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凶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沒有紛亂,人在殿堂里,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選自
選自吳兢《貞觀政要》
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戰功。即帝位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他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實現“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作者簡介
吳兢(1082~1155),字寅仲,大濟村(今屬松源鎮)人。少聰穎,年 20登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莫停榜進土,任樂清、海陵縣主簿,後任會昌、無錫縣令,處州、韶州通判,新州太守,旋遷朝議、朝散大夫。
宋政和、靖康年間,金兵入侵,群盜蜂起,各地勤王之師潰而為盜。建炎元年〔1127),吳兢任江西會昌縣令時,御營前將軍楊就兵敗譁變,自浙東流入縣境,百姓慘直屠掠,吳兢毅然不顧身家,親往賊營,怒責濫殺無辜。賊怒,用利刃逼其屈從,孰料吳統氣節凜然,厲聲道:“我頭可斷,身不能屈!”並曉之以利害,終使彼等感悟,願受招無。兵部尚書劉大中為其請功,升為處州府判,繼擺新州太守。卒於任內。邑人把為鄉賢。
人物房玄齡
房玄齡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傑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跟隨秦王十年艱辛征戰;終生“效父清白”的飽學之士,輔佐太宗二十載穩任首宰。房玄齡智慧型高超、功勳卓越、地位顯赫。但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是對他特有的名臣氣度、良相風格的贊言。作為一名雅士,他頗具可佩可學的典範;作為一代勛臣,他堪稱可歌可頌的英賢。
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玄齡公去世後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謀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