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過去的一年,面對複雜經濟形勢和繁重發展任務,旗政府在旗委堅強領導下,在旗人大、旗政協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旗各族人民,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新變化,較好完成旗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4億元,增長6.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9億元,增長12%。公共財政支出34.8億元,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3億元,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115.6億元,增長14.1%。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987元和8680元,分別增長8.2%和7.8%。爭取中央、自治區預算內資金7億元,增長17%。
工業經濟質效穩步提升
全年實施30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18個,完成投資39.2億元。凌志法姆福瑞速凍薯條加工、恆都牛業肉牛屠宰加工、牧原食品飼料加工、蒙都雲計算O2O冷鏈物流、天潤和平營子、華電高家梁、中信聯誼風電等項目加快建設。中糧飼料加工、米船雜糧雜豆加工、元易生物燃氣生產、沐禾節水噴灌機製造、誠鑫礦業鉛鋅採選擴建等項目建成投產。利歐環保設備製造、清芸陽光光熱發電等項目簽約落地。泰升公司重組雙成重工恢復生產,永諾裝備完成重組工作。安琪酵母、蒙都羊業、凌志馬鈴薯、廣圓電力等企業運行平穩。玉龍工業園區實現稅收1.8億元,是2015年的兩倍。
現代服務業發展活力彰顯
啟動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玉龍沙湖景區完成核心區擴建3000畝,建成帳篷酒店、越野汽摩中心、演藝中心等項目,十一期間上榜全國“旅遊安全保障最佳景區”。全旗新增鄉村游農牧家樂150家,賽沁塔拉嘎查被評為“赤峰市休閒農牧業與鄉村牧區旅遊示範點”。率先在全市成立旅遊綜合執法大隊,旅遊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1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3億元,分別增長17.7%和18%。萬隆酒店、立農大廈、中昊物流園、民享果菜糧批發市場二期主體完工,五彩城、宏遠大廈、築鑫藥材倉儲物流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完成農村牧區247家便民連鎖超市提檔升級。與北京農管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打造“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樣板城市。引進雲農場、央大科技等電商企業,翁旗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5億元、貸款餘額71億元,分別增長12%和25%。蒙都羊業實現新三板掛牌,沐禾節水通過京藍科技併購重組上市。
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投入資金2.2億元,開通烏丹城區緯五街、緯六街、興陽街,建成玉龍路與省道304線連線線,城區小巷得到全部治理。啟動少郎河綜合治理、污泥處理及再生水利用等重點項目,完成敖包山綠化29萬平方米。改造城中村燃煤爐灶500戶,為烏丹城區229家餐飲場所安裝了油煙淨化器。翁旗順利通過國家衛生縣城、自治區文明旗縣城驗收。投入資金39.5億元,建設美麗鄉村950個。賽沁塔拉嘎查獲評“國家級美麗宜居村莊”。投入資金4.1億元,完成沙地綜合治理31萬畝、重點區域綠化2.3萬畝。省道304線烏丹至燈籠河段油路改造工程、玉龍沙湖旅遊公路建成通車,全旗新增通村油路596公里、街巷硬化2805公里。新建膜下滴灌9.6萬畝,鞏固成果50萬畝,海拉蘇抗旱應急、幸福河灌域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沙日塔拉、康家營至紅山、康家營至阿什罕66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
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全年民生支出28.8億元,占全旗公共財政支出83%。投入“三到村三到戶”扶貧資金4100萬元,新增金融扶貧貸款5000萬元,實現4200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全面啟動農村牧區中國小辦學條件提升工程,烏丹蒙中、烏丹實驗國小遷建項目投入使用,烏丹二幼、格日僧呼思樂太幼稚園主體完工,圓滿完成烏丹一中、海拉蘇蒙中建校60周年校慶活動。啟動中蒙醫院遷建項目。實施90所嘎查村級衛生室提檔升級工程,全旗嘎查村級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率達到100%。累計為17.8萬人次農牧民核銷醫藥費1.8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100人,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完成農村牧區危房改造40205戶。新建、提升飲水安全工程166處,受益人口6萬人。為247個嘎查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配備文體設施。