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父親的“男人氣質”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
★父親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源泉;
★父親心胸開闊、不拘小節,與父親相處時間長的孩子,比較容易體諒別人。
父親粗獷的愛,是孩子認識力量的源泉!
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哈伯特
父親!對上帝,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比這更神聖的稱呼了。
——華茲華斯
了解自己孩子的父親是睿智的父親。
——莎士比亞
父親是大自然規定的銀行家。
——歐洲諺語
沒有哪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親,但是,我們大家都有某種推測或某種信任。
——米南德
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弗洛姆《父愛的藝術》
內容簡介
目前,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國傳統的家庭教養模式依然占據主要地位。目前,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國傳統的家庭教養模式依然占據主要地位。家庭中,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投入遠遠多於父親。然而,教育研究發現,由於父親在性格、體力、交往方式上與母親不同,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於母親,是不可替代的。
本書內容觀點新穎、簡明扼要,語言簡潔明快、凝練精闢,通俗易懂。書中針對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困惑,對如何培養一個人格健康、素質全面,能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孩子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解決之道。不但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更具實用性,能解決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本書所涉及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又有思考深度,視角獨特,富於智慧,語言獨具動力,親切而不瑣碎,現實而不落俗套,不可多得。
目錄
第一章 父親的上崗執照
父親,請“持證上崗”
和孩子媽媽的教育態度達成一致
教育孩子,身教勝於言傳
父親,不要掩飾你的愛
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
家庭殘缺了,愛不能殘缺
第二章 孩子的成功來自父親1%的改變
讓孩子在掌聲中長大
和孩子溝通——父親的必修路
家長,也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成績,能代表什麼
別讓比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給孩子一個擁抱
要想批評有效,就要有方法、有原則
第三章 另類眼光看孩子
愛,需要彼此信任
心平氣和,變對抗為對話
偶像崇拜,讓人歡喜讓人憂
別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與異性交往
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章 換位思考,做親如好哥們的父子
做孩子最好的玩伴
不做暴君型父親
不要讓孩子背上你的夢想
別端“老子”架子
與時俱進,化解代溝
第五章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
讓雛鷹自己飛起來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e”路陽光
第六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教會孩子孝順自己
男子漢,敢做敢當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稚嫩的肩膀抗起堅強
教會孩子感恩
第七章 成長中,逐漸完善孩子的人格
和環境相融,才能走自己的路
讓孩子懂得愛、學會愛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別讓孩子輕言放棄
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書摘
父親,請“持證上崗”
啟示案例
周末的晚上,曉彤在自己的房間裡做作業。一道難題讓他皺起了眉頭。想了好久,也沒有找到解題的思路。無奈之下,他來到了客廳,向爸爸求助。
“爸爸,您幫我看看這道題吧,我沒有思路了。”曉彤老實相告。
“去問你媽媽。”爸爸正在電腦上打遊戲,顯然對兒子的求助毫不在意。
“媽媽去姥姥家了,明天才回來呢,您忘了嗎?”
