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錫惠公園地處無錫城郊、南臨古運河,背倚惠山,古地687畝。園內峰疊巒秀,翠拔藍天。錫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作為無錫城市標誌的龍光寶塔巍然聳立在錫山之巔,湖光塔影,相映生輝。園因山得名,山為園增色。園內亭台倚山,樓閣臨水,泉水淙淙,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遊人如置身畫中,移步換景,山水間變化無窮。全園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林泉之勝,莫過於此,且遍布歷代文化遺存紀念性建築。其中有開鑿於唐大曆年間的“天下第二泉”、有建於明代的江南名園――寄暢園,有春秋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飲馬處――春申澗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18處。名勝古蹟,集江南地區數千年燦爛文化之精華,悠久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二泉映月,春申飛瀑、山色溪光、勝地名泉――錫惠公園一直被譽為無錫的“天然博物館”。發展
近年來,錫惠公園加快建設步伐,改善投資環境,不斷發掘文化內涵,充實瀏覽內容,本著“保護、利用、開發”的建設方針,先後建成了動物園、杜鵑園、龍光洞、兒童樂園、大型音樂噴泉、鳳鳴谷鳥園和錫山森林滑道等景點和遊樂項目,使古老園林煥發了青春。九四年建成的錫惠旅遊索道,連線錫惠兩山,全長1000米,遊人乘坐索道扶搖直上,登臨惠山南峰,可盡情欣賞太湖煙波和錫城風光。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開鑿於唐大曆年間,經過松根蓄存和砂岩過濾含多種礦物質.水質明淨,甘冽可口,是煮茗精品。
唐代名士陸羽詳品天下泉水二十種,把它列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唐相李紳酷愛家鄉此泉,並攜泉水赴京,分贈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嘗後,特命驛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專送長安.於是二泉名滿京城.北宋文豪蘇東坡多次前來品泉.並吟有"獨攜 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宋徽宗還欽令二泉水為貢品,"月進百壇".宋高宗南渡時,特題"源頭活水"於四字於泉上,並下令建亭護泉.元代書法家 松雪道人特書泉額,至今石刻尚存泉亭.明代精雕石螭首,置於二泉下池,構成"螭吻飛泉"的勝景.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分別六次前來巡遊品泉。
現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猗瀾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觀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樸有致.
愚公谷
愚公谷荷塘之水引自惠泉,400餘年前,“愚公”看到惠泉水浪費驚人,又受到污染,不禁發出“罪孽深重”的呼籲,因為惠泉如此大量浪費,水愈用愈少,勢必乾涸,當時的情景是“惠水涓涓,由井之澗、之溪、之池、之廚,以滌、以濯、以灌園、以沐浴、以淨溺器,無不惠山泉者。“古人的警示,對今人來說,不失為一帖清醒劑,許多泉水(如揚州大明寺第五泉,上海靜安寺第六泉)都報廢了,我們難道不應從前車之鑑中引出教訓,更加愛護祖宗留下的富貴文化資源
映山湖
此湖在錫惠兩山之間,是1975年開挖的,為蒼翠的群峰,開創了一片明淨開朗、碧波蕩漾的水城,使翠峰、古塔、秀亭倒映其中,兩山景色融為一體。
寄暢園
寄暢園,初史鳳谷行窩,又名秦園,位於惠山寺北側,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元時為僧舍。明嘉靖六年,歷任兩京戶、吏、工、兵部尚書的無錫人秦金,構成別墅園林,名“鳳谷行窩”。後經秦耀改成“寄暢園”。康熙年間,請疊石巨師、華亭人張漣從子張氏疊石理水,使園景更為完美。康熙、乾隆南巡,均曾到寄暢園駐蹕。乾隆並在清漪園(熙和園)仿建此園,即今“諧趣園”。1952年秦氏後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1993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音樂噴泉
