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簡介
滿族

四旗
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鑲黃旗的旗子在黃色旗上鑲紅邊,鑲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鑲紅邊,鑲紅旗的旗子在紅色旗上鑲白邊,鑲藍旗的旗子則在藍色旗上鑲紅邊。史書記載
據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在西長安街路南,金朝遺剎雙塔慶壽寺南面,有南小胡同曰回子營,夾道曰頭牛錄、二牛錄。回子建設於乾隆二十五年。《日下舊聞考》卷71載: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軍平定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為回子佐領,以投誠回眾編為一佐領,於西長安街路南設回回營一所居之”,“內設辦事房,以內府官董其事”。
1965年,此地併入東安福胡同。有人說安福胡同所在地就是元朝兩個佐領的駐地,所以叫頭牛錄、二牛錄。事實上,回回營的建立在乾隆二十五年,正因為乾隆授白和卓為回回營佐領,才會有頭牛錄、二牛錄兩夾道名。
介紹
每旗原則上應該包含二十五個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總計七千五百人。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是不一樣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隨時可以按照皇帝個人的愛好而不斷變更的。如努爾哈赤在位時期的八旗牛錄數量大致是這樣分布的: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藍旗二十個牛錄,鑲白旗一個牛錄。牛錄是八旗制度的基層軍政組織,努爾哈赤政權的建立、發展,與之息息相關。因此,牛錄起源的具體時間,早為中外學術界所關注。
由於現存文獻有闕,諸位學者莫衷一是.有說法認為,八旗牛錄製度的形成,並非是在某一具體的時間點,而是經過了“狩獵之牛錄”、“部落之牛錄”、“八旗之牛錄”三個發展階段,最終確立。
發展
女真人狩獵時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個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後來這個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的牛錄額真成為一級官名,牛錄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譯固山為“旗”。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八旗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