“那你等我打完這局啊”老爸嘴裡敷衍著兒子,眼睛卻一眨不眨地盯著螢幕。
曉彤只好拿著書本坐在沙發上,等著爸爸從“戰場”上下來。
過來很久,爸爸終於結束了遊戲,意猶未盡地離開了電腦。
“我看看。什麼難題呀?”他隨意地問道。
“就這道題。”一想到周一還要交作業,曉彤就很著急,盼著爸爸能幫上自己的忙。
可憐的爸爸,拿著筆,算了半天也沒有結果。眼看都要到睡覺的時間了,解題思路卻還都沒有找到。爸爸打算放棄了,“明天等你媽媽回來幫你解吧,爸爸實在解不出來。”說完,爸爸又回到了電腦螢幕前,開始了新一輪的麈戰。
“咳,白等了!”曉彤嘟囔著回到了房間。他很奇怪爸爸平時做什麼事情都挺厲害的,怎么一道數學題就難住了他呢。
解不出難題不是爸爸的錯,但是作為父親,只顧流連於自己的娛樂活動,卻忽視對孩子的輔導,卻是大錯特錯了。幾乎所有的爸爸,都認為學習只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只要能給他提供舒適的生活,良好的學習環境就足夠了。很少有父親想到自己也要學習。
其實,學習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必修課,作為家長的父親們,也應不斷修煉這項功課。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每時每刻都有新鮮事物進入我們的眼帘。如果我們不能掌握新的知識,就無法融人日新月異的社會,也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有研究表明,孩子小時候對於父親的崇拜,基本源於對其強壯的身體和力量的羨慕。所以給一個小孩子當父親,是很容易就被孩子崇拜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父親的崇拜不再是力氣和體魄了,而開始轉向了學識和能力。
在孩子的眼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父親,才是他們驕傲的資本,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因此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崇拜的父親,知識結構很陳舊,能力也很有限的時候,多數孩子都會對父親感到失望。從而不願意再聽從和認同父親的教誨。
所以,身為父親,千萬不能放棄對自身知識和素質的提高,否則將喪失令孩子信服的資本和威信。
有家報紙報導,奧地利兒童缺乏紀律性,政府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種狀況,準備推出一項計畫,讓那些打算或剛剛為人父母的奧地利父母,都去學校專門學習親職教育。只有當他們取得親職教育執照了,確保他們有能力擔當教育兒女的重任,才允許他們“上崗”當父母。
要取得執照,這些父母們必須重返學校,學習全套教育子女的本領,執照到手後,方有資格享受社會提供的各種家庭福利。如果父母拒絕上課,將與這些福利無緣。此外,今後夫妻離婚時,領有父母執照的一方在獲得子女撫養權方面將得到優待。
媒體剛剛報導了此事,就引起了全國輿論的關注。“什麼,要想生孩子,得先去學習?還得取得執照?”不少人對政府的這一舉措都相當不解。也有一些人公開在媒體上,詆毀政府的這項舉措,認為是政府在變相“剝奪公民合法權益”。
推行一項新政策遠比取消一項政策更難,為了讓新政策能夠執行下去,政府只得給全民洗腦:主張推行這一計畫的議員們認為,人的一生,幾乎什麼事都要接受像駕駛汽車那樣的訓練,偏偏在教育子女這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卻缺乏足夠的培訓。所以,培訓合格的父母是政府的責任,關係國民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必須執行。
奧地利政府是明智的。當然,要推行父母執照,既需要重大的觀念變革,也需要強大的財力和人力保障。在有著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短時期是難以做到的。
你會當爸爸嗎?如果有人問父親們這個問題,可能多數父親都會嗤之以鼻,怎么不會當?都當了這么多年了。沒錯,會不會當都當了,這也是中國親職教育的現狀,大多數父母都在沒有取得“上崗證”的情況下,就稀里糊塗地做上了父母,擔當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馬克思說過,做父母是門職業。可是,幾千年來,誰來考核過父母的資格?哪位父母獲得過教子執照?進入21世紀之後,尤其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認為,教育孩子越來越難了,尤其是爸爸,更加難當了。
“當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問題。”對這句話的理解,每一位為人父親的人都有自己的感悟。隨著孩子的降生和成長,我們必定會面臨孩子形形色色的問題,許多爸爸從此被拖人無窮無盡的無奈當中。成長在傳統權威環境下的父母,沿襲了上一代的教養方式,面對成長在E時代的孩子,缺乏應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感到茫然和焦慮。
現今的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在親子教育這個最偉大的事業當中,爸爸們往往忽略了學習一定的知識和技巧,其實當爸爸也要持證上崗,才能勝任這個神聖的職位。
教育子女看似簡單,其實卻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生個孩子很容易,把他教育好,卻需要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尤其是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孩子接受新鮮事物非常快,如果父母不知道學習和進步,不重視親職教育觀念的轉變,不提高自身素質和研究教育方法,那么教育水平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長,孩子怎么會聽父母的話昵?所以教育孩子,絕不是千年不變的照本宣科,而應該是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過程。
