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入心、肝經。
功效
平肝陽,養心安神,養血調經。
主治
頭暈,神經衰弱,高血壓病,貧血,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20-30cm,全體無毛。根多數,深褐色。莖不分枝,單生或數個叢生。基生葉1-2對,多捲縮;完整者展平後呈橢圓形,長約5cm,全緣,先端鈍圓,基部漸狹,下延成柄。有時先端可見花或花脫落後的殘柄。花藍色,5深裂,偶6深裂,裂片橢圓形,先端鈍,基部有2個腺體,其邊緣具流蘇狀毛。氣微,味苦。
形態特徵
植物二葉獐芽菜,別名異花獐芽菜《中藥大辭典》。為多年生草本,高20-30cm。全株光滑無毛。莖單生或數個叢生,不分枝,基部有黑褐色枯老葉柄;基生葉1-2對,具柄,長2.5-4cm;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鈍或鈍圓形,基部楔形漸狹成柄,葉脈3-7條,在葉下面明顯突起,莖中部無葉,最上部有葉2-3對,無柄;葉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7-18mm,寬4-6mm,常較花梗短;葉脈1-3條。聚傘花序有2-13花,花梗直立或斜伸,有時帶紫色,長0.5-5.5cm花直徑1.5-2cm;花萼有時帶藍色,5裂,裂片稍不整齊,披針形或卵形,先端漸尖,背面有細而明顯的3-5脈;花冠藍色或深藍色,5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1.5-2cm,有時可達3cm,先端鈍,全緣或有時邊緣齧蝕形,基部有2個腺窩,腺窩基部囊狀,先端有流蘇狀長柔毛;雄蕊5,著生於花冠基部,花絲背部具流蘇狀短毛,花葯藍色;子房披針形,無柄,長6-8mm,花往不明顯,柱頭小,2裂。蒴果披針形,無柄。種子多數,褐色,長圓形,有縱皺摺。花、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800-4300米的高山草甸、沼澤草甸或林下。
相關論述
《陝西中草藥》:“平肝風,強心養血,調經。治頭暈,神經衰弱,貧血,高血壓症,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