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益斌

牟益斌

牟益斌,英文名Yibin Mu,原中文名牟一兵,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台州市(原浙江省黃巖縣)。世界銀行總部高級金融經濟學家,國際註冊金融分析師學院會員,哈佛大學梅森學者,金融專業經濟學博士。曾在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工作。他是最先提出中國金融風險性監管理念並付之實踐者,也是第一位世界銀行總部從中國選拔的的華人青年專家。主要專業領域包括巨觀經濟金融政策、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資本市場、金融監管以及中小企業融資。

基本信息

教育背景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 (Mid-Career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C/MPA)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金融專業經濟學博士學位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碩士學位

南開大學學士學位

浙江省黃岩中學高中

專業領域

牟益斌的專業領域包括巨觀經濟金融政策、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資本市場、金融監管以及中小企業融資。

牟益斌經常應在國內外研討會上作專題演講,並發表50多篇文章與專著。主要作品包括: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的思考(2009,2010),債券市場發展的十大經驗(Ten Lessons of Debt Market Development, 2008),南亞債券市場:發展長期資金市場 (South Asian Bond Markets: Developing Long-term Finance for Growth ,合著,ISBN-13:978-0-8213-7601,世界銀行出版社2008版),解析中國經濟奇蹟(Unveil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2007),對完善中國銀行監管的六點思考(1999),對外資金融機構監管的研究(1998),關於中國人民銀行轉換職能的思考(1994)。

人生經歷

——從一個中國農民娃子到哈佛大學梅森學者和世界銀行高級金融經濟學家

少年時代,脫穎而出

牟益斌出生在中國浙江省台州市(原浙江省黃巖縣)的一個交通閉塞小村莊。年少時的他主業是到生產隊乾農活,一天掙8個工分,農閒時上學,但是他的成績總是全校第一。國中畢業那一年,浙江省黃岩中學破例留出40餘名向城外廣大地區招生的名額,數萬名不同年齡的往屆、應屆學生紛紛報考。當時,牟益斌就讀的學校只有油印教學資料,他從未見過鉛印試卷,更想不到試卷可以兩面印刷。因此,有一門考試,他只答了正面的試題而忽略了背面的題目。儘管如此,牟益斌的總分仍在數萬名考生中名列前茅,並被浙江省黃岩中學錄取。高中入學競爭無疑是牟益斌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里程碑,改變了當時農民娃子長大後只能種田的普遍的意識,並教他在日後多次極低機率的選拔中臨危不懼、出類拔萃。

求學南開,理轉金經

80年代末期的中國還處於“學好數理化,走遍世界全不怕”的時代,而南開大學化學系在全國化學專業中首屈一指,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就有7位。 在全國絕大多數大學仍實施班級制時,南開大學作為全國少數幾所綜合改革試點院校之一, 率先引進了學分制,大膽嘗試學生跨系選課和轉系轉專業。憑藉優異的聯考成績,牟益斌很自然受到了南開化學系的青睞。進入南開,他並沒有追隨大多同學的想法――選擇在本系升到研究生的安逸學習規劃;而是充分利用學校跨系選課的新政策,廣泛到各院系選課,博覽群書以取百家之長。當時的南開大學是全國最早少數幾個建立結合計算機、經濟和管理三大學科的經濟信息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牟益斌對該專業的前沿性產生了極大興趣, 申請轉系考試,深得當時治學極為嚴謹的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主任王興德的賞識並被接受。牟益斌也成為南開最先成功實踐轉系政策的學生之一。此後,轉系轉專業也在南開大學廣為師生接受。

自然科學的思維訓練和廣泛閱讀培養了牟益斌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令他能夠沉著冷靜又富有創造性地面對、迎接各種新問題、新挑戰,這使他獲益非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又稱五道口,錄取率極低,競爭異常激烈。儘管不是金融專業科班出生,但博聞廣識和擅長融會貫通的牟益斌在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入學考試中再次名列前茅,並被錄取。從此,牟益斌從自然科學正式轉向金融經濟領域。後來又經過幾番激烈的競爭考試,被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創辦人劉鴻儒教授錄取為博士生。

求學五道口,不一樣的人生規劃

90年代初的中國高校流行著兩大時尚:其一是托派,即積極學習外語以出國為目標的流派;其二是下海派――南下深圳或海南從事證券行業工作。牟益斌似乎並沒有受當時這兩大主流時尚的影響,而是利用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資源豐富,廣泛深入地閱讀英文原版金融經濟書籍,並選擇人民銀行作為自己的第一分職業。