城鄉低保年人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492元和300元。企業退休職工人均月增資135元。廣泛開展困難群體走訪慰問活動,全年發放各類救災救助資金3.3億元。“全面兩孩”政策穩步實施,全旗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2.48個點。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顯著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工作走在全市、全區前列,嘎查村級便民服務站實現全覆蓋。實施企業“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登記制度,全旗新增市場主體3678家。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公布責任清單4522項。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通過PPP、專項建設基金、產業發展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融資47.5億元,與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定。教育去行政化穩步推進,實行中國小校長聘任制,撤銷蘇木鄉鎮總校管理機構,變“總校管理體制”為“中心國小管理體制”。成立不動產登記管理局,在全市率先開展不動產登記工作。全旗遠程視頻接訪系統投入使用,信訪難點化解“六步工作法”在全市推廣。啟動國有林場、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改革工作,完成公務用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廣播電視事業單位事企分開改革任務。
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加強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紮實開展,“四個意識”全面增強。嚴控政府運行和政府工作人員從政行為兩個風險,開展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和財政審計工作,完成175個單位財經紀律執行情況、“三重一大”制度落實情況專項督查整改工作。大力整治“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政風行風持續好轉。通過財政投資評審、公共資源交易,節約財政資金3.6億元。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36件、政協委員提案104件、市長電話轉辦事項6件,辦復率100%。按照“全覆蓋、無縫隙、零容忍、嚴執法”要求,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排查工作,非煤礦山、工礦商貿等領域實現零事故、零死亡。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加強,刑事案件大幅下降,一批信訪事項得到妥善化解,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雙擁共建、民族宗教、科技、檔案、地方志、人防、僑務、消防、氣象、地震、慈善、殘疾人、紅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為全旗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新貢獻。
名稱由來
蒙文名音譯為“寶日浩特”,譯成漢語為“紫城”。為避“紫禁城”之諱更名為“烏丹”。“烏”為黑,“丹”為紅,二色相和即為紫色。
旅遊景點
梵宗寺
位於烏丹鎮北4公里處,占地4公頃,是翁牛特旗目前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內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較大的藏傳佛教聖地。梵宗寺始建於1318年(元延祐五年),始稱護國寺,後毀於元末清初戰火。清朝雍正年間,翁旗王爺在原址重建護衛寺,但該寺竣工不久,被1735(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場特大山洪沖毀。清乾隆八年(1743年),翁牛特旗第五代扎薩克篷斯克,按照喇嘛的意願,把將護衛寺遷至烏丹城西北的山坡上,就是現在梵宗寺的寺址。當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費白銀16萬兩,由蓬斯克及其福晉宏吉達籌集。寺院建成後,乾隆皇帝御賜刻有滿、漢、藏、蒙四種文字的匾額,賜名梵宗寺,意為“佛教發祥之地”,為翁牛特旗旗廟(王爺家廟),總攬全旗喇嘛廟務,隸屬於北京雍和宮管轄,是一座漢藏合壁成的古代建築。
梵宗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最盛時住寺僧人達500餘。此處在元代稱魯花島,當時是前三面環水,後而足重巒相連。因而寺院是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寺院隨山勢高低形成階梯式院落。
