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犍為文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玉津鎮南街297號,始建於北宋,重建
於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犍為文廟占地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43平方米,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在全國現存文廟中,規模居全國第四,四川第一。 犍為文廟兼有南北建築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2006年,犍為文廟別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歷史
·2007年文廟創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006年犍為文廟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完成了文廟內的文化配套工程。
·文廟最大的一次復原維修。
·1996年文廟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構成了一廟、一坊、一閣富有傳統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建築群。
文廟建築布局坐北向南構成一條中軸線,自南端始,萬仞宮牆,靈星門、泮池、大成門、燎台、大成殿 、啟聖宮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賢關、聖域、禮門、義路、東廡、西廡等左右對稱布局。 大成門屋面之上,疊建“天開文運”黃瓦飛檐,構造獨特。大成殿用明代高浮雕鼓鏡式柱礎八個,木構件雕刻也十分精美。
文廟雄視四野八荒,琉璃滴翠,金碧輝煌,御路浮雕,燎台蝙蝠,柱礎石刻,工藝精湛,巧奪天工。龍鳳木雕,撐弓斗拱,圖象八面玲瓏,結構壯美傳神,被稱為“犍為故宮”。文廟大成門三重檐牌樓式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葩,受到中外建築專家的青睞。大成殿
犍為文廟大成殿為帶迴廊的單檐歇山式建築。無天花,為徹上露明造。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廊深2.1米。大成殿採用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梁架結構。中間兩排金柱 為通柱,以三層枋連線,抬梁枋出頭,其上以駝峰抬梁,因梁架間距小,故不用蜀柱而用駝峰。其餘構架均為穿斗式,因柱間距離較大而用雙穿。廊為雙步構架,廊頂為平木板頂。正面及山面的前廊柱(檐柱)枋上施平板枋,枋正面雕刻卷草,其上架設如意斗栱,栱間飾圓形蓮 花,栱頂部有壓栱板,與抱頭梁平齊。枋下柱間施掛落,平面淺浮雕麒麟、鹿、羊及松、蘭等祥獸瑞草。後廊柱間安裝隔扇門。門為六抹,十字穿方隔扇心,裙板及絛環板上沒有裝飾。門上安裝斜方格橫披窗。東、西、北三面砌牆,牆裙肩為石砌,卷草磚雕腰線,牆身為青磚砌築。後牆正中開設一券形門,門兩側有踏道。正面抱頭梁下施隨梁枋,枋的前端雕刻含寶珠龍頭,下施扁平撐栱。撐栱側面雕刻成魚龍形狀,龍頭,魚身,背有鰭,正面隨著魚龍的身的曲線雕刻花草。大成殿的撐栱既是建築的功能性構件,又極具裝飾效果。後檐 牆位於挑檐檁下,次間、稍間牆身各有梅花嵌壽字漏窗,“壽”字為嵌瓷。前廊廊柱為倭角方形石柱,其餘各柱均為圓形石柱。明間兩排八柱最大,為通柱。柱礎石 均為方形,最高者0.8米,用整塊青石鑿成,由鼓鏡、鼓身和座三部分構成。除中間八柱浮雕龍外,其餘各柱礎石的四面作長方形開光,內浮雕戲劇人物和寓意吉祥的圖案。大成殿屋面鋪蓋黃色琉璃瓦,筒瓦壟用瓦釘固定,黃色琉璃釘帽,相鄰兩隴瓦上釘帽錯落分布,但梢壟即位於飛椽前端的瓦釘整齊一致。