加入央行,投身改革

在人民銀行工作期間,牟益斌主要從事金融監管、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與國有銀行商業化改制、金融改革開放政策及金融法規的起草與制定工作。他是人民銀行首套外資金融機構監管報表與電腦化監管體系的主要設計者;創辦了人民銀行外資金融機構監管簡報,並主導編寫了首部非現場監管手冊。

當時的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主要依靠人事管理,尚未建立監管報表和風險監管意識。牟益斌直接主導設計了中國人民銀行首套對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報表,他所創編的外資金融機構監管簡報深受當時人民銀行領導的賞識。牟益斌還主導開發了很有創造性的金融監管系統。他由英文文章無論多長,最後總可分解成26個字母受到啟發,將監管報表與指標分解成不能再分的600餘個子科目,而人民銀行的監管系統通過從商業銀行中採集這600餘個科目,自動生成符合監管要求的各類報表和指標,使人民銀行由幾乎無風險監管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觀,成為具備預警智慧型型的電腦化監管體系。

在香港金融管理局期間,他主要從事對商業銀行的現場監管和對香港金融銀行體系的研究工作。

與此同時,牟益斌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最先提出了中國金融風險性監管理理念。他積極參與中國金融熱點問題的探討,發表了30多篇關於金融監管和金融改革與開放的文章 。其主要主張包括:(1)人民銀行的職能應從政府金融主管機關為主轉向真正中央銀行的職能;(2)積極處理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並改制為現代商業銀行;(3)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以服務不同層次的客戶的需要;(4)監管方式應從合規性為主提升到風險性為主。

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此前,牟益斌並沒有打算出國學習或工作的念頭。但是1998年,牟益斌作為中國央行兩位代表之一赴南非參加Basle Committee Working Group on Core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會議;1999年,他又以中國央行三位代表之一的身分赴馬來西亞EMEAP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會議。 外國先進的金融經濟管理經驗給牟益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他產生了出國深造的想法。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不少的積極回應:德國最高榮譽洪堡學者獎學金 (Alexander von Humboldt Scholarship) 邀請他到歐洲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博士後研究;英國政府2000年度的旗艦獎學金項目——Chevening學者獎學金支持他到英國留學;哈佛大學也以全額獎學金錄取了他。

在哈佛 在哈佛

孰知命運之神此時為牟益斌開啟了另一扇大門,他被世界銀行青年專業人士項目(The World Bank 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選中,成為世界銀行於2000年在全球萬餘名候選人中選聘的30餘名青年專家中唯一一位華人,也是世界銀行從中國選拔的第一位青年專家,開創了華人從中國直接考入世界銀行總部專家團隊的先河。

在世界銀行任職一年後,牟益斌受哈佛大學邀請赴哈佛甘迺迪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id-Career Mas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哈佛甘迺迪學院當時教研究生高級總量經濟學的教授發現牟益斌的經濟理論基礎很紮實,就請牟益斌做了他的高級總量經濟學課的助教,這對一個剛到美國才一年,英語還具有挑戰性的中國“土博士”來說,是一個專業上的極大肯定。

任職世行,服務各國金融經濟發展

在喬治亞 在喬治亞

2002年後,牟益斌重返世界銀行,自此開始了他指導世界銀行成員國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國際職員生涯。他以廣博的知識、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訓練、對東西方金融經濟體系發展的深入了解、以及自己多年直接參與金融改革的親身經歷,先後為羅馬尼亞、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薩爾瓦多、越南等40多個國家的金融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技術支援。例如,2004年前後的喬治亞,通貨膨脹率約17%,銀行存款利率約20%,而政府發行國債得付65%以上的利息。喬治亞政府每年都為必須支付這筆巨額利息而煩惱,尋求技術援助。牟益斌提出了改進喬治亞國債發行市場的建議。喬治亞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議不到半年,喬治亞的國債利息降低到20%左右。有例如,2009年初,塞爾維亞政府因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急需發行國債,但是塞爾維亞 財政部拍賣國債總是失敗,許多國際專家也束手無策。於是塞爾維亞政府向牟益斌尋求技術幫助,數月後,塞爾維亞政府發行國債再也沒有失敗過。

在其多年的國際職員生涯中,牟益斌形成了務實、有效、創新、把很複雜問題講的很簡單的自己的風格。

經典觀點

關於財富在國與國之間的一個經濟學新概念

GDP生產只是物質財富在國與國之間的第一次分配,巨觀金融政策引發物質財富在國與國之間的第二次分配。

為說明物質財富是如何在國與國(例如中國與M國)之間再分配的,牟益斌建立以下一個簡化的三年中國與M國兩國模型。

中國的貨幣是人民幣元,M國的貨幣是M元。假設中國與M國之間的貿易商品是衣服,每套衣服的單價是人民幣800元(¥800)。第一年,M元匯率為1M元相當於8元人民幣,¥800即相當於M$100元;第二年,因M元相對於人民幣貶值,¥800相當於M$120元;第三年,因M元相對於人民幣繼續貶值,¥800相當於M$150元。三年貿易情況如下表:

