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美國海軍第五師開始試圖占領高地,膠著到第五天,美軍嚴重死傷,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島嶼的岩洞中。為了帶給士兵們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師收到了插旗指令。海軍士兵約翰·布拉德利 (萊恩·菲利普飾)與戰友艾拉·海耶斯 ( 亞當·比奇 飾)、雷內·加儂 ( 傑西·布拉德福德飾 )以及另三位戰友共同衝上硫磺島的制高點蘇利班奇峰,並且六人合力將一面美國國旗插了上去。那一刻,美聯社戰地記者喬·羅森塔爾將六名士兵奮勇舉旗的場景拍攝下來,並將照片發回國內,18個小時後照片傳到紐約,大大鼓舞了美國士兵的士氣,最終為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此,這六名士兵成為了舉國英雄。
但其中三位很快便倒在了這塊被戰火燒得炙熱的黑土地上,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將因此而不朽,而倖存的三位插旗英雄,因為照片的轟動影響,被調回了美國。對於急切需要財政支援的政府而言,他們更該做的不是在戰爭中出生入死,而是頂著“英雄”頭銜來往巡迴於全國,推銷戰爭債券以籌集款項。扮演著“完美的英雄”,發表著感人至深的演講,這群並無意成為英雄且永遠也無法擺脫死難戰友陰影的十八九歲的孩子們,人生徹底改變。但他們對自己被當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卻毫無興趣,也從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只希望能夠跟那些沒有享受到絲毫榮耀、在戰火中壯烈犧牲的兄弟們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戰爭永遠不要再有。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萊恩·菲利普/Ryan Phillippe | 約翰·“醫生”·布拉德 | |
亞當·比奇/Adam Beach | 艾拉·海斯 | |
傑西·布拉德福特/Jesse Bradford | 勒內·加尼翁 | |
Patrick Dollaghan | Businessman | |
Jon Kellam | Senator Haddigan | |
傑米·貝爾 | Ralph "Iggy" Ignatowski | |
John Benjamin Hickey | Keyes Beech | |
John Slattery | Bud Gerber | |
保羅·沃克 | Hank Hansen | |
巴里·佩珀 | Mike Strank | |
羅伯特·派屈克 | Colonel Chandler Johnson | |
尼爾·麥克唐納 | Captain Severance | |
梅蘭妮·林斯基 | Pauline Harnois | |
Thomas McCarthy | James Bradley | 簡介 as Tom McCarthy |
Chris Bauer | Commandant Vandergrift | |
Judith Ivey | Belle Block | |
Myra Turley | Madeline Evelley | |
約瑟夫·克羅斯 | Franklin Sousley | |
Benjamin Walker | Harlon Block | |
Alessandro Mastrobuono | Lindberg | |
Scott Reeves | Lundsford | |
Stark Sands | Gust | |
George Grizzard | John Bradley | |
喬·鮑里托 | Borough President | |
Ned Eisenberg | Joe Rosenthal | |
Gordon Clapp | General "Howlin' Mad" Smith | |
V.J. Foster | Major on Plane | |
Kirk B.R. Woller | Bill Genaust | |
Tom Verica | Lieutenant Pennel | |
Dave Severance | Harve Presnell | |
George Hearn | Walter Gust | |
Len Cariou | Mr. Beech | |
Christopher Curry | Ed Block | |
Bubba Lewis | Belle's Young Son | |
貝絲·格蘭特 | Mother Gagnon | |
Connie Ray | Mrs. Sousley | |
Ann Dowd | Mrs. Strank | |
Mary Beth Peil | Mrs. Bradley | |
David Patrick Kelly | President Harry S.Truman | |
Jason Gray-Stanford | Lieutenant Schrier | |
Matt Huffman | Lieutenant Wells | |
David Hornsby | Louis Lowery | |
Brian Kimmet | Sergeant 'Boots' Thomas | |
David Clennon | SenatorDavid Rasche | 簡介 Senator |
John Tennack | Tom Mason | |
James Newman | Local Politician | |
Steven M. Porter | Tourist | |
Dale Waddington Horowitz | Tourist's Wife | |
Justice of the Peace | Lennie Loftin | |
Military Censor | Mark Thomason | |
Young James Bradley | Oliver Davis | |
Sean Moran | Waiter | |
Lisa Dodson | Iggy's Mother | |
John Nielsen | Senator Boyd | |
Senator Robson | Ron Fassler | |
Denise Vlasis | Luncheon Singer #1 | 簡介 as Denise Bella Vlasis-Gascon |
Vivien Lesiak | Luncheon Singer #4 | |
Jailer | John Henry Canavan | |
傑瑪·梅斯 | Nurse in Hawaii | |
Yukari Black | Tokyo Rose | |
John Hoogenakker | Funeral Home Employee | |
Barry Sigismondi | Police Sergeant | |
William Charlton | Bartender | |
Beth Tapper | Bar Car Beauty #1 | |
Shannon Gayle | Bar Car Beauty #2 | |
Jim Cantafio | Reporter (in LA) #1 | |
Mark Colson | Reporter (in LA) #2 | |
Danny McCarthy | Reporter (in Chicago) #1 | |
Patrick New | Reporter (in Chicago) #2 | |
