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錫劇團

無錫市錫劇團

1986年夏,無錫縣錫劇團和原無錫縣青年錫劇團並團為無錫市錫劇團,建立以來,在傳統戲的整理上,現代戲、新編歷史戲的創作上,都有自己的劇目,出了一批較有影響的代表性的優秀劇目。

簡介

無錫市錫劇團無錫市錫劇團

無錫市錫劇院前身是無錫市錫劇團,創建於1951年。

劇院多次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彭真、李鵬、喬石、朱鎔基、李瑞環、榮毅仁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高度讚揚與鼓勵。

1952年9月,由原在上海演出的5個錫劇團體的主要演員組成的上海市紅星錫劇團參加蘇南地方戲集訓班後,有蘇南行署分配到無錫縣,隸屬無錫縣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無錫縣錫劇團。團長王漢清,副團長王媛媛、劉鴻儒,有演員56人。1954年秋,併入江蘇省錫劇團。1955年秋,原無錫市文藝工會下屬的新錫錫劇團由蘇州專區文教科分配至無錫縣,建立了無錫縣錫劇團,有演員職工40餘人。團長兼主要演員張秀英,人稱悲旦皇后。主要演員還有虞君良、許素娟、孫巧根、王月亭、張玲娣、魏景清、王亞彩、顧祥康等。1960年,招收了10多名青年,配備了專職導演,人員增至60人。1961年成立青年演出隊,設計了流動舞台,到農村、學校、田頭、工廠等巡迴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一度停演。1969年改名為毛澤東思想文藝工作團,移植排演樣板戲。1976年後,劇團排演了一批傳統劇目和創作劇目,並選送部分青年骨幹到蘇州地區、省戲校進修,並為青年演員牽線搭橋,讓他們拜名師學藝。1981年3月,青年演員倪志新、鄭燕平、彭依娜、包才洪在省戲校排練場舉行拜師儀式,分別拜錫劇著名演員王漢清、王蘭英、沈佩華、劉鴻儒為師。該團演員錢偉也拜王漢清門下。以後還邀請著名錫劇演員來團輔導,與青年演員同台演出。1985年末,該團有演員56人。

演出劇目

無錫市錫劇院). 大型現代錫劇《城市的星空》舉行開排儀式無錫市錫劇院). 大型現代錫劇《城市的星空》舉行開排儀式

1952年12月,無錫縣錫劇團整理、改編、演出了傳統劇目《萬世仇》、《顯應橋》、《抗金兵》、 《秦香蓮》等。1953年夏,赴上海演出《羅漢錢》。後整理上演〈寶蓮燈》 、《劉胡蘭》等劇目。1956年整理上演《林子文》,參加蘇州專區會演。1958年移植上演了現代戲《紅霞》。1961年,張素英與無錫市錫劇團的餘步雲合作演出對子戲《陸裕春賣布》,張素英、許素娟、虞君良合演《磨房產子》,參加江蘇省錫劇流派會演。1963年7月起,無錫縣錫劇團根據地方史料創作排演的大型錫劇《白丹山》轟動城鄉,在滬寧鐵路沿線演出500餘場,後赴寧作匯報演出。1969年起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等。1973年改編演出了現代戲《艷陽天》。1976年創作、排演《紅菱嫂》、《兩個師傅》,並參加了省的現代戲會演。1977年至1978年,陸續上演了《楓葉紅了的時候》、《孟麗君》、《珍珠塔》、《江姐》等劇目。以後又復排《白丹山》,為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到蘇州演出。

成績

無錫市錫劇院劇目無錫市錫劇院劇目

1980年,排演了陸亞初創作的大型現代戲《玫瑰夢》和薛明等改編的古裝戲《女太子》,參加了蘇州地區創作劇目會演。同年10月,《玫瑰夢》參加省現代戲調演,獲創作、演出二等獎,江蘇電視台攝製成戲曲藝術片。接著又整理排演了《三訪楊柳村》。《女太子》和《三訪楊柳村》先後被其他數十個劇團移植演出。1982年至1985年,先後排演了《梁鴻與孟光》、《桃女情》等劇目。《三訪楊柳村》中《哭牌》一折和《女太子》選段以及折子戲《陽告》(分別由倪志新、鄭燕平、梅蘭珍主唱)有中國唱片社灌制了唱片和盒式磁帶。《桃女情》和《哭牌》於1985年10月參加江蘇省首屆錫劇節匯演。《桃女情》獲創作三等獎、導演獎、作曲獎、配器獎和道具製作獎等十多項獎,倪志新、鄭燕平獲優秀演員獎;在《哭牌》一折演出中,王亞彩獲優秀配角獎。同年,彭依娜、錢偉在江蘇省電視台等6家電視台舉辦的錫劇青年大獎賽中獲三等獎。1986年夏,無錫縣錫劇團和原無錫縣青年錫劇團並團為無錫縣錫劇團。

優秀演員

無錫市錫劇院錫劇泰斗王彬彬無錫市錫劇院錫劇泰斗王彬彬

50多年來造就了大批富有成就和影響的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舞美藝術家。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王彬彬梅蘭珍、汪韻芝、季梅芳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鑄就了各自的藝術風格。尤其是王彬彬、梅蘭珍創造的“彬彬腔”、“梅腔”兩大藝術流派,一剛一柔,豪放與華麗爭輝;小王彬彬、顧國英袁夢婭謝志英華金瑞、李桂英在豐富的藝術活動中形成了紛呈的藝術特色;潘佩瓊、黃靜慧、陳雲霞、潘華、陸敏建以及蔡瑜姜雪峰、馮佼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正在涵養著各自的表演特色。專家和觀眾贊為:戲曲團體中優秀的藝術群體。

改革

劇院大膽改革、勇於創新,2001年與廣電、報社等媒體組建股份公司,市場化運作新版《珍珠塔》,使經典名劇重放異彩;意在突破傳統,創新本體藝術,吸引年輕觀眾,以音樂劇的形式打造《青蛇》,達到了好看、好聽、好玩、好奇的藝術效果,令業內人士和觀眾矚目。

劇院上下同心同德,銳意改革,不斷創新,勇於實踐,堅持出人出戲走正路,取得了累累碩果。目前正朝著爭當劇種排頭兵,爭創國家級劇院的目標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