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心:我讀金剛經

煉心:我讀金剛經

《煉心:我讀》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結合作者的人生體驗解讀《金剛經》,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指導我們如何做人處世,如何對待健康、財富、生活和工作。

編輯推薦

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管順境,還是逆緣,都能以一顆平常心處之……

內容簡介

《煉心:我讀 》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結合作者的人生體驗解讀《金剛經》,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指導我們如何做人處世,如何對待健康、財富、生活和工作。

圖書目錄

抉擇在於抓住一個“一” 1
一個好念頭支撐你的一生 7
走出困境,在於改變心態 14
成功的法寶是把得失放下 25
敬畏可以抑制欲望的膨脹 30
付出是能量的轉化和儲存 35
感恩可以改變我們的一生 42
包容是人生境界的突破 46
吃虧是福 51
忍耐,可以廣闊你的生命 55
改過就是新生 60
看不見的存在決定和引領著看得見的存在 65
生命運程在於把握時空 71
如來,活出人的本來樣子 78
刻苦是成功的階梯 84
做人首先要自己站起來 89
愛要具體到每一個個體 93
人生就是挑著一副沉重的擔子 96
相互補充,才能成事 101
人生播種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106
過度享受是折損你的生命 115
定力,不為環境所左右 119
世界,需要一種莊嚴 123