James Horan | Reporter (in NYC) | |
Michael Canavan | Reporter at Hansen's | |
Erica Grant | Secretary | |
塞拉斯·威爾·米切爾 | Lab Tech #1 | |
George Cambio | Lab Tech #2 | |
Jóhann G. Jóhannsson | Sergeant on Beach | |
Martin Delaney | Marine at Cave | |
Bj?rgvin Franz Gíslason | Impaled Marine | |
Daniel Forcey | Marine on Beach | |
- | Wounded Marine | |
- | Wouned Marine#4 | |
- | Young Indian | |
- | American Indian Congress Member | |
- | Movie Star | |
- | US Marine | 簡介 uncredited |
- | Party patron | 簡介 uncredited |
演員表參考資料
職員表
製作人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斯蒂文·史匹柏、Robert Lorenz、Tim Moore |
導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副導演(助理) | David M. Bernstein、Katie Carroll、Peter Dress、Michael Judd、Donald Murphy、麥可·歐文斯、Ruben Flores Rios II |
編劇 | 保羅·哈吉斯、William Broyles Jr、詹姆斯·布拉德利、Ron Powers |
攝影 | Tom Stern |
配樂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剪輯 | Joel Cox |
選角導演 | Phyllis Huffman |
藝術指導 | Henry Bumstead |
美術設計 | Jack G. Taylor Jr. |
服裝設計 | Deborah Hopper |
視覺特效 | 麥可·歐文斯 |
布景師 | Richard C. Goddard |
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影片籌拍之初,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外宣布自己要把“硫磺島戰役”搬上大銀幕時,著實引起了日本當局一陣恐慌,到了年末影片即將開拍,日本不但沒有阻攔,甚至積極地參與到影片的宣傳工作中去。原來伊斯特伍德專門拍了兩個版本來描述那場在二戰中影響重大的戰役。
•拍攝照片的喬·羅森塔爾戰後一直為《舊金山編年史》工作了35年,直到1981年退休。2006年8月20日,羅森塔爾在舊金山的一家養老院逝世,享年94歲,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名誠實、道德高尚的人。
•保羅·沃克的角色本來是屬於傑瑞得·萊托的,由於他要專心於自己的樂隊,而退出了影片的拍攝。
獲獎記錄
年份 | 頒獎機構 | 獎項 | 獲獎人 | 結果 |
2007 |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音效剪輯 | Bub Asman | 提名 |
最佳混音 | David E. Campbell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John T. Reitz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 | Alan Robert Murray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Gregg Rudloff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Walt Martin | 提名 | ||
2007 | 金球獎 | 最佳導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提名 |
2006年 | 金衛星獎 | 最佳藝術指導 | Jack G. Taylor Jr. | |
最佳藝術指導 | Richard C. Goddard | |||
最佳視覺效果 | Steve Riley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Bryan Grill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Matthew E. Butler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Michael Owens | 提名 | ||
最佳音效(編輯混音) | David E. Campbell | 提名 | ||
最佳音效(編輯混音) | John T. Reitz | 提名 | ||
最佳音效(編輯混音) | Walt Martin | 提名 | ||
最佳音效(編輯混音) | Alan Robert Murray | 提名 | ||
最佳電影 | Drama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Joel Cox | 提名 | ||
最佳音效(編輯混音) | Gregg Rudloff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湯姆·斯特恩 | |||
最佳導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
最佳藝術指導 | Henry Bumstead | |||
最佳男配角 | 亞當·比奇 | 提名 | ||
最佳原創配樂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提名 | ||
最佳劇本改編 | William Broyles Jr. | 提名 | ||
最佳劇本改編 | 保羅·哈吉斯 | 提名 | ||
最佳音效(編輯混音) | Bub Asman | 提名 | ||
2007年 | 日本學院獎 | 最佳外語片 | 獲獎 | |
2006年 | 報知映畫賞 | 最佳外語片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獲獎 |
2007年 |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男配角 | 亞當·比奇 | 提名 |
2007年 | 視覺效果協會獎(VES獎) | 優秀的支持運動照片的視覺效果 | Michael Owens | |
優秀的支持運動照片的視覺效果 | Julian Levi | |||
優秀的支持運動照片的視覺效果 | Bryan Grill | |||
優秀的支持運動照片的視覺效果 | Matthew E. Butler | |||