表 1:三年出口模型

年度 衣服(件) RMB單價  M$單價 收入

第1年 1億 ¥800 M$100 M$100億

第2年 1億 ¥800 M$120 M$120億

第3年 1億 ¥800 M$150 M$150億

總共  3億   M$370億

三年中國共出口3億件衣服換得370億M元。M國對中國貿易赤字累計餘額370億M元。但是這370億M元現在(第三年)只相當於2.4億件衣服。也就是說,由於中國與M國巨觀政策的作用,中國向M國轉移0.6億件衣服(物質財富的代表),相當於總出口衣服的20%。

物質財富的增長與一國國民的生活質量是直接關聯的。而GDP與一國國民生活質量的聯繫不是直接的,它須通過物質財富的增長才能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就是說,中國GDP的增長與中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不是一對一的,而是要打個折扣。在這個簡化的模型中,這個折扣是20%。與此相反,M國GDP的增長與M國國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卻體現一個放大效應、或乘數作用。在這個簡化模型中,升值20%,或者說乘數是1.2倍。換而言之,如果中國GDP增長8%,而M國GDP增長4%,兩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相似的,即都相當於6%。

為此,牟益斌感悟到並提出以下經濟學關於財富在國與國之間的一個新概念: GDP生產只是物質財富在國與國之間的第一次分配,巨觀金融經濟政策引發物質財富在國與國之間的第二次分配。正確意識到這一概念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應很意義重大。

關於中國經濟奇蹟的解析

經濟學解釋經濟成長的正(傳)統因素不外乎三個,即勞動力(L)、資本(K)和技術(A)。但是以這三個因素為核心的傳統經濟成長理論很難解釋中國三十年的經濟奇蹟。再加上,雖然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幅度似乎不及中國GDP的增長幅度。即使以美元計,中國的GDP也增長了20多倍。於是,有些學者對中國的雙位數字的年經濟成長率產生疑慮,甚至懷疑中國統計的準確性。許多西方學者甚至更無法相信中國雙位數字的年經濟成長率。牟益斌認為,中國雙位數字的年經濟成長率是實在的,同時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幅度似乎不及中國GDP增長幅度也是事實。 其原因是中國經濟奇蹟很大程度上歸因以下四個因素:(1)貨幣化程度與社會分工程度的加深;(2)過去三十年中,中國人口結構處於黃金時期;(3)高儲蓄率及中國老百姓對教育的高投入;(4)總體上政府的有效的經濟政策。 以貨幣化程度與社會分工程度的加深為例,中國曾長期實行實物分房,實物分房對GDP的貢獻度很低;後改為貨幣分房,貨幣分房對GDP的貢獻很大。

關於經濟業績考核指標的論述

過分依賴GDP作為業績考核的指標也有不少的弊端。 這是因為GDP與一國的綜合國力及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的聯繫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就業和收入才與老百姓的 生活質量直接相關;社會財富才與一國的綜合國力直接相關。為說明此道理,牟益斌使用以下簡化的例子:一個地方花100億建了一個標誌性建築,下屆首長覺得不夠氣派或其它原因,花10億推倒,並花200億重建了一個更大的標誌性建築。這些活動對GDP的貢獻是310億 (100+10+200);但是對社會財富的貢獻卻只有200億。可見,過分依賴GDP作為業績考核的指標同時助長重複、浪費的建設。 因此,牟益斌主張業績考核應從重GDP增長到並重就業、收入與社會財富的增長。

關於金融監管的論述

最先提出中國金融風險性監管理念,主張金融監管應從合規性為主到風險性為主,建立分級銀行體系以服務不同層次的客戶的需要,人民銀行的職能應從純政府金融主管機關向真正的中央銀行的職能轉換並相應調整其機構設定,積極處理國有銀行不良資產並進行現代化商業銀行改制。

主要文章專著

部分英文文章專著與演講

1. Paper (2010): Debt Markets: The Post-Crisis Landscape. Co-author.

在給聯合國青年大會代表演講 在給聯合國青年大會代表演講

2. Speech (2010): Reflection of China’s Economy under the Post Global Crisis, delivered in Washington to China’s Delegation for UN Youth Conference.