序言

序言一
湯一介
《壇經》記載,慧能曾為門人說《金剛經》、《法華經》,但他認為“一切經書,因人有說”,只是引導人們的工具,不能執著於經典,並不是靠誦讀經典就可以成佛。什麼是佛?佛是覺悟。解脫只能靠自己的本心。這是因為:一方面,成佛得解脫的道理和路徑本來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覓佛,成佛的覺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沒有用處的。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如果執著於外在的東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說的,說出的已非佛法本身。那么用什麼方法引導人們覺悟呢?照禪宗看,幾乎沒有什麼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覺悟。《煉心——我讀金剛經》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種突破,一种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剛經》相關著作的那種逐句解釋模式,放下了以字句為依託的範本,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一種人心的修煉,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宗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開放,秋天賞月色美景,夏天享涼風暫至,冬天觀大雪紛飛,一切聽其自然,自在無礙,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佛家更多的是一種修身哲學,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禪宗看來,人的自性(或本心)本來是廣大虛空一無所有,但它並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這些“思量”活動一過不留,那么對自己的“自性”就無任何影響,則自性常處於清淨狀態。
如何能達到這種修為?禪宗指出了一條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無相、無住、無念。
《金剛經》中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淨信。”
“無相”是說,對於一切現象不要去執著,因為一般人往往執著於現象以為實體,如以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對拜佛有所執著,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礙自性,如雲霧覆蓋明淨的虛空一樣。如能“離一切諸相”,則可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就像雲霧掃除乾淨而現明淨虛空。所以無相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一切現象,而且因離相而顯自性清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指人的自性本來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無住就是有住了,這樣“心”就被束縛住了。如果能對一切事物都無住,過而不留,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放過電影,一無所有,這樣就不會被束縛。
“一念生淨信。”念是心的作用,無念,不是讓人什麼都不想,而是讓人的心不受外境影響。心所對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隨境變遷,這樣的念是妄念,經常為環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於諸境上心不染”,這樣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擾,雖處塵世,卻可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性清淨,自成佛道。
因此,“無相”、“無住”、“無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間,這一念在於人的內在自覺與內在超越。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序言二
賈春峰
我與祥斌同志認識已經有十幾年時間了。記得那是1995年5月,我參加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研討會,韓天石、張岱年、季羨林、湯一介都出席了研討會。會上,從祥斌同志的發言,我感受到了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深厚功底。以後,和他接觸漸多,也就增進了了解。
1997年,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請我到大連講學。那次我和他抽暇在大連的濱海路一邊漫步一邊閒談,海光山色,藍天碧水,微風吹拂,助人談興。那天,他談了很多,我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此前,我讀過他送給我的他的自傳《強迫》和《強迫人生》,知道他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少年時,他處在嚴重的心理危機之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聖火驅散了他心靈的陰影。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經受了冰雪和毒火的熬煎。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陶冶了他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一往直前的性格。正是少年時代那種生與死的磨鍊,激發了他的大心大願,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些都成為他以後生命的主調。幾十年來,他一直在過一種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生活。一個人不在於說多少,而在於做多少,在於用心去做。
祥斌同志下鄉當過知青,進過工廠、報社,創辦了企業文化研究會,工作一直兢兢業業。譬如說在工廠十四年,他每年都是先進生產者。他認為這不值一提,因為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難能可貴的是,他每年都要為社會做幾件利人利他利眾的好事。“文革”中,他在工廠寫出《搞好產品質量——致全廠職工的公開信》;他把住家周圍的孩子組織起來,講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給他們上文化課。20世紀80年代,他策劃了中國首屆企業文化研討會。現在企業文化蓬勃發展,企業文化研討會多得數不勝數,可誰又知道,開創企業文化研討會先河的,正是這位處世低調的鐘祥斌同志。他還利用三年業餘時間,直接促成
莊河冰峪開發,使冰峪成為著名的風景區。90年代,他辭去了報社新聞部主任職務,創辦了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又策劃了全國首屆企業文化與環境保護研討會。多少年來,他秉承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舍的精神,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精神家園的事業中去。
在我的心目中,鍾祥斌同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他是一位勤奮耕耘、刻苦敬業的人;
他是一位胸懷大愛、正心正行的人;
他是一位善待一切、追求真善美的人;
他是一位注重人格修為、品性高潔的人。