這是1994年建造的聽樂欣賞、觀看各種歌舞節目的場所,它位於錫山的南麓,噴泉隨著優美的音樂進發出無數水柱,時高時底,時多時少,時曲時直,使人賞心悅目。
聽松石床題刻
惠山寺中,有天然大石,俗稱偃人石。石呈褐色,表面平坦,宛如臥榻,上有許多唐宋題刻。最有名的為“聽松”兩字,世傳系唐李陽冰書。字蒼勁古樸,頗精健。唐皮日休詩:“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即詠此。
李綱草倉祠詩碑
南宋紹興二年(1132),抗金名將李綱再次被謫,途中寫下了草倉祠詩:“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淚眼,煙云何處是三京?”充滿了緬懷故國的感情。清代李朝欽復刻石上,置於惠山李忠定公祠東壁。原石今存無錫市碑刻陳列館(以下簡稱碑刻館)。
點易台銘
寄暢園記
寄暢園建於明嘉靖年間,為無錫秦金之別墅,初名鳳谷行窩。傳至第四代秦梁,大加修葺,構園景二十,取王右軍“寄暢山水蔭”而命名。園既鼎新,請王犀登為記。犀登,字伯谷,詩人,居蘇州。此碑為寄暢園第一次擴建之詳細記錄,描寫了寄暢園的優美景致和特色,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碑為書條式,今存寄暢園。
顧光旭書海瑞詩碑
石門摩崖刻石
石門在惠山三茅峰下距峰頂不遠處。有天然石壁,排列如巨扉,頂出一泉,飛湍而下,劃開一線,兩門翼然。此即是著名之石門。清人書中記有“若要石門開,要等邵寶來。懸崖上原有明邵寶所書石門兩字,歲久剝落。後由清末無錫知縣廖綸再書重刻。石門旁還有廖綸書“疊嶂棲雲”、金渭濱書“洞庭春色”,皆為摩崖大字。
惠山禪悅院碑
故址在錫山南麓,始建於南宋。明成化元年(1465)道岩禪師集資重修。建靈山大殿,塑世尊、大士、二十諸天、十八羅漢。後弟子濟禪師續建祖師、伽藍、金剛諸殿,寺廣60餘畝,為惠山諸寺之首。不久廢敗無聞,惟二石塔尚存,俗呼為雙塔寺。現僅存明成化二十二年所立之碑。碑文邑人張九方撰,陸儀書丹,書法嚴謹式整,剛拔有力。原碑現存碑刻館。
張中丞廟兩廡塑像記
明弘治十三年(1500),邑人改塑張巡為正笏垂紳之像。又於兩廡加繪壁畫,描寫張巡自器廟起兵抗安祿山,堅守孤城,抵抗至死等事。張巡保全江淮,其功卓著,世代受到江南人民的敬愛。碑現存錫惠公園張中丞廟,陳賓撰文。
重建青山寺碑
寺在惠山二茅峰南面之青山麓,地極幽勝。每至秋日,香火極盛。寺於明代即有,原祀水帝。清乾隆年間建有五百羅漢堂,毀於1860年。民國年間住持覺靜等大力募化,得到無錫實業家祝蘭舫、陸培之等人資助,恢復了觀音殿、羅漢堂、孟婆殿等眾多建築。碑即為這次重建而立,由無錫人秦岐農撰並書。碑今存青山公園.
雍正和寄暢園
縣誌記載,康熙和乾隆都七次到寄暢園,中間的雍正皇帝也曾蒞園,且對寄暢園的興廢具有深刻影響。
雍正只到過大江南北一次,那是1703年扈從康熙第四次南巡之時。康熙十分欣賞寄暢園的掇石理水,把十幾畝大的園布置得意境深遠,曲折宜人。對園主秦家的謹敬接駕也頗有好感,第四次南巡時賞還因科場案受累回籍的秦松齡原品,又把他兒子道然帶回北京,作為九皇子允唐的的侍讀。雍正的審美觀與乃父不同,喜歡壯麗闊大的苑囿,對秀麗小巧的寄暢園並不在意,只把看到的事態記在心裡。
秦道然舉人出身,他以為到九貝子府做侍讀是皇恩浩蕩,後來允唐又讓他兼任管領,但只一些往來文牘。六年後道然考中進士,任禮科給事中之職,同寅問起往事,他隨口說九貝子待人寬宏大量,慈祥愷悌。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傳到雍正耳中,種下禍根。
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未辦完喪事,就以“仗勢作,家資饒裕“為由抓了道然,下令拆家,結果只抄到銀子千餘兩,也沒有發現什麼悖逆和協助允唐爭位的證據。但”王言如絲,其他同如綸“,仍責令追銀十萬兩,房舍田產連同寄暢園統統抄沒入官。此時道然的兒子蕙田年方弱冠,租了一間小屋,日夜苦讀。十年後,乾隆元年殿試得一甲第三名,俗稱探花,第二年,蕙田適時地上了一份《陳情表》,懇請以身代父贖罪。
大凡換代之際,新皇帝總有點“新政策”,對道然的處理,乾隆知道是錯案,再看在新科探花份上,也給個面子,上諭寬釋,豁免追銀、發還家產。塵封十三年的的寄暢園,此時蒿草叢生,亭台傾圯,但終於還給了秦家。
乾隆十一年(1746)道然九旬大慶,蕙田回家拜壽,在宴請時,對秦家十八房代表建議,把寄暢園改作雙孝祠,供奉明代詔旌的孝子秦永孚、秦仲孚兄弟,配汜秦耀一支的幾代祖先。此建議得到一致贊同,蕙田執筆寫了《寄暢園祖祠公議》,各房代表畫押。從此,名園避免了分割、轉讓、沒官和失修等因素的破壞,得以保存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