開車要有駕照,做父親,幾乎是人世間第一艱難而複雜的“職業”,怎么能不需要執照呢?父親的“上崗執照”,要具備五個方面的素質:現代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如果把這五個方面的知識都能領悟透徹並套用於實踐,那么教出一個好孩子,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了。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作為父親,更是應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和孩子一起成長。
和孩子媽媽的教育態度達成一致
啟示安例
丁丁上了中學,學習成績不錯。為了節省時間,媽媽讓他住校,每周末才回家一次,儘管他很想家。
一個周六的下午,學校提前放了假,這可樂壞了丁丁,多了半天的假期,可以好好回家和夥伴玩個夠了。
丁丁回到家裡,飽餐了一頓豐盛的美食後,就抱起足球,準備和小夥伴一起去踢球。
“丁丁,先把作業寫完,再出去玩。”媽媽一邊洗碗,一邊督促丁丁學習。
一聽說不讓自己出去玩,丁丁嘟嘟囔囔地放下了足球。
“就讓孩子玩一會兒吧,都在學校待一個星期了。”爸爸一邊翻看著手裡報紙,一邊給兒子求情。
一看老爸求情,有戲。丁丁暗自高興。
“那怎么行,不做完作業,不能出去玩。你這個當爸爸的也真是的,孩子想玩情有可原,你怎么也支持呢?”媽媽擦著手裡的碗筷,埋怨著爸爸。
“玩是孩子的天性嘛,適當的玩耍對學習是有好處的。你沒有聽過會玩的孩子才會學習嗎?”看來爸爸是很支持丁丁勞逸結合了。
“你怎么回事?”媽媽很生氣,“你什麼時候管過孩子,要是學習落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趕上去。你就知道當好人!”
媽媽很生氣,看來今天出去踢球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丁丁垂頭喪氣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拿出課本,他搞不懂,為什麼爸爸和媽媽的觀點不一樣呢?要是爸爸說了算就好了。
這件事,應該怎么看呢?媽媽埋怨孩子,爸爸贊成孩子。我們且不說孩子的想法正確與否,僅就父母雙方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度來說,是不應該出現不一致的。
看看我們的身邊,有丁丁這樣遭遇的孩子一定不少。許多父母認為,要管教孩子,必須是一個家長要“嚴”,另一個要“慈”;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家長們以為只有“一嚴一慈”,“一軟一硬”,相互配合,“軟硬兼施”,才能教育還孩子。這種說法,似乎頗有道理,其實卻犯了親職教育中的大忌。
在親職教育中,父母雙方對孩子的要求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差異,這是難以避免的。儘管雙方都是為了孩子好,目的也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和態度不同,不能結成教育孩子的統一戰線,也會使親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父母態度不一致,會使孩子學會鑽空子,誰能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就去磨誰,並且會把父母分成誰好誰壞。一些孩子就是在這種搭配組合中鑽空子,出了事只告訴護著自己的一方。長期以來,孩子在家裡找到了保護傘,以致親職教育失去了約束力。
其次,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時出現矛盾,母親這樣說,父親那樣說,孩子就無所適從,分不清誰是對的,誰是錯誤的。由於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往往不能明辨是非,他們習慣於追隨勝利者的腳步。一般如果父母發生爭執時,往往誰在爭吵中取得了勝利,孩子就會認為誰是對的,就會聽從誰的觀點或者安排。事實上,勝利一方未必正確。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掌握真理,而不是把孩子拉攏到哪一方的陣營當中。所以,親職教育最重要的方針就是父母要保持步調一致。
小健從小不吃羊肉,每當家裡買來羊肉的時候,他都吃別的菜。為了糾正孩子挑食的壞毛病,爸爸想了—個辦法。在小健九歲那年的“五一”節,爸爸媽媽帶著小健騎車到很遠的江邊去野遊。
等到了江邊時,小健又累又餓,嚷著要吃東西。
“媽媽,我們中午有什麼好吃的呀?”小健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隨身書包。
“沒有其他食物,我們只帶了羊肉餡餃子。”爸爸代替媽媽回答。
“啊,爸爸,我最不愛吃羊肉,你明明是知道的呀!”小健生氣地放下了書包。
“今天我只帶了羊肉餡餃子,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餓著。這裡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什麼也買不到,你看著辦。”爸爸根本不理睬兒子,自己拿起餃子吃了起來。
媽媽看了爸爸一眼,也開始吃餃子了。一邊是爸爸媽媽香甜的午餐,一邊是生氣的兒子。媽媽首先就憋不住了,和爸爸商量:“要不我們回去吧,買些吃的,別把孩子餓出病來。”
“不行,我們不能讓他養成挑食的習慣。”爸爸低聲對媽媽說著。