2007年 | 電影聲音編輯獎(金盤獎)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Valerie Davidson | 提名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Steve Mann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Dan O'Connell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John T. Cucci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Alan Robert Murray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David A. Arnold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Juno J. Ellis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Charles Maynes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Jason W. Jennings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Gloria D'Alessandro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Michael Dressel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Alan Robert Murray | 提名 |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Steven Ticknor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Joe Dorn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Ulrika Akander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Nicholas Vincent Korda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James Matheny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Lucy Coldsnow-Smith | 提名 | ||
2007年 | 電影聲音編輯獎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Jason King | 提名 |
最近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 Bub Asman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輯:對話和自動對話替換 | Bub Asman | 提名 | ||
2007年 | 電影旬報獎 | 最佳外語片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
2007年 | 音響協會獎 | 最佳混音獎 | David E. Campbell | 提名 |
最佳混音獎 | Gregg Rudloff | 提名 | ||
最佳混音獎 | John T. Reitz | 提名 | ||
最佳混音獎 | Walt Martin | 提名 | ||
2007年 | 藍帶獎 | 最佳外語片 | ||
2007年 | 藝術導演協會設計優秀獎 | 最佳電影 | Jack G. Taylor Jr. | 提名 |
2007年 | 藝術導演協會 | 最佳電影 | Henry Bumstead | 提名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劇集改編
2000年5月作家詹姆斯·布萊德利和朗·鮑爾斯合著的戰爭小說《父輩的旗幟:硫黃島戰役的英雄們》問世,就成為多名大導爭奪之物,其中兩個便是鼎鼎大名的史匹柏和伊斯特伍德。一番爭奪探討,兩位導演達成協定,由前者監製後者執導共同完成此片。影片的編劇囊括了《阿波羅13號》、《鍋蓋頭》的編劇威廉·布洛勒斯和《百萬美元寶貝》、《撞車》的編劇保羅·哈吉斯,耗資9000萬美元。
姊妹篇
影片還有個電影製作和發行歷史上少見的幾乎同時拍攝的姊妹篇《硫磺島家書》,是由伊斯特伍德執導,用日語從日本人角度講述的同一場戰役。渡邊謙、中村獅童、二宮和也等日本著名演員擔綱。
歷史背景
小說《父輩的旗幟:硫黃島戰役的英雄們》作者之一,詹姆斯·布萊德利的父親約翰·布萊德利便是著名的硫磺島插旗照片中六名美國士兵中的那位醫護兵,也是三個倖存者之一。然而,詹姆斯卻從沒有聽過父親提及那場慘痛的戰鬥,他甚至不知道那張如此有時代意義的照片裡竟然有一個背影是屬於父親的,直到父親於1994年去世,詹姆斯才從他珍藏的鐵盒裡發現了一枚海軍頒發的十字勳章以及一些有關採訪其他兩位倖存者的剪報,也才真正知道了事實的真相。
父親的低調反倒引起了詹姆斯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然而在他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後,卻發現了幾乎都是播報了那三位在戰鬥中陣亡的士兵的資料:邁克·斯特蘭克,25歲,疑似被友軍的子彈誤傷而亡;哈隆·布洛克,20歲,曾是高中的足球明星;弗蘭克林·索斯林,19歲。然而其他三位倖存者,除了詹姆斯的父親約翰,另外兩個人退伍之後的生活,卻有如謎一般全無蹤跡。在接連碰壁之後,詹姆斯找來另一位曾在二戰時期當過戰地記者、同時也是普利茲獎獲得者的朗·鮑爾斯,他們分頭調查,總算是得到了那兩個人的信息,然而他們也都和詹姆斯的父親一樣,已經過世了:雷內·蓋格農,54歲死於心臟病,與回國時有如英雄般的歡迎完全相反,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做門衛,過著濟濟無名的生活,死時落魄潦倒;至於最後的旗手伊拉·海耶斯,詹姆斯發現他退伍後有生活在亞利桑那州的某一個印第安人的聚集地的跡象,他在戰爭中身受多處槍傷,由於政府沒有給予及時的醫療幫助,而導致他身上出現併發症,一直被傷痛所困擾,最後死於酒精中毒。
據詹姆斯所說,他抽出當年勇士回國的錄像,他們就像披頭士那般受到國民的歡迎,走到哪裡都是鮮花和讚譽。可是他們的晚境卻一個比一個淒涼,並非政府有意忽視他們,而是他們故意走出了大眾期盼的目光。這些人,代表著美國最美好的一面,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多么地高尚,認為只是為國家做了應該做的事情--這種精神,就是我們口中時常提及的英雄主義,詹姆斯認為有必要將這一切告訴大眾,於是他和朗·鮑爾斯聯合創作了《父輩的旗幟》,將自己在追隨父親的過程中的所看所想,悉數記錄下來。
製作發行
相關公司
公司名稱 | |
製作公司 | Amblin Entertainment[美國] |
夢工廠DreamWorks SKG [美國](2006) (USA) (theatrical) | |
Malpaso Productions[美國] | |
Truenorth Productions ..... (production services)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 |
發行公司 | 夢工廠電影發行公司 DreamWorks Distribution LLC [美國] |
夢工廠 DreamWorks SKG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7) (Argentina)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法國] ..... (2006) (France)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 (2006) (non-USA) (theatrical) | |
