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希望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20:30-21:30熄燈一小時,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僅僅是關閉景觀燈、搞一場熱鬧的party就是給地球減負了嗎?事實上,就連WWF也表示,這不是真正的“地球一小時”。
民間科學傳播團體“科學松鼠會”也表示,若熄燈點蠟燭反而增加碳排放。
從濟南電力公司了解到,2010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省城節電約8萬度,而濟南當年的全社會用電量則超過200億度。因此“地球一小時”僅僅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公益活動,節能作用有限。
作秀
26日,隨著網友們的熱情被逐漸臨近的“熄燈”時間點燃,不少“精明”的商家也開始了自己的“地球一小時”行動:摩托羅拉與歐萊雅的官方微博幾乎同時發起了抽獎活動,關注環保變成了贏得數碼產品和化妝品代金券的行銷。新浪科技發起的“地球一小時”晚會,更是變成了一場以環保為名召集的盛大party。
山東濟南不少商家,也打起了“地球一小時”的主意。某品牌木地板經銷商,2011年就推出了“地球一小時團購活動”,山大路科技市場的部分商家,也以低能耗數碼產品為噱頭,打起了“環保促銷戰”。
更多的企業甚至連“作秀”的心情都沒有。26日晚,在泉樂坊、泉城路、芙蓉街、濼源大街等商業區看到,在8點半開始的“地球一小時”的熄燈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商鋪都燈火通明。
“去年我們就熄燈一小時,可也就是把燈關了而已,沒有什麼意思。今年新鮮勁過了,我們不想參與了。”泉樂坊一家遊戲店店主說。
而芙蓉街上的一家餐飲店經理則表示,“星期六晚上正是生意最好的時候,關了燈我們怎么為客人服務?”
一些市民的態度也有了變化。市民莊先生28日說,“去年我在家熄滅了所有燈,一個人坐了一小時。但今年我發現什麼不插電演唱會、廣場表演,關燈一小時省的電,還不夠為這些活動搞宣傳消耗的能源呢。”
更有人調侃說:“3月26日最著名的段子就是:今夜‘地球一小時’,世界著名景點熄燈,屆時將有60億人打開電視機收看這一‘全球最大的秀’。”
地球,不需要作秀,要自覺!
有人質疑說,熄燈一小時,改變不了什麼,只是場作秀罷了。
其實,這“一小時”對於早已傷痕累累的地球來說,真的是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了。
西南地區缺水,地球需要節水的一小時;反常的天氣、渾濁的城市空氣,地球需要低碳的一小時;商家促銷時的高音喇叭、建築工地沒日沒夜的轟鳴聲,地球需要安靜的一小時……地球需要的“一小時”太多了。
地球,不需要作秀,它需要的是人類的自覺。
不要特定的時間,無需組織的倡議,只要在平時生活中,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多搭乘公車輛出門……地球就會變得更健康。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說,“地球熄燈一小時”表達的其實是一種態度,傳達的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地球的希望和決心。
誤解
當眾多市民感嘆這一瞬間的熄燈景觀時,也有不少人擔憂,“同一時間開燈、熄燈,瞬時的電壓波動會不會造成供電線路癱瘓?”
25日,為消除這一擔憂,科技網站果殼網實際演示了日光燈在開關瞬間的電流強度。
實驗發現,節能燈接通的一瞬間確實出現較大的瞬時電流,強度大約是正常值的5到7倍。但這一變動僅發生在1毫秒之內,隨後就恢復正常,能量消耗不超過0.1焦耳。
也就是說,同時開關多個電燈不會給電網帶來大的用電負荷,傳言中“節能燈開關費電”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德國MR電力變壓器製造公司的技術專家沈大中,26日也針對網友的疑問進行了專業解讀:“2010年全國工業用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中所占比重在80%左右,部分工業發達地區居民用電比重甚至不足10%。瞬時的居民用電波動,不會給電網負荷帶來衝擊。”
沈大中說,“每天的電網負載都會出現高峰和低谷,供電企業會在變壓器中加裝一種特殊的開關裝置。這就好比汽車上的自動換擋裝置和速度調節器,即使用電量出現起伏,電壓依然能保持恆定。”
對濟南而言,省城電網最大負荷普遍出現在夏季,2010年最高負荷達到393.3萬千瓦,而歷年來的“地球一小時”活動都在3月下旬舉行,此時的平均電網負荷僅在290萬千瓦左右,遠遠低於電網的最大負載。
行動
環保應靠制度不止關燈60分鐘!
參與2011“地球一小時”活動的86箇中國城市中,大連承諾投資100億元種植3.4億棵樹木,成都承諾設定上千個腳踏車租賃點並投放6萬輛公共腳踏車,推進低碳出行。在這一點上,山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009年山東省頒布了《山東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但在實行中仍有部分公共機構在節能體驗日期間運行電梯、空調大開,政府職能機構工作人員的低碳出行,也未能成為常態。
山東省民意調查中心主任張曉表示,山東省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張曉說,在省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中,除了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節能技術手段,2/3的企業希望政府能建立科學的節能目標和考核制度,讓企業有章可循;超過半數的企業期望政府能出台更多的節能戰略規劃和財稅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