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營衛
營衛失和可致“神不使”
“神不使”語出《素問·湯液醪醴論》,“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楊上善曰“人之神明有守以營於身即為有使也。”王冰注曰“言神不能使針石之妙用也。”張介賓注“凡致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施治於外,則神應於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馬蒔曰“言針法之不能立功者以病者不能有神也。”張志聰批曰:“此言精神壞馳,針石不能治其外。”那么,應該如何理解“神”與“營衛”之間的關係呢?
營衛通暢,精足神旺
《靈樞·本神》“凡刺之法,必本於神。”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張志聰云:“決氣篇曰,常先身生是謂精。蓋未成形,而先受天一之精。故所生之來謂之精。”“精”產生於生命之先的,蘊含了一種生機。在自然界正是由於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感的“精”的產生,才有了萬物生命的化生。而人是在稟受父母陰精陽精的基礎上,陰陽相互交感,從而產生了具有生命活動主宰能力的神,從而產生了生命。另外,《靈樞·天年》“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可見神是在氣血調和,營衛通暢的基礎上產生的。正是有了神的產生,五臟的形成,形神俱備,生命才得以形成。
精氣充足,氣血調和,營衛通暢是先天之神產生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人體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才能夠精足神旺,正氣充足,保持健康。
營衛交感,神乃化生
![調和營衛](/img/4/2d9/nBnauM3X1QTM1cTNykDOzkjN5QTMwIDM4IjM0QTNwAzMxAzL5g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華。營為陰精,衛為陽精,陰陽相隨,內外相貫,二者不可相失。二者通過升降出入之理論化生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神氣,調節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營衛調和,精生神化,機能正常
《素問·痹論》“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傈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營衛在肺的氣化及心神化赤的作用下化生神氣,營氣循行於五臟六腑,衛氣循行於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營衛循行於全身各處,調節著五臟六腑及全身的機能,使人體機能活動正常。
營泣衛除,精壞神去,百病乃生
營衛運行正常,營衛交感,精生神化。一旦致病因素影響到營衛的運行及其生成就會導致“營泣衛除,精壞神去”使“神不使”,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素問·湯液醪醴》:“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嗜欲無窮,憂患不止”等情志因素影響到營衛的運行導致“營泣衛除”,“神氣”不能正常的生成及運行,就不能使針藥發揮正常的作用,故神去之而病不愈。正如《靈樞·營衛生會》所云:“(黃帝)曰“老人之不夜暝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是因為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營衛的運行道路不暢。營衛生成及運行失常,不能“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導致五臟之氣相薄,五臟氣結,使衛氣不能入陰,營衛不能正常交感,導致失眠的發生。
疏通其道,益其本源,調和營衛
“神不使”的病機關鍵在於營衛失和。而導致營衛失和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經絡阻滯,營衛不暢而失和;二是化源不足,營衛氣虛而失和。所以在治療上也有兩種方法:①疏經通絡以祛邪。營衛失和的關鍵在於經絡阻滯,營衛運行不暢,營衛不得相通相和。《內經》中和營衛方法有三:一曰針刺,二日熱熨,三曰湯藥。法雖不同,但都是著眼於“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可見,調和營衛法重要的一環在於疏通經絡。②調理脾胃以養正。營衛乃水谷之精微所化,必須靠後天水谷的補充和滋養。營衛來源於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凡營衛虛衰而生化不足時,必須以調理脾胃為要,恰如尤在涇所說:“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谷,而水谷轉輸於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傷寒論》中,桂枝湯用草、棗與稀粥,小建中之倍芍藥加飴湯等等,皆調脾胃而養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