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副鰍

烏江副鰍(學名:Paracobitis wujiangensis)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鰍科副鰍屬的魚類。在中國,分布於金佛山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南川。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烏江副鰍
拉丁名: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Ding et Deng
分類地位: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鯉形目 > 鰍科 > 副鰍屬

識別特徵

背鰭iv一8;胸鰭i-8—9;腹鰭i-5;臀鰭iv-5。第一鰓弓外側退化,內側鰓耙6—8。脊椎骨4+33—34+1。鰾前室分為左右兩個側室,呈圓形,包於骨質囊中,其間為骨質峽部相連;後室雙化。胃較小,呈“U”字形,彎曲部較淺;腸較細,不繞折成環。腹腔膜為白色。標準長為體高的5.6—6.8倍,為頭長的4.0—4.2倍,為尾柄長的8.0—9.0倍,為尾柄高的6.2—8.0倍。頭長為吻長的2.2-- 2.8倍,為眼徑的5.2~5.6倍,為眼間距的3.2—3.4倍,為尾柄長的1.8—2.17倍,為尾柄高的1.4~1.8倍。體長形,前段近圓筒狀.後軀側扁。尾柄側扁,上下有短皮質棱,上緣皮質棱短,前端不達臀鰭基部後端上方。頭稍短,扁平,頭寬大於高,兩頰稍鼓出。吻較短,前端圓鈍。口下位.呈弧形。上頜中央有一齒形突起.下頜中央有一“v”字形缺刻。唇較厚,有皺褶,下唇中央分離。須3對,口角須末端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鼻孔2對.前鼻孔在鼻瓣中。鰓耙稍細長,排列較密。背鰭短,基部較長,外緣凸出呈弧形,其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為至尾鰭基部距離的1.0—1.3倍.胸鰭短,圓形,末端後伸不及胸、腹鰭起點距離的l/2。腹鰭小,起點與背鰭第二根分枝鰭條相對,末端後伸不達肛門。臀鰭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截形。肛門在臀鰭前方,緊靠其起點。身體幾乎裸露無鱗,僅在尾柄後部有少數細鱗,幼體的鱗片稍多,腹部裸露無鱗。側線不完全,僅在背鰭起點前有側線,後段斷續存在。腹鰭基部有一腋鱗狀突起,略呈三角形,幼體不明顯;體為淺黃色,體側有深褐色橫斑紋15—17條,前軀稍稀而短,在背部不相連;後軀寬而長,兩側條紋在背部相連。頭背面和兩側有深褐色斑點。背、尾鰭上有2—3列褐色斑紋,其餘各鰭淺黃色、體小,數量少,常與P腳mt(Gunther)生活在一起。

生活習性

主要以高等植物碎屑和藻類為食。常棲息在山區較淺的溪流中,喜流水環境。

鯉形目(二)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