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兒島概況
燕兒島在明代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島”, 由於泥沙淤積再加人工治理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似的岬角,到清代中期才與陸地相連,形成今日的半島。浮山所的漁民在這裡建有龍王廟,雖然稱為龍王廟卻也祀有天后,明代以來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遍布中國沿海。
燕兒島歷史
1901年德國人謀樂於編撰的《山東德邑村鎮志》中,對燕兒島有這樣的文字記述:“根據中國地圖,岸邊還有一個叫燕兒島的小島,他的西邊是綠豆島。這兩個島現在都和陸地連在一起了,其連線處即使漲潮時也不被淹沒。”而這座岬角式海島的一道景觀“燕島秋潮”在上個世紀的上半葉,曾被評為“青島十景”之一。
1933年,燕兒島被出讓給萬國會用於建國際夏令營青年營和換取資金建浮山所國小校舍。抗戰勝利後,燕兒島成了軍事禁地,1947年夏,燕兒島西海灘被美國海軍闢為專用海水浴場,禁止村民在此趕海、捕魚。青島解放後,海軍北海艦隊在燕兒島建軍用品倉庫和靶場。
1928年,國立山東大學建校以後,在燕兒島一帶建有植物實驗場,為植物系的教學進行各種試驗。這時期許多大學學子常到燕兒島來,他們很喜歡這片土地,到了夏季他們在島上支起帳篷,看護種植的各種植物,晚間舉行篝火晚會,白天則撲向大海游泳,這裡逐漸成了離市區比較遠的海水浴場。著名女作家蘇雪林,1934年與丈夫一起來青島住在福山路3號,山東大學的教師宿舍(即沈從文故居)。他們去遍了青島的各個海水浴場,她說燕兒島浴場海灣寧靜,環境幽美,海天一色,雖然距市區遠,游泳的人很少,但這正是它的特點。
1935年,大導演孫瑜帶領電影攝製組來青島同時拍攝兩部電影,為了避免重複,《到自然去》選在第三海水浴場拍外景,《浪淘沙》選在燕兒島拍外景。今天,我們看老電影《浪淘沙》,如果仔細一點,會辨認出燕兒島的景色。
1968年8月2日,當時的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做出同意中央交通部紅星船舶修造廠(即後來的北海船廠)在燕島浮山所灣建廠址的批覆,燕兒島和其周圍的浮山灣均被圈在北海船廠內,燕兒島從此與世隔絕。奧運會成功申辦之後,北海船廠為讓位於奧帆基地從2003年2月12日開始西遷,燕兒島又得以重見天日。
2006年6月底,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在燕兒島建成。許多年裡,很多居住在老市區的長跑愛好者把燕兒島作為長跑目的地。但多數人只能跑到太平角,每天能跑一趟燕兒島的便覺十分驕傲。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在燕兒島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成功舉辦。
燕兒島風光
作家描繪
著名女作家蘇雪林1935年來青島,住於福山路山東大學宿舍,她在遊記中寫道:
“我們游過太平角,又驅車去游燕兒島。過太平公園,下來隨便看一下。這園子面積雖不及中山公園之大,規模也極可觀———這園除了中國風味之外,荷花多……”當時,山東大學植物系在燕兒島建有實驗場,植有花木,種有果樹。蘇雪林游燕兒島之後寫道:“我要有一個理想的居處。”
燕島秋潮
燕兒島由於日月潮汐與岬角海灣渦流的常年洗磨、侵蝕,使這裡形成了礁灘,每到秋季大潮襲來,驚濤駭浪拍打堤岸,非常壯觀,是青島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名為“燕島秋潮”。
1937年出版的《青島概況》將其列入“青島十景”(其它九景為“飛閣回瀾”、“穹台窺象”、“匯濱垂釣”、“琴嶼飄燈”、“丹邱春賞”、“湛山清梵”、“東園花海”、“會崎松月”、“登瀛梨雪”),並對其有這樣的描述:“燕兒島環浮山所之東,半島孤懸,作飛入海中之勢,秋高潮湧,尤為可觀”。 看“潮”在島上,尤其是島東南部,排浪趁風勢,洶湧而來,在海上已捲起大浪,十分壯觀,如雄武的騎兵陣營,勇敢地撞擊到礁石群上,澎湃有聲,潔白的大小浪花飛上半空,在陽光下迷濛落下,比第一次游燕兒島留下更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