整個寺院建築皆為正殿和配殿對稱式,三進院落,一進院落是天王殿,東西有轉經殿、關帝殿、鐘鼓樓和各五間的客堂。二進院是寺院的中心大殿,也稱大經堂,是日常舉行佛事活動的場所,是重檐歇山二層樓式宏偉建築。東西有五大金剛和羅漢殿。三進院正中是單檐歇山式的彌勒殿,兩側是時輪金殿和度母殿,東西配殿是延壽三尊殿和藏經殿,殿宇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多為硬山七檁小式木結構。每個殿宇的屋脊形式各異,額枋和梁枋上下都有絢麗多姿的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各異,匠心獨具。建築物上的浮雕內容豐富多彩,有仙靈鳥、山水花鳥,幾何圖案等,雕工精細,形神兼備,整個院內有大小佛殿11座。
“文革”期間梵宗寺遭到嚴重破壞。1987年以來旗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修復梵宗寺。梵宗寺寺主、中國藏經系高級佛學院教務長、副研究員、第五世活佛丹迥·冉納班雜(漢名吳占有),1998年以來先後投資200餘萬元修復梵宗寺。
修復後的梵宗寺占地4公頃。整個建築群由寺前廣場、天王殿、鼓樓、客堂、僧房、轉經殿、羅漢殿、五大金剛殿、大雄寶殿(大經殿)、延壽三尊殿、大藏經殿、彌勒殿(未來佛殿)、時輪金剛殿、二十一度母、關帝殿組成,是赤峰地區規模較大、建築風格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也是翁旗目前僅存的一座較完正的古建築群。現存115間,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1985年梵宗寺正式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依法正式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梵宗寺是內蒙古草原著名寺院,尤其是內蒙古東部草原上主要佛教朝拜聖地之一,也是內蒙古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
玉龍沙湖旅遊度假區
玉龍沙湖旅遊度假區位於遼代豐州古城——今翁牛特旗首府烏丹鎮東北,距烏丹鎮僅14公里,有新修的柏油路直通度假區,是赤峰市北部旗縣交通最便捷的旅遊景點。是一個以沙湖自然景觀和蒙古族風情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區,蜚聲海內外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玉龍就出土於此。布日敦,蒙古語,漢譯為沙湖。旅遊區內有有草原5萬畝,草原與茫茫無邊的科爾沁沙地相連。沙漠中,有一面積達1.4萬畝的湖泊——布日敦湖,從高處俯瞰,從東南到西北水面呈“C”字形,呈玉龍狀,西北面為龍背,東南面為龍口,北面凸起的水面恰似玉龍長吻高揚。湖中又有十多座沙島。形成沙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草、草中有鳥的奇特沙湖景觀。湖中心有玉龍噴泉,水位上升時,噴出水柱數米遠,在陽光的折射下,宛若五顏六色的彩練,甚是美觀。即使是枯水期,泉水亦從龍嘴汩汩流出。
沙湖旅遊度假區集湖泊、草原、沙漠、奇山為一體。每年6——10月份,這裡藍天麗日,沙白水碧,草綠林翠,遊人如織。古樸的民族風情;美妙動人的蒙古族歌舞;風味獨具的蒙古族食品;特色濃郁的蒙古包;傳統的草原“那達幕”盛會和祭敖包的慶典。蕩舟湖上,置身草原,舉步沙漠,放眼遠眺,綠水、白沙、錦鱗跳躍,大漠孤煙,雄偉壯觀。
寬闊的布日敦湖鑲接在碧綠的草地和浩瀚的沙海中間,藍天、碧水、草地、沙漠構成度假村一道獨特的自然風景線。乘船至沙湖北碼頭上岸,沙丘之上有敖包,為布日敦嘎查蒙古族第年祭敖包活動場所。情侶們在敖包附近可拾到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同心石”,護情侶吉祥如意,永結同心。
布日敦湖一萬多畝的淡水資源,盛產鯽、鯉、鰱、草、大銀魚等十二種魚類,布日敦乳製品廠為您提供豐富的純天然奶食品和純奶釀製的蒙特醇奶酒。沙湖景點為遊客提供騎馬、射箭、乘船、游泳、划船、快艇、自駕摩托艇、水上觀鳥、水上飛傘、沙浴、滑沙、垂釣、攀山、蒙古族歌舞表演、蒙古族風味餐等。等多項旅遊服務,使你樂不思歸,流連忘返。每當曙光初照和夕陽西下,“玉龍沙湖之晨”、“玉龍沙湖夕照”已經成為來此消閒度假遊客們必然觀賞的景觀。
玉龍沙湖旅遊度假區1995年創建以來,先後接待國內外遊客達20多萬人次,日本、美國、英國、德國、以色列、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港澳台客人光顧此地,周總理的秘書、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亦前來參觀考察。度假區於1999年12月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在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55個單位中排名第9位,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旅遊系統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因此玉龍沙湖旅遊度假區又被譽為旅遊行業“內蒙第一村”。
勃隆克沙湖旅遊度假區
勃隆克沙湖旅遊度假區位於翁牛特旗烏丹鎮境內,距赤峰市118公里,是距京津冀遼等省區最近的集沙漠、草原、奇峰、怪石、湖泊、原始次生林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是觀賞自然奇景和體驗蒙古族風情的好去處。勃隆克”,蒙古語意為“奇特的圓石山”。歷史上有格薩爾王傳經和康熙到此訪隱士的傳說,也是當年康熙建造行宮的初選景點之一。
赤峰勃隆克沙漠旅遊度假村以觀賞自然景觀和體驗蒙古族風情為主,白色沙海為主基調,背倚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怪石山峰,面臨萬頃湖泊和碧綠的草原。金色的沙山、碧綠的湖水、如茵的草原、奇異的怪石。種種看似奇異的組合就這樣完美地融在一處,讓人如在夢中一般。
