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常見的熱橋有處在外牆周邊的鋼筋混凝土抗震柱、圈樑、門窗過梁,鋼筋混凝土或鋼框架梁、柱,鋼筋混凝土或金屬屋面板中的邊肋或小肋,以及金屬玻璃窗幕牆中和金屬窗中的金屬框和框料等。建築物外圍護結構中保溫性能大大低於其餘構件的部位,如外牆板的接縫、外挑陽台板、圈樑、地梁、防震柱、牆角和底層勒腳等。室內大量熱能可通過熱橋這一薄弱環節向外散逸,並且由於熱橋的溫度較低,常使該部分構件的內表面產生凝結水,輕則發黃變色,粉刷脫落,重則引起溫度應力導致構件產生裂縫。對於各部位上構造節點的保溫原則是:在傳熱的通道上築起一道高效保溫材料製作的熱壩,切斷熱橋。
在混凝土空心砌塊建築中,砌塊之間的垂直砌縫可設空腔,形成封閉空氣層,以利於保溫;也可在砌縫內填保溫砂漿。防震圈樑的斷面尺寸儘可能小,最好作成凹形,內填鬆散保溫材料,如膨脹珍珠岩。 在裝配式大板建築中,可在板縫內嵌入2~3厘米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膠保溫條,其長度隨縫長而定。
在滑模現澆混凝土建築中,可在檐口的鋼筋混凝土梁、勒腳、地梁和外牆轉角等處的內側貼高效防潮的保溫材料,以提高其內表面溫度。用保溫性能差的鋼筋混凝土材料作內牆,保溫性能好的材料如輕骨料混凝土作外牆,可收到提高牆角內表面溫度的效果;此時內牆越薄、外牆越厚,則其內表面溫度越高,有利於保溫。
在框架輕板建築中,由於輕板的內側有樑柱,這樣就增大了熱阻(見建築保溫)和吸熱面積,使內外牆角的保溫狀況大為改善。但檐口和勒腳的混凝土梁以及外挑陽台板等處,仍需採取保溫措施。有時可採取提高室內地面的辦法,作為勒腳、地梁的保溫措施。
熱橋效應
形成原因
所謂熱橋效應,即熱傳導的物理效應,由於樓層和牆角處有混凝土圈樑和構造柱,而混凝土材料比起砌牆材料有較好的熱傳導性(混凝土材料的導熱性是普通磚塊導熱性的2至4倍),同時由於室內通風不暢,秋末冬初室內外溫差較大,冷熱空氣頻繁接觸,牆體保溫層導熱不均勻,產生熱橋效應,造成房屋內牆結露、發霉甚至滴水。總之,熱橋效應是由於沒有處理好熱傳導(保溫)而引起的。熱橋效應在磚混結構的建築中出現較多,而且由於溫度、濕度、熱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同一座樓,有的住戶家發霉嚴重,有的住戶家裡卻沒事”。解決措施
由於造成熱橋效應的因素很多,解決起來較為複雜。將長霉的部位牆面清除後,沿樓面與牆面交接處,內牆外牆交接處牆面向外加寬,達到提高牆體保溫、保濕的目的,減小熱傳遞,能有效解決熱橋效應,這種方法的弊端是造價太高。另外,將內牆貼上瓷磚,定期擦試,雖不能徹底解決熱橋效應,但卻能緩解發霉現象熱橋對建築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冬季保溫和夏季隔熱的效果會受影響,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普遍採用的減少熱橋影響的施工工藝就是在外牆採用外牆保溫(一般為聚苯顆粒保溫砂漿或保溫板)、中空玻璃和隔熱斷橋(或塑鋼)門窗覆蓋整個採暖空間,即用保溫材料將整個房間或者整個建築進行包裹處理,就像夏季使用棉被將冰棍包裹,隔熱保溫,能很好的減少熱橋的影響。外牆保溫工藝的使用,最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空調的能耗可以減少,不論採暖還是製冷,都有一層隔熱層與外界分隔。
熱橋影響
由於熱橋部位內表面溫度較低,寒冬期間,該處溫度低於露點溫度時,水蒸氣就會凝結在其表面上,形成結露,此後空氣中的灰塵容易沾上,逐漸變黑,從而長菌發霉。熱橋嚴重的部位,在寒冬時甚至會淌水,對生活和健康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