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風俗
燒番塔
番塔一般用磚頭或瓦片砌成,圍疊而上,塔身逐漸收小,最後封頂而成,下 面有幾個口,是用來塞入木柴、稻草燒塔用的。而燒番塔所用到的木柴、稻草是小孩子中秋那天的白天到家家戶戶去收集的,用當地話(粵語)傳唱著古老的民謠:“簽(拿)柴簽糠頭,養豬大過牛,牛大過北崗頭(一坐小山崗),小蚊仔(小孩子)乖乖溜溜(聽話),大人長生福壽,老大(老人)英雄當白頭”來給家
家戶戶帶去祝福和歡樂。一般人家都會很樂意去拿自己家的柴添上一把,祈求幸福美滿。燒番塔一般都是在中秋的晚上,燒的時候經常會在塔上撒上些木糠柴或禾稈草(稻草)之類,讓溫度更高,還可以往上面掉些粗鹽,爆裂後綻發出無數的小火花,最後柴火燃盡後整個塔身都燒得通紅,沉澱了很多火花時,突然就用扇子向塔口扇風進去,火花就會從塔周圍的洞散發,火花就會向塔頂集中噴發,形成很高很沒的火光,在夜色中非常壯觀。一般家庭的番塔都是半米高的,如果是一個村子砌的,也可以砌成3-10米高的番塔,在中秋晚(八月十五)當晚,村與村就會來一個“燒番塔”的比拼,看哪條村的火光最厲害,就意味著該村來年是最興旺,最豐收;因為火光可有10-30米高,所以村與村都能作對比,在村里可以看到很多村的番塔燒的怎樣。
起源
“燒番塔”的起源民間有多種說法,有傳是為紀念清代抗法將領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有傳是紀念元朝末年漢族人民為反抗殘暴統治者,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現在是為祈求吉祥和來年豐收。每個縣鄉下都有一些群體的節目,經過一定的演變由成人逐漸改為小孩去操作也是對應不同部門監管的一種手法,這個節目也是一樣,但是現在經過觀察這種傳統活動開始逐步發展成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結合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