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亞歷山大和年幼的兒子種了一棵枯樹,期待它生出綠色的枝葉;亞 歷山大年滿50歲了,可他感到自己仿佛在期待什麼;他的兒子做了喉部手術,在靜默中期待著能開口講話;亞歷山大的妻子和女兒日復一日地過著死水一樣絕望而無期待的生活;亞歷山大懷著拯救“世界末日”的願望,放火燒了自己的房子,他期待世界的新生、自己的新生;甚至亞歷山大的喃喃自語和郵差奧托講的兒子和母親合影照片的故事也是關於期待的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亞歷山大 | 厄蘭·約瑟夫森 |
阿德萊德 | 蘇珊·弗利特伍德 |
奧拖 | 艾倫·埃德渥 |
Little Man | 湯米·謝爾奎斯特 |
Maria (as Gudún S. Gísladóttir) | Guðrún Gísladó.. |
Victor | Sven Wollter |
Julia | Valérie Mairesse |
Marta | Filippa Franzén |
Ambulansförare | Per Källman |
Ambulansförare | Tommy Nordahl |
(voice) | Tintin Anderzon |
(voice) | Helena Brodin |
(voice) | Birgit Carlstén |
(voice) | Jane Friedmann |
(voice) | Martin Lindström |
(voice) | Jan-Olof Strandberg |
職員表
製作人 | Anna-Lena Wibom |
導演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副導演(助理) | Kerstin Eriksdotter、Michal Leszczylowski |
編劇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攝影 | 斯文·尼科維斯特 |
剪輯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Michal Leszczylowski |
選角導演 | 克萊爾·丹尼斯、Priscilla John、Menidrey |
藝術指導 | Anna Asp |
造型設計 | Anna Asp |
服裝設計 | Inger Pehrsson |
以上信息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犧牲》拍攝過程中,塔科夫斯基多年來被蘇聯政府扣為人質兒子來到巴黎,法國紀錄片導演克里斯·馬爾凱在機場記錄了這一切。
•影片拍完時,塔科夫斯基已經臥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觀看剛剛拍完的電影素材。
•房屋在燃燒的時候,膠片卻卡在了攝影機裡面,工作人員無法重新安裝。於是只好重新建造了一棟房子,然後再把它燒了 。
獲獎記錄
時間 | 電影節/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1986年 | 第39屆坎城電影節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 《犧牲》 | |||
最佳藝術貢獻獎 | 斯文·尼科維斯特 | |||
主競賽單元-主競賽費比西獎 | 《犧牲》 |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犧牲》 | 提名 | ||
技術大獎 | 斯文·尼科維斯特 | |||
1988年 | 第4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 《犧牲》 | 獲獎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拍完《鄉愁》之後就宣布他的流亡之旅。他從瑞典得到了《犧牲》的拍攝經費,並且得到了伯格曼的老班底的全力支持,影片拍攝於一個離法魯不遠,叫Gotland的島嶼。1979年就罹患癌症的他在該片拍攝時病情已經惡化,拍攝期間時常穿梭在片場和醫院之間,死亡隨時威脅著塔爾科夫斯基的生命。幸有伯格曼的老搭檔、攝影師史文·紐克維斯特的幫助,影片才得以順利拍完 。
製作發行
主創機構
機構類型 | 機構名稱 | 國家/地區 |
製作公司 | Svenska Filminstitutet | 瑞典 |
Argos Films | 法國 | |
Film Four International | 英國 | |
Josephson & Nykvist HB | ||
Sveriges Television (SVT) | 瑞典 | |
Sandrews | 瑞典 | |
發行公司 | Sandrew | 瑞典 |
Argos Films | 法國 | |
Arte Vidéo | 法國 | |
人造眼 | 英國 | |
Orion Classics | 美國 | |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 巴西 | |
Kino Video | 美國 | |
Kinokuniya Co. Ltd. | 日本 | |
Moskwood Media | 荷蘭 | |
Pole Vídeo Comunicações Ltda. | 巴西 | |
Svenska Filminstitutet (SFI) | 瑞典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瑞典 | 1986年5月9日 | 中國香港 | 2004年10月17日 |
法國 | 1986年5月14日 | 丹麥 | 1986年5月16日 |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 | 1986年9月6日 | 美國紐約電影節 | 1986年9月26日 |
西班牙 | 1986年10月31日 | 美國 | 1986年 |
西德 | 1987年1月8日 | 芬蘭 | 1987年1月16日 |
日本 | 1987年4月25日 | 義大利 | 1987年6月5日 |
葡萄牙 | 1987年10月9日 | 匈牙利 | 1988年3月10日 |
澳大利亞 | 1988年4月21日 | 墨西哥 | 1988年5月18日 |
韓國 | 1995年2月25日 | 日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回顧展 | 2002年11月16日 |
韓國重新發布 | 2005年3月18日 | 希臘DVD首映 | 2005年11月8日 |
挪威重新發布 | 2016年1月29日 | 葡萄牙重新發布 | 2016年2月16日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犧牲》通過荒涼的景物、晦澀難懂的對話以及人們對轉瞬即至的災難的恐懼營造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荒原的意像,一種讓人窒息的壓抑 (《電影文學》評) 。
《犧牲》是一部嚴肅和令人困惑的影片,它猶如一曲調子激昂的輓歌,又像一首臨終前充滿渴望、用血與火譜寫的詩篇,試圖對一切做出解釋,想喚醒世界改變世界。影片主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導演的衣服自嘲的形象。電影是表現核時代人的精神頹廢問題,導演通過亞歷山大表達了對核災難臨近的恐慌。而男孩則象徵著人類的未來。導演通過該片重建了一個個人的和精神的世界,這個世界將他和俄羅斯文學聯繫在一起 (《當代電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