因此,這些年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越來越多的人發出眾口一詞的贊語:“祥斌是個好人!”這可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敬重啊!能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敬重之心,並不取決於對方的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或者多么富有和顯赫,而在於其本身所具有的品性、德行及人格魅力,在於其是否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部經典。歷代名人書寫佛經,常常選擇《心經》和《金剛經》。清朝“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其中康熙、乾隆書寫的是《心經》,雍正書寫的是《金剛經》。《金剛經》的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很多譯本,最為流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我讀《金剛經》感到很深奧,就讀了南懷瑾先生1980年的講記,這是本厚厚的近500頁的書。讀這部經,是為了領悟、研修佛學文化,但能感悟多少,自己也說不上來。一年多以前,祥斌同志就說過,他準備寫一本《我讀〈金剛經〉》,並要我寫個序言。我答應了。我想到,在1990年到1991年間,淨慧法師首先提出了“生活禪”的理念,當時同祥斌交談時也提到了“生活禪”的概念。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關係的問題上,在對國學的見解上,在對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厚內涵、多姿多彩而並非單一單調單色問題上,在國學並不能就等於儒學問題上,在傳統文化並不等於就是儒家文化問題上,在對佛學的一些認識問題上,我和他有不少共識。從那以後,時間過了一年多,就是前幾天,他從大連打來電話,談及序言一事。我匆匆寫出這些感想式的話,以表對這位最早組織企業文化研討會,並身體力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者的敬意。
祥斌同志多年勤奮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潛心研讀佛學經典,不僅學,重要的是在做,做了以後,他又把自己的感觸宣講弘揚。他把幾十年來學習傳統文化、讀《金剛經》的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歷整理出來,我想這對廣大讀者是有啟迪意義的。
(本文作者系著名理論家、文化學者,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理論組原副組長,中宣部理論局原副局長,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著有《文化力》、《企業力》、《賈春峰說文化力》、《碧波萬頃望無極》、《信步感吟錄》等15部專著。)
前言
首先我把《金剛經》的經名講一下,它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有三個意思,一是堅固,金剛的本體是堅固的、不壞的,它不為一切所能壞,而能壞一切所不能壞的;二是光明,它是透明的、光明的,它不為一切黑暗所能破壞,而能破壞一切黑暗;三是銳利,就像刀刃,非常鋒利,能斷金切玉,削鐵如泥,它的銳利是無堅不摧,無邪不破。“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是有智慧的意思。什麼叫“波羅蜜”呢?“波羅蜜”也是梵文的音譯,意為到達彼岸。用我們的話講,如果你帶著一種歡喜心來聽經典,把這種最歡喜的心情放到聽經典上,聽完了也是得到波羅蜜了。“經”是永遠不變的一種方法,所以叫“常”,古往今來,經典是不變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是不增不減的。又有“貫”的意思,貫就是貫穿起來,把它串起來,也就是一行一行的經文,從開始到最終貫穿起來。貫穿起來什麼?義理。把義理貫穿起來,貫穿圓滿了,這是貫。又有“攝”的意思,就好像吸鐵石,把所有的眾生都吸到吸鐵石上來了。又有“法”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人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湧泉”。“涌”就是從地裡邊湧出來的泉水。所以“湧泉”也是“經”的意思。以上所講的合起來,是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字的含義。
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佛學之所以能傳到中國,因為有道家,道家是中國本土的,道家講“無”,佛家也講“無”,二者一拍即合,其教義逐漸深入人心,遂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逐漸形成儒、道、釋三教分立而共融互補的文化格局。儒家傳承的“六經”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華。所謂宋明新儒學——理學,正是在佛學理論的刺激和影響下,重新發掘先秦儒學的精髓而創立起來的。此外,歷代統治者皆以儒守誠,以宇宙萬物之生母——道之大智慧達變,以佛之智慧洗欲淨心,進一步夯實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金剛經》五千餘言,被譽為佛家之首經,蘊涵著無窮智慧,是一部吸引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偉大著作,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
記得那還是我“上山下鄉”的時候,在冬天的漫漫長夜,我讀《西遊記》,書中只記載了一篇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來一個因緣,我到四川成都昭覺寺拜訪清定法師。清定法師是藏傳西密格魯巴大月如來康薩派二十九代能海大師的傳人,為漢人中黃教的領袖。我一進入清定法師的丈室,馬上就浸潤在一種祥和喜悅的氛圍中,當時他已近九十歲了,臉上卻散發著嬰孩般的光。清定法師送我一本雲高法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我如獲至寶。再後來,有人送給我一部《金剛經》,這部《金剛經》我讀了幾十年。前幾年有人送給我當代大德淨空法師宣講《金剛經》的光碟,那是他1995年在新加坡居士林開講《金剛經》,講了四個月,整理出的一套259張光碟。我反覆聽,聽了三年,每聽一遍都有一種新的味道,它超越時空,句句都有無量義。《金剛經》中通過佛與須菩提的對話,從生命之相談到生命的本源之真,從客觀凡俗世界之萬相談到高維真如世界之空慧,從巨觀世界談到微觀世界,佛法直指人心,以其博大淵深的智慧來覺悟人和眾生之本性,洞徹眾生和宇宙之真相,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相與本真以及它們的辯證關係做了深入闡述。
