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舍利塔

營山舍利塔

營山舍利塔位於四川營山縣太蓬山北面的刺溝灣內,有一座七級舍利塔,此塔建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六月上旬,塔下為景福寺方丈慧智長老之墓。智公長老是個得道高僧,他勸人諸惡莫作,多行善事,常向人講解因果報應之事。他還精於醫術,常治病施藥,解除百姓痛苦。他常在西寨門望西天,坐禪誦經。曾見文殊騎獅,普賢騎象,飄然而至,倏忽而杳。乃囑其徒,卒後埋葬太蓬山西麓,故後來圓寂,乃葬此地。百姓愛戴,護塔至今。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營山舍利塔營山舍利塔

此塔為六方錐體形,4.2米,塔上第三層刻有“舍利塔”三個大字,每字各刻一方,顏體正楷,書法雄秀。在七級六方的佛屠上刻有27幅浮雕圖案,有手持吉祥果的釋子,有手拿竹板的“蓮花落”表演者,還有各種神獸猛禽,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歷經百年,保存完整,堪稱藝術珍品,石塔瑰寶。

舍利塔四周建有石欄圍護,塔後削壁處鑿有神龕,中刻“恭維普濟堂方丈上慧性智公和尚塔”十五個大字,落款為“鹹豐四年已月上浣建造”十個小字。龕前刻一聯云:“東山應對青獅形,西風譬喻白象身。”橫聯刻“五蘊空家”四字。

智公舍利塔四面皆危崖奇峰,萬木郁蔥,夕陽彩翠,風姿綽約。營山縣人民政府於1982年10月1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舍利塔是研究營山佛教發展史的實物資料,也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營山縣太蓬山西麓刺溝灣的這座舍利塔,建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是為供奉景福寺方丈慧智長老去逝建立的一座墓塔。塔高7層,每層刻有精美的佛像,及花、鳥、獸等圖案,造型生動,技藝精湛。塔體為6方錐形體,下大上小,最頂端為球形塔尖,四周用石條圍護,至今保存完好。

太蓬山

(圖)太蓬山太蓬山

太蓬山,位於營山縣東北部,距縣城五十餘公里,古稱綏山,這裡群山環繞風景秀麗,綿延十二峰,崖高數百丈。最高峰海拔731.7米,幅員面積約2500畝。兩蓬高峙,溪壑幽奇,松林秀茂,濃陰蔽日,崇蘭黃花,香滿山谷,形似海中蓬萊,狀若“蓬壺”飛渡。素有“蜀北名山”之興譽,“太蓬仙跡”之稱。

這裡地貌奇特,古蹟神奇,“有綏山太蓬者,蜀北之名山也。蜀之綏山有二,而此居其一焉”。極目遠眺,太蓬山十二峰歷歷在目,花松挺撥;山下有消水河擁峰抑嶺,蜿蜒南去,水面可行舟楫。從東拾級而上,“紫氣東來”四個大字蒼勁雄渾,這裡可聞松濤壑風,可覽松影嵐光,使遊人仿佛置身縹緲的仙境之中。四周陡壁如削,迴廊曲徑,洞府迭出。

歷史傳說

(圖)營山舍利塔太蓬山

太蓬山有美麗動聽的民間傳說。《列仙傳》載:“葛由者,蜀之人。周成王時,刻木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蜀,蜀中王候賓之,追上綏山,承受之者皆得仙術。”《營山縣誌》也有類似記載。穿岩洞即透明岩,因唐代爾朱真人棲身此處修道煉丹,亦稱“棲真岩”。據傳這裡有東晉流民起義領袖李特微時讀書的地方,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今營山以東),晉元康八年(298)集流民人蜀,後起義。晉太安二年(303)戰敗身亡。其子李雄繼父業,建興三年(306)於成都建成漢政權,封其父李特為景王,天子讀書台由此而得名。據文獻載:“詩聖杜甫的後代,在唐宋之際,因離亂曾有一支遷過來在這裡定居。陸游的《劍南詩稿》卷五《野飯》原注說“杜氏自譜,以為子美下峽,留一子守浣花舊業,其後避成都難,徙眉山人埡,或徒大蓬(大蓬即太蓬)“。這裡傳說楊貴妃馬嵬縊死後,又還魂於太蓬,因迷戀情夫安祿山並為安祈福,立下題龕,至今尚在。

太蓬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有“峰懸百仞,猿有翼而難飛;狹路千尋,鵬無風而亦歇”之說。清嘉慶二年(1797),白蓮教白號首領羅其清、羅其書率部數千人,縱橫千里,直逼營山,參加白蓮教著名的“太蓬會戰”。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九軍,在副軍長許世友等同志領導下,在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營渠戰役”。

太蓬山現存有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物。這裡有至民國七個朝代的石刻題記六十餘幅,石刻面積達兩百餘平方米。內容有佛教經典、造像碑記,遊客題記、史實辨誤碑類等,其中最珍貴的是唐代的《安祿山石刻》,早在宋代就引起人們關注。此石刻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研究貴妃終老之地的唯一史證,具有極其重要的史學意義和研究價值。位於太蓬山西面的刺溝灣內,有一座舍利塔,為景福寺方丈慧智之墓。塔高9.5米,底徑1.3米,建於清鹹豐四年。

太蓬山是川北一流的宗教聖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四川旅遊景點、風景名勝地和森林植物保護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