,顯達祖德;
中寨:天賜嘉祥,自重書香,家興品俊,富貴成章;
江外:天賜嘉祥,福祿永昌,家倫和順,顯達忠良;
天賜嘉祥,福祿永昌,周英可勝,鎮守安邦。
二、官壩世系:
第一派:“天(為、鴻、爾)賜(文)嘉祥,運兆(照)洪芳(光),春廣(雷)廷殿,發達時長”;
第二派:“為文嘉賢,以志紹聯,共(永)遵(真)成憲,富貴萬全”;
第三派:“為文嘉祥、能重書香、勤敦善舉、建樹超常”。
二~五房支派:“為文光大賢才學振名元輔佐開周治新法定宗傳”。
三、分散到各地後自己取的字輩:
貴州遵義尤氏字輩:“祿永康正思朝廷雲忠太”。
貴州安順尤氏字輩:“啟夢應天大,文武國光高,金玉榮貴美,世代奉朝鮮”。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麻山、樂旺一帶尤姓使用):“崇禎國登,天賜嘉祥,福祿永昌”;
貴州望謨尤氏字輩(新屯羊玉尤姓使用):“啟大興國,登天萬盛,永遠太平”
匾額及楹聯
匾額:克狀其猶
楹聯:唐朝上敕封萬戶候脈派西泰文武第;
宋代中授勇魯略軍亘古南黔將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