Fox-Warner [瑞士]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
Karo Premiere [俄羅斯] ..... (2007) (Russia) (theatrical) | |
派拉蒙影片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國] | |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2006) (Australia) (theatrical) | |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 [芬蘭] ..... (2006) (Finland) (theatrical) | |
Sandrew Metronome [丹麥] ..... (2006) (Denmark)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比利時] ..... (2006) (Belgium)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巴西] ..... (2006) (Brazil) (theatrical) | |
Warner Bros. GmbH [德國]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英國] ..... (2006) (UK)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義大利] ..... (2006) (Italy)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日本] ..... (2006) (Japan) (theatrical) | |
Warner Bros. [紐西蘭] ..... (2006) (New Zealand)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菲律賓] ..... (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 | |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新加坡] ..... (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 (2007) (Switzerland) (DVD) | |
Warner Sogefilms S.A. [西班牙] ..... (2006) (Spain) (theatrical) | |
特技製作 | Digital Domain [美國] |
Tinsley Transfers Inc. [美國] ..... (prosthetic bodies) (prosthetic makeup) | |
其他 | Bayonet Inc. [美國] ..... costumes |
Central Casting [美國] ..... extras casting | |
Film Permits Unlimited [美國] ..... location permits | |
1 Force Inc. ..... military technical advisors | |
Avon Studio Transport ..... transportation | |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 cranes and dollies | |
Milan Records ..... soundtrack | |
ShowBiz Enterprises ..... draperies | |
Technicolor Digital Intermediates [美國] ..... digital intermediate/production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 |
The Inflatable Crowd Company Ltd. [英國] ..... inflatable mannequins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2006年10月20日 | 中國香港 | 2007年1月11日 |
日本 | 2006年10月21日 | 科威特 | 2007年1月17日 |
比利時 | 2006年10月25日 | 德國 | 2007年1月18日 |
法國 | 2006年10月25日 | 阿根廷 | 2007年1月25日 |
日本 | 2006年10月28日 | 墨西哥 | 2007年1月26日 |
澳大利亞 | 2006年11月2日 | 委內瑞拉 | 2007年1月26日 |
紐西蘭 | 2006年11月2日 | 巴拿馬 | 2007年1月26日 |
瑞典 | 2006年11月3日 | 巴西 | 2007年2月2日 |
菲律賓 | 2006年11月8日 | 以色列 | 2007年2月8日 |
希臘 | 2006年11月9日 | 卡達 | 2007年2月15日 |
義大利 | 2006年11月10日 | 韓國 | 2007年2月15日 |
芬蘭 | 2006年11月24日 | 保加利亞 | 2007年2月23日 |
新加坡 | 2006年11月30日 | 波蘭 | 2007年2月23日 |
荷蘭 | 2006年11月30日 | 埃及 | 2007年3月7日 |
芬蘭 | 2006年12月1日 | 拉脫維亞 | 2007年3月9日 |
丹麥 | 2006年12月1日 | 斯洛伐克 | 2007年3月15日 |
土耳其 | 2006年12月8日 | 匈牙利 | 2007年3月15日 |
英國 | 2006年12月22日 | 羅馬尼亞 | 2007年3月16日 |
挪威 | 2006年12月26日 | 捷克 | 2007年3月20日 |
冰島 | 2006年12月26日 | 愛沙尼亞 | 2007年3月30日 |
葡萄牙 | 2006年12月28日 | 俄羅斯 | 2007年6月19日 |
上映日期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影片的故事情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片,影片中戰爭的畫面也在硫磺實地拍攝足夠慘烈,而一般的戰爭片總會給正義與否下一個定論,可導演卻意不在此,他認為戰爭就如人生,沒有絕對的正義一方也沒有絕對邪惡的一方。對於參加戰爭的雙方來說,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網易娛樂評)
那些本不想做英雄的人,最終無奈的被打上英雄的記號,受人景仰,但是他們似乎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內心深存愧疚無法自拔,最後走上崩潰道路的歷程。尤其影片最後,印第安士兵的悲慘境遇,深深值得人們同情,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是融入血液的,久久無法揮去。(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