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式

犢牛式(又名牛犢式或犢牛式)是槍械的一種設計,較常見於步槍上。犢牛式是將彈匣和機匣的位置改為扳機後方的槍托內(因此也有被叫作“彈匣後置槍”或“後置彈匣槍”)。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托步槍。

設計

步槍為例,犢牛式設計優點有:
在相同的槍管長度、有效射程和彈道特性下縮短了槍械整體長度和減輕重量。因此較方便士兵進出裝甲車輛,或在裝甲操作/向外射擊;在城鎮作戰、進入室內環境等狹窄環境,犢牛式步槍在靈活性上也較有優勢。這使得犢牛式步槍可以同時兼顧在廣闊地形(射程)及在城鎮、室內、叢林狹窄環境(相對短、靈活、快速反應)的需要。 由於犢牛式步槍重心較近射手身體,使其有較小的轉動慣量, 所需瞄準時間較短。 槍身短,力矩也短,因此射手較易控制槍身的穩定。 由於槍身重心多在或貼近控制扳機的手,有需要時,犢牛式步槍較便於單手攜帶,有的犢牛式槍甚至可以單手、兩點控槍(手與肩頭)射擊。

特點

雖然犢牛式槍械設計具有以上的優點,但也存在著不小問題:
不能隨時左右手互換射擊,犢牛式槍械拋彈殼口相當貼近射手臉部,所以只能在射手的其中一邊(左或右)射擊,若在另一邊射擊的話拋出的彈殼會擊中射手臉部,所以射手只能在一邊射擊,因大部份人都習慣以右手控制扳機射擊,所以大量生產時便都設計成以右手控制,例如英國的SA80,這使得習慣用左手的人被迫改為用右手。有些型號嘗試改善這問題,奧地利斯泰爾AUG及法國的FAMAS和以色列TAR-21可以透過更換小部份零件把機匣上的拋殼口位置轉換到另一邊。但這些設計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實戰中射手經常要以快速、反覆地從左手轉成右手控制扳機,例如從掩護物的左邊移到掩護物的右邊射擊,這種情況在城鎮作戰中更顯重要。這個問題在1970年代德國的H&K公司開發的HK G11首次出現了解決方法,但卻衍生出彈藥安全問題。G11採用無殼彈,因此無拋殼口,自然也沒有左右手問題,但當時的無殼彈在安全性上存在著一定隱憂。之後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FN)推出名為P90的個人防衛武器(Personal defense weapon,PDW),供彈系統改為機匣頂置平排彈匣,發射時彈殼向下拋出,但P90的子彈為較短的5.7x28子彈才可打橫平排在槍的上方,對於較長的子彈這種方法似乎不太可行。直到2001年FN推出的F2000才使得用普通有殼步槍子彈也能解決犢牛式槍械拋殼方向問題。F2000採用的是標準北約5.56mm子彈,子彈發射後彈殼被移到位於槍管上方的彈殼槽內,射擊時首發彈殼會留在彈殼槽內,直至射擊至第三、四發,首發彈殼才會自然排出。
因為犢牛式槍械的槍身較短,使得用傳統準星作瞄準的話瞄準基線較短,射擊遠目標時有所不足,所以通常需要加裝光學瞄具,因而增加了採購成本。 犢牛式槍械並不可採用彈鏈方式供彈,因為彈鏈供彈需要槍身左右兩邊都沒有被阻礙。對於輕機槍、通用機槍等,彈鏈可提供更持續的火力。 另外,習慣使用傳統槍械的射手亦須花一段時間重新孰習犢牛式槍械的重心和操作方式。
舉例:【奧地利】斯太爾AUG、【法國】FAMAS、【中國】95式槍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