山上古樹臨風、松濤陣陣;山下牛羊成群,野馬奔騰;玉湖碧波蕩漾,錦鱗魚躍,百鳥翔集。藍天、綠草、白沙、碧水、蒼松翠柏、奇岩異石,勾勒出一幅絕好的塞外自然風光畫卷,加之古樸的牧區生活習俗,濃郁的蒙古族風情,若能身臨其境,定會令您流連忘返。
度假區設有接待區、觀賞區、娛樂區、生態建設示範區等旅遊功能區。娛樂項目現在主要有:賽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釣、水上遊戲、奇石觀賞、沙漠駝隊探險等。生活服務區主要提供民族餐、中餐、快餐等。遊樂之餘,你可以到民族餐廳品嘗內蒙古風味菜餚。
旅遊區建有蒙古包12個,客房20間,大小餐廳2個,多功能廳1個,有高中低檔客房及情侶包、蒙古包等,可同時接待300人以上一次性同時餐飲和住宿。景區年接待遊客能力為3萬人次以上。
玉龍玉鳳
玉龍
1971年8月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小北山出土。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觀民和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等考古專家鑑定,確定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玉龍”,紅山文化遺物,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歷史。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成為舉世無雙的“國寶”。紅山碧玉龍,通體呈墨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整個玉龍,是一塊玉料的圓雕,細部運用浮雕、淺雕手法,通體琢磨,光潔圓潤。玉龍的藝術形象塑造可謂鬼斧神工,形神兼備。其形體塑造選取奔騰狀動感和力度感極強的造型,使人感受到龍穿行於空間、無所不能的神奇力量。
紅山文化玉龍,是目前國內時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形玉器,它的出土標誌著早在5000多年前西遼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對龍的圖騰崇拜,表現了紅山文化深邃悠遠的歷史內涵。
1980年,“紅山碧玉龍”被借調出國展覽,在日本等國得到了國際讚譽。此後被正式調入中國歷史博物館作為國家永久收藏的文物。
2000年3月7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6枚龍(文物)特種郵票。其中首枚就是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賽沁他拉嘎查小北山出土的紅山碧玉龍。
玉鳳(陶鳳杯)
2003年,在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北山村一戶農民家中被翁牛特旗青年企業家張軍發現並收藏,2004年張軍將他多年來收藏的2894件(組)文物捐贈給赤峰市政府,陶鳳杯是捐贈文物之一。陶鳳杯出土於距今6800年左右的趙寶溝文化遺址。趙寶溝文化時期首現“神鳥”的靈物圖像,從外部特徵上看與現在的“鳥”頗為相像。而陶鳳杯上的鳳造型頭、冠、翅和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接近,已經將“鳳”的特徵完全顯現,且文物相當完整,這在史前文物中還是首次發現。文物專家斷定,陶鳳杯上的“鳳”堪稱“中華第一鳳”,研究價值極高。
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鑑定委員會10餘名專家鑑定,陶鳳杯被初步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自治區文物專家稱:屬於趙寶溝文化的陶鳳杯堪稱國寶級文物,它是出現在我國有關“鳳”的最早的實物資料。
龍和鳳是中華民族遠古初民的圖騰標誌。史學家曾為尋找龍、鳳圖騰之源上下求索皓首窮經。而今,“鳳”出現在龍的故鄉,兩次讓世人重新認識“玉龍之鄉”翁牛特與遠古文化、中華文明的淵源關係。翁牛特旗這塊中華文明的沃土,這個紅山文化的搖籃,龍鳳雙飛。
歷史
1949年設山嘴子區,1956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翁牛特旗中西部,距旗政府9千米。1996年,面積406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山嘴子、疙瘩窩鋪、七分地、九分地、半分地、新地、驛馬吐、東道、烏蘭板、興隆地、下唐家地、高家窩鋪、林家地13個行政村。1958年分屬山咀子公社和烏丹公社,1984年析置四道杖房鄉。位於翁牛特旗中北部,距旗政府17千米。1996年,面積217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四道杖房、頭道杖房、牌樓溝門、大新井、新房子、四道窩鋪、六道窩鋪7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四道杖房鄉,併入頭分地鎮。2006年,撤銷山咀子鄉、朝格溫都蘇木、巴嘎塔拉蘇木、布力彥蘇木,將4蘇木鄉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和原頭分地鎮的四道杖房、排樓溝門、大新井、五道窩鋪4個村(即原四道杖房鄉轄境)併入烏丹鎮。合併後烏丹鎮總面積2081.74平方千米,總人口118559人,轄19個嘎查、24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原烏丹鎮政府所在地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