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的潛伏期

從感染HIV2-6周后,抗HIV抗體轉為陽性,此時少數人(約2%)呈現一過性急性感染症狀,包括發熱、皮疹、僵直、淋巴結腫大、關節痛、肌痛、斑丘疹、 蕁麻疹 、腹痛、腹泄及個別病人出現無菌性 腦膜炎 ,查白細胞正常,但單核細胞增多,淋巴細胞比例輕度降低,血小板輕度減少。其後持續呈無症狀期,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開始發病,無症狀期可持續2-5年也有超過15年以上,大多數成人和青年感染HIV後,可長時間沒有症狀,但可檢出病毒複製。


 從感染HIV2-6周后,抗HIV抗體轉為陽性,此時少數人(約2%)呈現一過性急性感染症狀,包括發熱、皮疹、僵直、淋巴結腫大、關節痛、肌痛、斑丘疹、 蕁麻疹 、腹痛、腹泄及個別病人出現無菌性 腦膜炎 ,查白細胞正常,但單核細胞增多,淋巴細胞比例輕度降低,血小板輕度減少。其後持續呈無症狀期,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開始發病,無症狀期可持續2-5年也有超過15年以上,大多數成人和青年感染HIV後,可長時間沒有症狀,但可檢出病毒複製。隨著免疫系統損傷,病毒不斷增多,大多數感染了HIV的人才出現相關症狀,如開始時出現倦怠感,發熱持續不退,食欲不振和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繼而出現 腹瀉 、盜汗、淋巴結腫脹(首先腋下、股部等)全身症狀。當HIV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常出現痴呆、健忘等症狀。如果僅具有病毒抗體,而沒有AIDS的特有的機會感染等症狀時,稱AIDS相關徵候群(AIDS-related complex ,ARC)以及持續性全身淋巴結病(PGL)。
HIV感染後經過2-5年最終發展成AIDS者具有10%左右,ARC 30%左右,而無症狀的HIV攜帶者占60%左右,從ARC發展成AIDS者占15%左右,所以大量患者為無症狀的攜帶者。這就給AIDS的預防帶來極大的困難。
HIV感染分類及AIDS診斷標準。 美國1993年修訂的HIV感染分類系統及在青少年和成人中擴增監測 愛滋病 病例的診斷標準見表1
表1 美國1993年修訂的HIV感染分類系統及AIDS診斷標準
CD+4T淋巴細胞分類 臨床分類
(A)
(B)
(C)
無症狀的,急性(初期)HIV或持續的全身性淋巴結腫大 有症狀,但無A或C的情況 有愛滋病指征
①≥500/μl A1 B1 C1
②200~499/μl A2 B2 C2
③<200μl(T細胞計數中的愛滋病指征) A3 B3 C3
該標準是根據HIV感染者的臨床表現分成A、B、C三種,又用CD4+T淋巴細胞計數將每個臨床類型分成三個等級,在上述3種臨床分類中,除分類C全部屬愛滋病例外,凡CD4+T淋巴細胞 皰疹 ;
8.特發的血小板減少性 紫癜 ;
9.李司忒菌病;
10. 盆腔炎 症狀性疾病,特別是並發輸卵管、卵巢膿腫;
11. 周圍神經病。
分類C 包括25種愛滋病指征疾病,凡有其中之一者,不論CD+4T淋巴細胞數高低,即可診斷為愛滋病
1.支氣管、氣管或肺的念珠菌病;
2.食道念珠菌病;
3.侵襲性宮頸癌;
4.瀰漫性或肺外的球孢子菌病;
5.肺外的隱球菌病;
6.引起慢性 腸炎 (病程>1個月),的隱孢子蟲病;
7.除肝、脾、淋巴結外的巨細胞病毒性疾病;
8.導致失明的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
9.HIV相關性腦病;
10. 單純皰疹引起的慢性潰瘍(病程>1個月),或支氣管、 肺炎 和食管炎;
11. 瀰漫性或肺外的組織胞漿菌病;
12. 等孢子蟲病引起的慢性腸炎(病程>1個月);
13. 卡波濟肉瘤;
14. 伯基特淋巴瘤;
15. 免疫母細胞淋巴瘤;
16. 腦的原發淋巴瘤;
17. 瀰漫性或肺外鳥型結核分支桿菌複合症或堪薩斯分支桿菌;
18. 任何部位(肺部或肺外的)結核分支桿菌;
19. 瀰漫性或肺外其他種別或未鑑定種別的分支桿菌;
20. 卡氏肺囊蟲肺炎;
21. 反覆發作的肺炎;
22. 進行性多病灶腦白質病;
23. 反覆發作的沙門菌敗血症;
24. 腦弓形蟲病;
25. 由HIV引起的消瘦綜合症。
典型愛滋病有三個基本特點:①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特別是CD4T淋巴細胞缺陷;②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特別是卡氏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 pneumonia 簡稱PCP);③發生各種惡性腫瘤,特別是卡波濟肉瘤(Kaposis sarcoma,簡稱KS)。愛滋病患者發生PCP的占64%, 同性戀 及非洲愛滋病例中KS發生率較高。AIDS病人同時發生PCP和KS死亡率最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