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指中國無憂花(學名:),又名火焰花。為常綠喬木,枝葉濃密,花大而色紅,盛開時遠望如團團火焰,因而得名。無憂花屬偏陽性樹種,喜充足陽光,對水肥條件要求稍高,病蟲害少,容易管理,集綠化、美化、彩花於一身。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喬木,高5-20米;胸徑達25厘米。葉有小葉5-6對,嫩葉略帶紫紅色,下垂;小葉近革質,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倒卵形,長15-35厘米,寬5-12厘米,基部1對常較小,先端漸尖、急尖或鈍,基部楔 形,側脈8-11對;小葉柄長7-12毫米。花序腋生,較大,總軸被毛或近無毛;總苞大,闊卵形,被毛,早落;苞片卵形、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5-5厘米,寬6-20毫米。下部的1片最大,往上逐漸變小,被毛或無毛,早落或遲落;小苞片與苞片同形,但遠較苞片為小;花黃色,後部分(萼裂片基部及花盤、雄蕊、花柱)變紅色,兩性或單性;花梗短於萼管,無關節;萼管長1.5-3厘米,裂片長圓形,4片,有時5-6片,具緣毛;雄蕊8-10枚,其中1-2枚常退化呈鑽狀,花絲突出,花葯長圓形,長3-4毫米;子房微彎,無毛或沿兩縫線及柄被毛。莢果棕褐色,扁平,長22-30厘米,寬5-7厘米,果瓣捲曲;種子5-9顆,形狀不一,扁平,兩面中央有一淺凹槽。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長分布

喜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不耐寒。要求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土壤。產雲南東南部至廣西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廣州華南植物園有少量栽培。普遍生於海拔200-1000米的密林或疏林中,常見於河流或溪谷兩旁。越南、寮國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本種可放養紫膠蟲,且是一優良的紫膠蟲寄主;樹皮入藥,可治風濕和月經過多。由於花大而美麗,又是良好的庭園綠化和觀賞樹種。

繁殖方法

用種子育苗,莢果8月份成熟,採下置通風處陰乾。種子顆粒較大,千粒重有6850g,脫粒的種子不宜失水,忌日曬,亦忌堆漚,宜即采即播,不耐久藏,袋裝儲藏於常溫條件下,3個月即全部失去發芽力,混沙儲藏,發芽力可保持半年,種子發芽時日平均氣溫需在18℃以上,一般8月下旬將種子密播在濕沙床或圃地,9月下旬開始發芽,10月份為發芽盛期,發芽率可達80%,發芽後幼苗留在沙床或圃地,防寒越冬,翌年3月春播後,移苗至大田育苗,株行距30~1000px,不宜過密,以利培育大苗,用於城市綠化的大苗,一般需移植2次,培育3~4年生大苗,方宜出圃,苗期少有病蟲害,春夏季生長旺盛期,每月施氮肥1次追苗,入秋後停止施肥,以利苗木越冬防寒。

栽培技術

喜溫暖,能耐高溫暑熱,不耐寒冷,忌霜,在13℃以下生長停滯,5℃左右有冷害,我國適宜的栽培區為北回歸線以南的華南南部,苗期稍耐蔭,大樹喜光,喜肥沃濕潤、土層深厚的酸性至微鹼性土,自然分布多為石灰岩山區,引移至酸性土,亦能生長良好,乾旱貧瘠土生長不良,粘重土或積水地不宜種植。城市人工栽培,宜施放腐熟的廄肥或過篩垃圾作基肥,主幹形成後,注意修枝整形,適當控制高生長,培育樹冠較寬廣的優美樹形。

植物文化

在高棉的金邊皇宮裡的無憂花,樹幹高大,花形美麗,系佛教中的聖花。

相關典故

無憂花在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許多與佛教有關的植物都得到了廣泛種植和崇拜,無憂花就是其中一種。

無憂花 無憂花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境內),有一個迦毗羅衛王國。國王淨飯王和王后摩訶摩耶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直到王后45歲時,一天晚上,睡夢中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闖入腹中--王后懷孕了。按當時古印度的風俗,婦女頭胎懷孕必須回娘家分娩。摩訶摩耶王后臨產前夕,乘坐大象載的轎子回娘家分娩,途徑蘭毗尼花園時,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訶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蔥蘢茂盛開滿金黃色花的無憂花樹下,伸手扶在樹幹上時,驚動了胎氣,在無憂花樹下生下了一代聖人--釋迦牟尼。所以,西雙版納的每個傣族村寨幾乎都建得有寺廟,而幾乎每個寺廟周圍都種得有無憂花。另外,有些沒有生育但想得子女的人家,也常常在房前屋後種植一株無憂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