什麼是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它首先體現在視覺感受系統。譬如說我們到寺院先進山門,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進了天王殿,正中坐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大肚皮,大肚皮代表什麼?代表能夠包容一切。彌勒菩薩笑面迎人,代表他生歡喜心,他對一切人都笑臉相迎,告訴我們要生平等心,生歡喜相。彌勒菩薩的形象提醒人們要有心量,要能包容一切,這樣才有資格進佛門。旁邊“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代表盡職盡責。他提醒我們,我們的品德修養要進步,我們的才藝要進步,乃至我們的生活水平也要進步,要進步我們就要盡職盡責。在家庭中,父母要盡職盡責養育好自己的子女,子女也要盡職盡責孝養父母;在企業中,企業領導要關心愛護職工,職工要忠於企業,努力工作,盡職盡責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企業才會興旺發達。東方持國天王手裡拿著琵琶,告訴我們彈琵琶琴弦要調得適中,不可調得太松,也不可調得太緊,緊就要繃斷。佛家講中道,儒家講中庸,它提醒我們做人處事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南方增長天王代表進步,進步要靠智慧,天王手裡拿著一把劍,劍代表智慧,是慧劍。西方廣目天王代表我們要做好每件事情就必須要廣目,必須要多學習。“廣目”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考察、調研,對好的知識要吸收借鑑,對不好的要揚棄。他手裡拿著一條龍或一條蛇,龍蛇代表變化,寓意我們面對著一個變化的世界,必須勤於學習,這樣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北方多聞天王,他叫我們多聞,因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讀萬卷書是多聞,行萬里路是廣目。多聞天王手裡拿的是一把傘,提醒我們要防止污染,面對這個知識迅猛增加的時代,必須防止它帶給我們的負面作用。所以我們要多聞,要善於鑑別。再譬如說,在寺院裡的供桌上,供的花代表因,供的果代表果,這是提醒人們做事情要想到宇宙的根本規律,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還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是勸人們要修清淨平等心。所有這些都是佛教教育的殊勝,是佛教教育的藝術。
幾十年來,我讀佛家的經典是和儒家、道家經典一起來讀的,因為它們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曾幾何時,我們對中華文化所持的態度在許多方面實不足取。所以,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中華傳統文化,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重新認識佛家。我們讀佛經,它對我們有什麼現實的意義呢?很多科學家說,在我們這個世紀和未來,生命科學將是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它將有一個長足的發展。其實佛陀所達到的成就,很多是對生命科學的預見和認知。人有無限的潛能,我們如何發揮這個潛能,佛陀給我們找出了答案,這就是向自己的內心尋求。我們講智慧,有知識和經驗不等於有智慧。佛家講自然智,我們學習佛家的經典,很重要的是學習佛陀教給我們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世俗傳統思維方式的突破。
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然、認識宇宙、認識人生,有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向外逐求,也就是說靠經驗靠知識。靠經驗靠知識得來的東西是不全面的,是膚淺的。因為把我們的人生放到無限的宇宙時空中,實在是微乎其微,正像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自然的認識、對宇宙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要打開另一條途徑,這條途徑就是向內尋求。向內尋求什麼?尋求我們的心。人的最大能量在哪裡?在於我們的心,在於我們的本心、真心、清靜心。我們的心就是我們最大的寶藏,然而我們卻忽略它的存在,對它視而不見。人的心就是宇宙,它的能量無窮無盡,關鍵是我們要去開採。如何開採?我們必須把欲望、煩惱、貪嗔痴去掉。就像天上有一輪太陽,被烏雲遮住了,我們只看到烏雲,見不到太陽,但太陽是存在的,只要烏雲消散,陽光就會普照大地。莊子說:“鑒於止水。”水清了、平靜了,周圍的事物才會纖毫畢現。我們的心清靜了,才是真心和本心。只要你有一顆清靜心,對待問題和挫折,對待任何複雜的事情,你都會自自然然地去解決,這叫做自然智。你達到了自然智,你的智慧就會像泉水一樣汩汩地湧出,你的內心會充滿快樂;你達到了自然智,存在就是無條件的。它不像享受,你享受快樂需要環境,環境存在,你就能享受;環境離去了,你的享受也就不存在了。獲得自然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常說的感覺和直觀雖然和自然智還有很大距離,但它接近於自然智,有了一種味道。
人心的能量往往在危急關頭顯現出來,比如說戰爭中的指揮員,在生死存亡之際他就有直觀,他就知道仗該怎么打,當然這都是非常短暫的,是危機激發出來的。還有我們常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更是一種短暫的行為。感覺和悟性相聯繫,所謂的悟就是自己的心,對事物往往在你還沒有去深入它的內部時,也即還有一段距離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這種事例不勝枚舉。我們工作時,常常會看到所謂的靈通和不靈通。有時,我們會聽說某個人麻木不仁,就是說這個人不靈通,他缺少這種感覺。我們要把工作做好,如果打通向內尋求的通道,我們就會事半功倍。我們要想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要想獲得財富,要想工作有成就,我們就需要打開這個通道,這個通道是最直接、最簡單、最便利的通道。最近高能物理學界的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中微子比光速跑得還快。這個重大發現說明了什麼?說明宇宙是多維的,中微子走的是一個最短的距離,也就是說它走了另一個通道。比如說我們對待身體健康,很多人的思維方式完全忽視了自己本身的存在,忽視了感覺,忽視了直觀。這是從淺的方面說,這還不能說到自然智,其實我們的身體中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身體的四肢百骸隨時隨地都會發出信息,但我們往往忽視這種信息的存在,不相信自己,這就需要我們的感覺和我們的直觀來把握。心對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一種把握,都是一種相通,都是一種直接,它每時每刻都顯現給你。它需要休息,需要調理,它就會給你信號,這時候你就要重視它的存在。古人說的“體內自有大藥”,正在於此。對待健康,重要的是養而不是治,養就是注重感覺、直觀,注重你的本心發給你的信息。天下事物本通一理,我們做工作、解決問題和對待身體一樣,都要注重心的感受力。感受力就是感覺和直觀,當然更根本的是我們要去尋求自然智。如何打通自然智這條途徑,儒家、道家、佛家都給我們提供了方法。佛家是究竟的根本大法,我們要獲得這個通道必須要有方法。《金剛經》是大乘般若智慧的主要原理,般若的經典有六百卷之多,佛陀由博而約講述《金剛經》,所以《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的精要,它給我們提供了方法。我們依照這一方法去做,就能不斷體驗到感覺、直觀和自然智的味道,就會打開通向生命之門的鑰匙,就會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天天住豪宅、燈紅酒綠,就幸福嗎?未必。
真正的幸福是心靈的安寧和愉悅,佛陀的信解行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面對誘惑化解心靈煩惱的方法。實在地說,我們能夠不沉溺於欲望之中,能夠超越,在於經典為我們提供了方法。幾十年來,我讀佛經,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努力去做,始終貫徹一個理念: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大家快樂我快樂。有了這樣一個理念,就會一花一世界,就會處處是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凡事唯在我們的一顆心,所以我要把自己幾十年來讀佛經的體會來和大家分享。
其實從古至今,講經說法,不只是寺院中高僧大德做的事,在家的人也在做。《開經偈》中所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義,是諸佛教”。所以我不揣淺陋,把自己讀《金剛經》的體會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