2. Book (2008): South Asian Bond Markets: Develop Long-term Finance for Growth. ISBN-13:978-0-8213-7601. Co-author.

3. Book (2007): Global Economics, New Research. ISBN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Chapter Author.

4. IMF-World Bank Joint Publication (2007): Sri Lanka Financial Sector Stability Assessment Report (2007). Co-author.

5. Report and presentation: Building Consensus on Debt Market Development in Serbia (2009), presented at the closed-door policy dialogue with Assist Finance Minister, Head of Debt Agency, and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entral Bank.

6. Presentation: The Impact of Global Finance Crisis on China’s Economy, delivered to the Chinese Delegate led by the first deputy governor of Hunan Province at the World Bank. (2009).

在2008 US-China Forum & Gala演講 在2008 US-China Forum & Gala演講

7. Paper and Presentation: Global Experience on Government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delivered at the Asia Debt Market Policy Dialogue Conference (2009 Hong Kong, organized by the World Bank, Asian Development, and Hong Kong Money Market Association), and South Asia Debt Market Policy Dialogue Conference (2008, Seoul, organized by the World Bank and Korea Authorit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Seminar (2007,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Law).

8. Speech: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2008), delivered at the 2008 Sino-US Forum and Gala in Washington. (2008).

9. Presentation: New Markets for Growth-Oriente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t International Access to Finance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World Bank and Asia Pacific Finance Center. (Shanghai, June 2008).

10. Presentation: Placing Debt with Pubic Sector Investors, Delivered at Deb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Workshop (Paris, June 2008), organized by the World Bank.

11. Paper: Unveil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2007).

12. Lecture: The Lessons of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Business School of American University (2007).

13. Paper: Issuance Mechanism of Fixed-income Securities (2006).

14. Report: El Salvador Debt Market Development and Debt Management Assessment Report (2006). Co-author.

15. Paper: Government Securities, Money Market and Cash Management in Serbia--Key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 (2006), Published by the Bank.

16. Paper: Review of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2006).

17. Report: Ukraine Debt Market and Debt Management Assessment Report (2006). Co-author.

18. Paper: Government Cash Management: Good Practice & Capacity-building Framework (2006).

19. Report: Armenian Debt Management and Debt Market Development Assessment Report (2005), Published. Co-author.

20. IMF-World Bank Joint Publication (2005): Moldova Financial Sector Stability Assessment Report (2005). Co-author.

21. Paper: Debt Management and Debt Market Development in Croatia (2005). Co-author.

22. Book: Capital Market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omania. SIBN: 0-8213-6015-9. Co-author.

23. Paper: Impediments to SME Access to Finance and Credit Guarantee Schemes in China (2004).

24. Paper: The Armenian Financial Sector: Key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 (2004). Co-author.

25. Paper: E-Banking: Status, Trends, Challeng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2004).

部分中文文章

1. 論全球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中國經濟的思考得研究報告(2010)

2. 淺析外資銀行試點人民幣業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金融研究 1999 02

3. 關於中國人民銀行轉換職能的思考 金融研究 1994 02

4. 1998: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回顧與思考 上海金融 1999 03

5. 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國際比較及啟示 中國金融 1999 05

6. 關於外資銀行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有關問題的探討 新金融 1999 01

7. 對完善我國銀行監管的六點思考 浙江金融 1999 03

8. 關於組建資產管理公司處理我國不良金融資產的幾點構想 廣東金融 1999 03

9. 關於我國引進外資銀行若干問題的探討 國際金融研究 1999 01

10. 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不良資產 金融教學與研究 1999 01

11. 對在華外資銀行監管之構想 財經科學 1995 05

12. 借鑑外國經驗加強在華外資銀行監管 國際金融研究 1995 03

13. 日本歷次反通貨膨脹的作法及啟示 金融管理科學.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1995 06

14. 美國的銀行監管體制海南金融 1995 12

15. 墨西哥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金融科學 1995 04 浙江金融 1995 07

16. 漫談金融監管(十)對外資金融機構及境外金融機構的監管 中國城市金融 1995 10

17. 美國的銀行監營體制及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外匯管理 1995 05

18. 加拿大的銀行監管體制及對我國的啟示 浙江金融 1995 10

19. 墨西哥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金融教學與研究 1995 04

20. 論借鑑外國經驗加強對在華外資銀行的監管 國際金融研究 1996 11

21. 關於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探索 新金融 1996 02

22. 中、外資銀行盈利差別的成因分析及啟示 新金融 1996 06

23. 香港的銀行監管及其啟示 海南金融 1998 11

24. 淺析對我國有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 新金融 1998

25. 完善我國銀行監管體制的建議 海南金融 1996 03

26. 關於我國引進外資銀行若干問題的探討 國際金融研究 1999 01

27. 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國際比較及啟示 中國金融 1999 05

28. 對完善我國銀行監管的六點思考 浙江金融 1999 0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