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兒子果然頂不住了,說:“爸爸,要不我嘗嘗?”結果一大飯盒的羊肉餡餃子全讓小健給吃光了,他一邊吃還一邊說:“沒有想到羊肉也挺香的。”
其實,五月的天氣,早把餃子吹的又硬又幹了,可是在沒有其他食物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情況下,難以下咽的食物也別具風味。
這次野遊的收穫很大,讓小健知道了如何面對困難,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勇氣,從那以後,小健也不像以前一樣挑食了,還把這次經歷,當成自己對其他同學炫耀的資本。
小健的爸爸無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出了明智的選擇。當然,重要的是媽媽的配合,和爸爸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徹底地斷了孩子求援的後路,就使得糾正孩子錯誤變得異常容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中國親職教育素來剛柔並濟。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輔相成,但弊端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施方法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易失子女受害受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方法不一致的弊病。”
教育孩子,身教勝於言傳
啟示案例
2006年的一天,一個著名音樂廳中,正在上演中國鋼琴演奏家朗朗的音樂會。那是一場當地政府要員出席的高規格音樂會。每一個觀眾都穿著整整齊齊的服裝,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音樂。
不過有一位觀眾,卻表現得差強人意。音樂會已經開始很久了,這個觀眾才帶著孩子匆匆趕到會場。
根據會務組的規定,遲到了的觀眾必須得等到序曲演奏完畢,進出口大門打開時,才能進入音樂會會場。這是音樂會的基本禮儀。可是這位家長卻不肯在門口等待,堅持要求進入會場。
“先生,按規定,遲到的觀眾得等到中場時才能人場,請您再耐心等待一會兒。”保全很有禮貌地向這位父親解釋。
“不行,”這位父親態度堅決,“我們已經買了票了,沒有理由不讓我們聽音樂會。”
“不是不讓您進去,現在音樂會已經開始了,不能因為給您開門影響其他人聽音樂會啊。”
“什麼,那么我們已經買了票的觀眾,就要在外面等著了?”
“先生,序曲演奏完了就可以進去了。”保全解釋著。
“少廢話,是不是不想幹了?”在得知還不能違例入場時,這位家長竟然向保全揮起了拳頭,全然不顧身邊,嚇得瑟瑟發抖的孩子。
這位家長顯然沒有在禮儀方面,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現實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就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所以父親的言行舉止,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人品。比如上述例子中的父親,自己不遵守音樂會禮儀,還動手打人,會讓孩子認為,遲到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不按時、不守時的壞習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得動用暴力解決,這樣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誰都想做個好父母,也知道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有多么重要。然而,有些時候,父母特別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行為,不經意間卻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好父母無意中就做了孩子的壞榜樣。
父母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最早、最多、最長,因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榜樣。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等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本沒有字的生動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主要前提,父母對人熱情、誠懇、文明禮貌,孩子就不會對人冷漠、粗魯;父母愛讀書,經常看書,逛書店,孩子也會愛看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長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家長自己就該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正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因此,做父母的給孩子做榜樣的關鍵,是自己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並努力把好的東西作為榜樣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