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崩蝕性潰瘍

熱帶崩蝕性潰瘍又名熱帶潰瘍或樊尚氏潰瘍, 是一種急性特異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後形成的潰瘍。發生部位在膝關節以下,很容易變成慢性。

熱帶崩蝕性潰瘍

內容

tropical phagedenic ulcer

一種急性特異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後形成的潰瘍。又名熱帶潰瘍或樊尚氏潰瘍。發生部位在膝關節以下,很容易變成慢性。病因尚不清楚,潰瘍分泌物培養有多種細菌,主要為樊尚氏螺旋體(Borrelia vincenti)和厭氧擬桿菌。營養不良(尤其是 B族維生素缺乏)、虛弱、慢性病、皮膚受汗水浸泡等都是誘因。

本病多發生於熱帶潮濕地區,亞熱帶有散發病例。常在社會經濟條件差、營養不良的勞動人群中發病,調查表明進食足夠的動物蛋白質者很少發病。在監獄內生活條件差的囚犯中或喪失體育活動能力的人群中常有小流行。

起病前常見一側踝關節附近的輕度外傷或蟲咬傷,傷處曾作一般處理或曾用口吮吸,以後局部出現紅色小丘疹或水皰,並出現發熱、局部疼痛和全身不適。水皰破後形成小潰瘍,潰瘍很快向深部發展,波及肌肉筋膜甚至骨膜或骨質。數天內潰瘍直徑可達1~40cm,邊緣隆起,中心凹下如碟狀,表面覆以灰色或灰綠色偽膜及污穢的壞死組織,有糞臭。取潰瘍組織作病理切片,顯微鏡下可見表層為凝固性壞死組織,其間有大量細菌,中間層是肉芽組織,底層為豐富的血管層,周圍上皮樣組織增生。潰瘍處有疼痛感,局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由於病人的基礎營養情況較差,皮損癒合很慢,50%病例在3個月內癒合,80%可遷延達半年。一旦形成慢性潰瘍則不感疼痛,亦無臭味,少數(9%)慢性潰瘍經數月至數年後發展成鱗狀上皮細胞癌。急性期可根據潰瘍的表現和臭味作出診斷,用潰瘍深處分泌物塗片作革蘭氏染色或用暗視野顯微鏡找螺旋體,可以明確病原體,也可作細菌培養。可借病理活檢與雅司和鱗狀上皮癌鑑別。對潰瘍發展過程的詳細描述對診斷也有幫助。

急性期要臥床,抬高患肢,加強營養,傷口用消毒生理鹽水沖洗,除去壞死組織,有惡臭的傷口用過氧化氫清洗。全身可肌肉注射青黴素G或口服甲硝唑,大面積的創面恢復期可考慮植皮。

配圖

所屬分類

敗血症
生物致病因子和生物源性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