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

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煩惱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後的感悟。也可以說,眾生即是佛。只是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六度萬行等即可轉煩惱為菩提。

經論出處:

1.《大乘莊嚴經論》隨修品第十四:

“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即菩提。”

2.《攝大乘論釋》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二:

“佛於非正法,人及惡趣中,

於非梵行法, 自住最勝者,

行於一切處, 而亦無所行。

一切眾生見, 然非六根境,
伏斷諸煩惱, 如呪制諸毒,
以惑至惑盡, 佛具一切智。
煩惱即菩提, 生死寂滅體,
有大方便故, 如來不思議。”

佛理簡析

由於證得自心如來(如來藏)時便得親自領受自心如來依於自己本來清靜之體性而配合染污之緣鉤鎖而運作之事實故,諸佛菩薩及一切證悟者皆說“煩惱即菩提”;一切煩惱皆從自心如來中現行故,一切的緣鉤鎖亦從自心如來中現行故,一切無漏法種亦由自心如來含藏故,一切無漏法亦由自心如來借緣鉤鎖(意根、法塵、意識相應之煩惱)而於世間法中顯示故。是故自心如來非唯是涅槃之因、之實際,亦是一切世間流轉萬法之根本因。......能生萬法之自法,必定有其常恆不滅之體性,亦須具有能生萬法之體性。若無如是體性,則一切法悉不能出生也;若一切法悉不能出生者,則亦無一切之緣鉤鎖也。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什麼是世間呢?所謂世間就是四大五陰,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如果離開了這個世間,要求覺悟,就了不可得。我們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無念、離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禪必須要起個疑念,在世間——也就是五陰和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所起的萬法中去體究,才有開悟的因緣。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是叫我們去除煩惱,不是叫我們不起愛憎心,反而要我們在各種煩惱裡面,在各種愛嗔及不愛不嗔的活動中去體會。

五陰、十八界就是世間,因為五陰、十八界的存續活動必定產生無盡的煩惱。譬如有的人抱怨每天要吃三餐,要買菜、洗菜、炒菜,又要洗碗筷,這些都是煩惱......如果對這些煩惱不拒不迎,斷煩惱而得解脫,這不是禪。禪就是經里講的“菩薩不斷煩惱證菩提”,如果一個人會修行、會參禪的話,他對於煩惱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積極地投入一切的煩惱因緣裡面去,在一切煩惱的境界上去探究;因為真如不離一切的煩惱,所以經中講“煩惱即菩提。”參禪的人......應該在煩惱所產生的一切境界,一切因緣之中去運用思維觀參究......(若)放下一切的煩惱,在無念、離念中,想要等待智慧的出現,了不可得。以思維觀來參禪,必須是一念相應慧,智慧才能夠出生,那就是開悟、明心。

《大集經》卷12中說:“ 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

那就是說:在煩惱中見真如、佛性的話,這個見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見,才是如法的見;如果離開了煩惱而見到菩提的話,這叫做倒見,這個“見”錯了。

厭離煩惱境緣就不能明心見性,所以《大集經》卷15里又說:“厭惡煩惱是為魔業”。對菩薩來講,厭惡煩惱就是魔業,因為菩薩入道初門就是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在煩惱所生的各種活動中去探究......六祖講“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就是這個道理......(這位師姐)在什麼時候明心?在做家事的時候,她突然一念相應:“啊!原來這就是真如。”做家事就是煩惱,如果厭惡這個煩惱就會落入聲聞法,想要把煩惱放下,把這些家事儘量不管,儘量丟掉,那就沒辦法悟了。所以心不要去攀緣一切法,不要去跑碼頭逛道場,但是要在我們四大五陰所生的一切煩惱中:譬如穿衣、吃飯、辦公、上下班都是煩惱,就在這些煩惱裡面去探究它,專心用思維觀的方法在一切煩惱裡面去探究。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要我們在世間的各種煩惱的因緣裡面去探究它,千萬不可遠離這些煩惱因緣。

斷除如來藏中含藏的染污種子,顯發自心如來本具的殊勝功德,才能成佛。離開了煩惱的觸撓,許多應該歷練的事則無法圓滿,不能圓滿,也無法得證究竟菩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