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速率
煙囪一開始排放,每個煙團就向下風方向移動。排放物的量,通常用排放率(千克/時或克/秒)表示;排放物在下風方向的分布,一般用排放期間的平均濃度(毫克/米)表示。
空間分布
煙羽又稱煙雲(smokecloud)、煙流(smokeplume)。從煙囪中連續排放到大氣中的煙氣流。由於煙羽各部分的運動速度不同,因而其外形也千變萬化。不同的煙羽形狀表示污染物濃度的空間分布不同。它與大氣湍流、大氣穩定度、地形地物、排放參數等有密切的關係。
詳細介紹

a.環鏈形:這種煙羽曲折呈環鏈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擺動劇烈,容易分裂而消散,並隨著與煙囪距離的增大,污染物濃度迅速降低。這種煙羽多出現在午後低層大氣不穩定、湍流發展強烈,在晴朗的夏天午後為常見。
b.錐形:這種煙羽的形狀像一個有水平軸的錐體,煙羽體外形清晰。錐形煙羽多出現在陰天、風速較大、低層大氣處於中性平衡時,或在早晚大氣溫度層結轉換的過渡時刻(從穩定過渡到不穩定,或從不穩定過渡到穩定)。此時,近地面氣層里的煙羽常沿主導風向流動,呈錐形擴散。 錐形煙羽從煙囪到達地面的距離比環鏈形煙羽長。
c.扇形:俯視這種煙羽,外形呈扇形。 扇形煙羽多出現在晴朗夜間或早晨,當低層風小、氣溫自下向上增高、大氣處於穩定狀態時。在這種情況下,煙羽只能在穩定氣層內緩慢地向兩側擴散。扇形煙羽內部的污染物濃度很高,當遇到山地、丘陵或高大建築物時,污染物還會下沉,造成地面污染。
d.漫煙形(熏煙形):漫煙形煙羽多出現在日出後輻射逆溫被破壞時。此時,煙軸之上有逆溫層,而煙軸之下至地面間氣層不穩定,因而煙羽上升擴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溫層的阻擋,使垂直擴散空間僅局限於地面至逆溫層底之間。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低層風小,則大氣稀釋能力就更低,高濃度的煙羽會迅速擴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嚴重污染。 煙霧事件大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e.屋脊形(上升形):這種煙羽多出現在傍晚,當煙軸之下至地面間氣層穩定而煙軸之上氣層不穩定時,煙羽則在上面不穩定氣層中沿主導風向流動,呈屋脊形擴散。 屋脊形煙羽體的下邊邊緣清晰,煙氣濃密;而煙羽體上邊稀疏,甚至出現不連續的碎片。
類型

應急計畫
1、核電站煙羽應急計畫區是如何劃分的?核電站煙羽應急計畫區,基本上是以核電站為圓心,半徑8公里的劃定區域,綜合地形、長年主導風向等因素,局部地區調整後不到8公里。煙羽應急計畫區又分為內區和外區。
2、核電站煙羽應急計畫區內區是如何劃分的?
以核電站為圓心,半徑4公里的劃定區域為煙羽應急計畫區內區。同樣,根據地形特點和主導風向的實際,考慮到實施應急防護措施的需要,局部地區有調整。因此,實際劃定的煙羽應急計畫區內區範圍不完全是圓,局部地區距核電站約5公里。
3、核電站煙羽應急計畫區內區可能實施的主要應急防護措施有哪些?
在煙羽應急計畫區內區可能實施的主要應急防護措施有:隱蔽、撤離、服用穩定碘、食物和飲水控制等。
4、核電站煙羽應急計畫區外區是如何劃分的?
煙羽應急計畫區內的內區以外的劃定區域就是煙羽應急計畫區外區,也就是以核電站為圓心,半徑為4—8公里的環形區域。
5、核電站煙羽應急計畫區外區可能實施的主要應急防護措施有哪些?
在煙羽應急計畫區外區可能實施的主要應急防護措施有:隱蔽、服用穩定碘、食物和飲水控制等。
核電站相關知識
核電是一種新型的清潔型能源,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核電心存顧慮,讓我們共同揭開核電站神秘的面紗,消除核電的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