犍為文廟大成殿建在3.26米高的台基上,與拜台台基高差1.76米。台基正面有護欄,望柱柱頭雕蹲獅,華版作幾何形開光,內雕花草。次間台階九級,素麵垂帶。如加上東、西兩廡通向大成殿的台階,構成“五陛”,“九五”是古代等級最高者,暗示孔子享有帝王之尊。明間、次間台基前各設有踏道,明間前為御路石,御路用整石,四周浮雕博古、四藝圖案,中心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約占石之三分之二,鏤空雕刻五龍,龍穿行於雲間,正中一龍,兩側各兩龍,爭奪中間的寶珠;下部雕刻雙龍搶珠。
犍為文廟大成殿的脊飾整體為綠色,即用燒制的綠色琉璃鏤空磚等構件構成。正脊滾筒表面雕塑卷草、花卉,上、下瓦條平嵌瓷片,蓋筒上置琉璃鏤空磚,有行龍四條,正中為寶頂,寶頂兩側各兩條,兩兩相背,但龍首均朝向寶頂。寶頂為五重琉璃寶瓶式,兩側為灰塑、嵌瓷拐子龍(夔龍),前、後各用兩條鐵鎖牽引於屋面,素釘上置一琉璃獅固定。仔角梁頭施琉璃龍套獸,戧脊上施綠色拼接琉璃鏤空磚,前端施魚龍吻,魚龍吻與套獸形成反舉較大的弧度,使翼角顯得輕盈而又優美。殿內原供孔子木主神位及四配、十二哲牌位。現改塑孔子坐像,基座高1.5米,塑像高3.5米,兩側為四配、十二哲塑像。垂脊、戧脊上均於滾筒上置綠色琉璃鏤空磚拼接,垂脊前置靠背。屋面正脊和排山脊上各有一魚龍大吻,似乎構成雙吻結構。但實際上,排山脊端的大吻為正脊的正吻,該吻置於正脊兩端,綠色龍頭,口中含正脊,魚身為黃色,綠色魚尾朝上叉開;高度上正好與排山脊上吻獸相差琉璃鏤空磚的高度。而位於正脊與垂脊的交界處的魚龍大吻,乍看似為正脊的大吻,但從其結構與位置上,其是置於正脊的蓋筒之上的,是純粹的裝飾構件,與嚴格意義上的大吻有著功能上的區別;而正是這樣的處理,卻給人以主次分明的感覺。
犍為文廟維修記
嗚呼!國運系乎文運,考犍為文廟之興廢,信乎!
犍為文廟之建也,始於北宋祥符間,有宋風流,於斯為盛;元末兵禍,民不聊生,廟亦毀焚;明洪武中興,主簿陳興始重建於今址,然明季板蕩,生靈塗炭,火劫趁之;康熙聖化,國運直追漢唐,乃因舊址,重修新建。域占三十有六畝,列全國之四而居巴蜀之冠。其後世運時移,雖多有修繕,然天風人事,令人嘆惋,斯文日喪,國運日衰,迨及“文革”,斯文掃地,而犍為文廟幾廢矣!
廿紀之末,弘揚國粹,丁丑之年,遷占廟之“一中”於城北,斥資以復文廟,輝宏事業,耗多屆縣委政府之心力,雖未畢其功於一朝,然體勢格局,規模已見也。延至新紀,國勢漸昌,舉國一心,強我中華。立“三個代表”之纛,定科學發展之策,行“三個轉變”之政。縣委政府乃曰:興我民族,文化為先。是以造精品縣城之餘,倡全民好學之風。歲在癸未,首築功臣狀元之樓,以為百年之計,復謀至聖先師之廟,永奠萬世之基。乃遷“職中”於鳳嶺,斥非議之言辭,遠侵道之商賈,籌巨萬之資金,定如舊之原則。於是富麗其內而堂皇其外,去除其朽腐而易之以新木,置聖人像於堂中,塑諸賢而拱其側:其像凡八十有九。破壁壘,復廟域,浚月洱之池,種之以香遠之荷,整坎坷之地,樹之以不凋之綠。乃鑄龍飾之香爐於殿前,以成祭祀之禮節。至於甲申而諸體備矣,大觀復矣。其勢也,控黃旗而倚翠屏,拱奎閣而衛節坊,然後岷水為硯,文峰作筆,圖大塊文章;薈縣內之珍奇,萃傳世之墨寶,無乏名家巨擘而減色,乃由平民百姓而增輝。雨雪霏霏,燁燁乎裂雲驅霧,日月朗朗,煌煌然麗天映空。盛矣哉!盛矣哉!
嗟乎!犍為文化之不興也久矣!西方諸強,東方扶桑,莫不因重文化而國強民富,國固如此,縣豈非耶?然則維修文廟之衷明矣!我五千年華夏文明不絕者,儒為核心,薪火相傳也。今西學熾烈,國競域爭,惟望吾人,發奮圖強,弘我文化,勵精圖治,揚我國威;後之君子,當使我文廟香火不絕,使我民族文明日新,使我華夏古國日強。誠如是,不負我縣委政府之意也。
是為記。 時西元二零零四年四月十日
夏曆甲申年閏二月二十日
邑人羅杜林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