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釣徒

煙波釣徒

煙波釣徒(拼音:yān bō diào tú),成語,作主語、賓語、定語,唐張志和曾以此自號,後借指隱居江湖者。典出《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隱逸列傳·張志和》。煙波,水波浩渺,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釣,釣魚。古時指隱逸於漁的人。唐張志和去官後,居江湖間,每垂釣,不設餌,自娛而已,自稱“煙波釣徒”。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煙波釣徒煙波釣徒
詞目 煙波釣徒(煙波釣徒)
發音 yān bō diào tú
釋義 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釣:釣魚。舊指隱逸於漁的人。
亦作“煙波釣徒”。唐張志和去官後,居江湖間,每垂釣,不設餌,自娛而已,自稱“煙波釣徒”。見《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後借指隱居江湖者。元張雨《太常引·題李仁仲畫舫》詞:“堤上早傳呼,是那箇煙波釣徒。”

出處

《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張志和簡介

煙波釣徒煙波釣徒
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唐肅宗時任侍詔翰林。後被貶逐不復出仕,隱居垂釣江湖。著有《玄真子》。他寫過《漁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寒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首是最為吟誦人口的。唐大曆九年,顏真卿到湖州任職,與門客會飲,賓主在席上唱張志和的《漁歌子》。後來,顏魯公送他一艘魚舟,張志和便放舟垂釣,水上為家了。張志和隱釣煙波不歸家,使他的兄長張松齡(《詞林記事》說是張鶴林,鄭振鋒《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作張松齡,按鄭本說)見他浪遊不歸,心中思念,也嘗和其韻以招之。可見張志和果然隱釣煙波,斜風細雨不須歸了。後世不少畫家,按張志和詩的意境,畫成了畫。明代刊本《詩餘畫譜》刊的一幅版畫《漁父》就是用國畫的形式,描繪了張志和煙波垂釣的意境。
從漁事看,張志和確實是釣魚迷中的高手。「西寒山前白鷺飛」,短短七個字,點明了魚場是一個魚多的地方。白鷺,又名鷺鷥,是一種羽毛純白,頸和腿部都很長的水鳥,專門棲息在魚很多的水邊,捕食魚類。白鷺飛翔的地方,當然是最理想的魚場了。「桃花流水鱖魚肥」,指明了垂釣季節,正是桃花盛開的春天,這時天氣溫暖,正是江南垂釣的黃金季節;點明了垂釣的魚類是鱖魚,鱖魚是魚中佳品,味美而肉嫩,對釣魚迷來說是更有吸引力;點明了水域是流水,正符合鱖魚的生活息性,鱖魚是喜歡在乾淨的流水有石頭的地方棲息,「西塞山前」的山谷下水域,自然水底多石縫,又有流水,正是鱖魚的棲息好地方,也是垂釣鱖魚的良好魚窩。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雙關語,既包含他決心煙波隱釣不願回家的意思,又包含言釣。春天細雨之後,水中氧氣增加,魚愛活動,也愛吞鉤,此時釣之,收穫最大,自然不能錯過良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