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圍簡介
牆上布滿火槍眼,東南西北四座炮閣交相呼應,可形成無射擊死角的火力網。進圍內須經過唯一的圍門,圍門設有外鐵門,中閘門和內木門,只要圍門一關,外人莫想進來。樓上有米倉,院內有水井。相傳,牆面是用糯米粉、紅糖和蛋清攪和粉刷上去,沒東西吃時,可剝下來用水煮充飢。牆根離地約1尺多高處,有一喇叭形漏斗,是用來排污水的。進圍門後,只見此樓分為四層,每層有34個房間,各層有騎樓迴環相通。臥室、倉庫、過道、迴廊、門窗、樓梯等多變而又統一,疏密有致、通風講究、採光合理。燕翼圍布局科學、結構嚴謹、防禦得當,打起仗來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築,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為爭奪生存空間不屈不撓的鬥爭意識,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也是一部生動的客家變遷史,表達出豐富的人文內涵。贛州五龍客家風情園裡的龍匯圍,就是按照1:1比例仿燕翼圍所興建。
清道光年間,時任 贛州知府的殿試欽點探花周玉涵慕名來到楊村燕翼圍賞景,他在圍頂上縱覽雲飛,賞月觀霞,把酒臨風,吟詩作賦,並揮毫為圍屋題寫了圍名,流連數日不忍離去。
燕翼圍歷史
風雲史歲,客家人從中原大舉南遷,歷經滄桑,流落贛、粵、閩邊境。明末清初,戰亂紛飛年間,客家先祖賴氏早年從廣東鹽商、綢緞返內經商發達,因客家人在別人地盤,相對成了弱勢,加之粵贛邊境農民義軍戰火烽起,楊村處於烽煙滾滾“劫掠無虛日”驚驚恐怖境況、家道殷厚的賴福之密奉外避,原想到黃塘親戚家一躲,豈料對方無義,殺探問孝古子,才改奔黃牛石(九連山)避亂,事息返回。只見“廬舍已灰燼”淒景,飲恨思痛,深受平房難御侵之苦,念及古訓“高築牆、廣積糧”為抵禦外來不法掠徒、賴福之就萌生築建圍屋防禦,邀請豐城名師工匠始築、於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始建,因工程浩繁、耗資巨大,歷經三代、竟費時27年於康熙16年完工,故取名:燕翼圍,又稱“高守圍”字意曰“以燕翼子、燕安也、翼敬也”意即為子孫謀想。圍外巷,平整的石階巷道,三叉路口訖立著一塊“正氣石”,相傳著許多民間古老的神話傳說,抬頭抑望高聳,筆直的牆壁,展示了古代工匠師的精湛技藝,古曰:“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映照。大門右邊掘一口數百年優質岩層古井,牆跟設傳聲道喚人,古老鐵大門上設定倒水和防火、防盜功能,四面築基麻石高牆厚2米,圍工整四方呈長方形,占地1367.55平方米,圍高四層14.3米,對稱建136間冬暖夏涼的勝地,內院設二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旱進埋藏萬餘斤木炭和薯粉、暗井設定暗道秘通圍外、平時填土封閉,戰時困危,才掘井自救。圍里炮角底牆壁基,砌設圓形壘洞,防掠、防震、藏臨避,以防突發境危。三樓原始千年杉木排立,琳琅滿目、環通走馬廊,居臨下58個槍眼林立,洞察牆外動態,以備戰事,牆磚砌築,糯米漿、石灰、桐油粘固,內牆壁面系、那年代用乾糧面壁,以備困飢戰備食用,是典型易守難攻堅固防禦備戰堡壘。
一九三八年,日本間諜誤作廣東博楊村、駐紮抗日武裝,向空傳送轟炸指令,當日飛機在高空俯視楊村三江夾流和高大的燕翼圍,空投大量炸彈、掃射,幸在圍周爆炸紛飛,傷及許多周邊百姓,唯卻沒命中目標,燕翼圍傲然挺拔在戰火中洗禮,只留下右牆上方,機關炮掃射,彈痕累累的歷史見證。
一九四九年解放初期,解放軍駐圍把守,關押大批土匪,由於唯獨大門出入,加之圍屋厚固,土匪就伺機搓稻草繩妄圖從四樓槍眼部分逃跑,屢遭失敗。有天月黑風高之夜,正是農忙季節,圍中有一農夫,在大門內面壁風車勞作扇谷,噪聲大作,所至土匪乘機摸哨,剛巧區隊長巡崗,被匪擊重傷,駐軍排長聞聲提槍擊斃匪徒數人,差點誤為農夫內應,千鈞一髮之時,倒地重傷區隊長急促呼喊“不是他,不是他,……”事後,嚴守大門崗哨無一土匪脫逃,由此可見,圍屋的牢固,實在不比一般。
高大雄偉的燕翼圍是重溫客家先祖年代,辛勤創業智慧的縮影,幾百年傳承至今,仍反映了那年代人類的真實生存狀態,引人入勝,推人思考,只有歷史記惦,今天的客家燕翼圍,就是附地一道醒的風景,是當今贛南唯一最高的古樓文物,系聞名我國南部古老悠久的客家圍屋。圍屋的客家後代一抬眼,迎來五洲四海的遊客,眼界瞅然開闊,從封閉到開放,原來只有這么一步之遙。
燕翼圍大門對聯
承先祖開創艱難燕翼貽謀昌百世
願後人發揚光大鳳毛濟美振千秋
民國三十年時任任國民黨贛南行政公署專員不久的蔣經國也慕名來到楊村燕翼圍,蔣經國先生巡觀挺拔的燕翼圍驚呼:“翅鳥難飛越高大的燕翼圍頂…………一堡壘也!”並吃住在圍中。他對300多年前能在深山裡建起如此高大壯觀的民居倍加讚美,並對楊村淳樸的客家風情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國民黨中將葉肇率軍,特臨圍登古樓賞覽,讚不絕口。1994年8月,我國台灣學者以及美國學者特來考察。
近幾年以燕翼圍為背景拍攝電視連續劇《我心永遠》《白鷺瑤》中央少兒頻道拍攝防火猜謎語《神奇之窗》中央電視台拍攝走遍中國《圍屋滄桑》等。燕翼圍已入選為 全國重點文物單位,體現客家人智慧的典型代表作燕翼圍將永世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