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人民大會堂的吉林廳內,擺放著一架產自長白山的三權砍頭鹿茸,足有一尺多高,細毛、紅地、豐美、對稱,受到參觀者的一致讚譽。這架鹿茸就是“馬記鹿茸”的創始人馬興泰炸制的。
馬興泰,山東省東平縣人,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民國二年(1913年),18歲的馬興泰隻身一人來到了大肚川哈色欽的皇家鹿苑,去投奔前兩年逃荒到鹿苑當夥計的一位老鄉。很快,這位老鄉就把馬興泰介紹給了鹿苑的老闆趙振山。趙振山見馬興泰顯出一股聰慧之氣,便派他去給從天津請來的炸茸師朱坤武、王玉林燒開水,並請朱、王兩位技師把炸茸技藝傳授給馬興泰和鹿苑的另外的一個小活計梁久榮。舊社會有句俗話,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因此,炸茸技師即使是身懷技藝,也絕對不會外傳。馬興泰很有心計,邊燒水邊偷看炸茸技師的操作。他注意到,炸茸技師在炸茸前,對每一架鹿茸都要仔細觀察一番,然後分別擺放好。而這些鹿茸下水炸的時間也有長有短。趁著技師外出歇息的空隙,馬興泰把技師分放的鹿茸看了一遍又一遍,終於發現不同鹿茸的外皮紋路各不一樣。於是,他將這一點默記在心裡,然後再看技師對各種鹿茸下水炸煮的時間有什麼不同。漸漸的,馬興泰看出了門道。原來,這些鹿茸的奧秘就在於,因為茸質的不同,使得煮炸的時間也不會相同。而只有這樣,才能炸出優質的鹿茸。鹿茸在煮炸後,還要進行整形製作,才能上市出售。這時,炸茸技師就會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裡,不準別人隨便進來。這時,馬興泰就以送茶水為名,進屋為技師斟茶倒水。而在伺候技師的同時,馬興泰就會留心技師的整形操作,將技師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他掌握了炸茸的製作工藝的所有過程和細節。
這一年,鹿茸收割季節到了,可是鹿苑請的炸茸技師卻沒有按約前來。趙振山心急如焚。因為鹿茸的割、炸時間性非常強,早幾天鋸茸、雖然茸嫩、毛鈀、皮色也好,但分量輕,會減產;但若是晚鋸幾天,就會使鹿茸老化,加工程式就會變得很麻煩,而且也賣不上好價錢;當天鋸下的茸,能上能馬上就得下水炸煮,不然會腐爛變質,甚至發霉變臭。正當這時,馬興泰站出來說:“趙老爺,讓俺炸一架鹿茸試試,俺給技師燒炸茸開水時,已經把技術學到手啦!”趙振山半信半疑,無可奈何地說:那你就試試吧。鹿茸鋸下來,水也燒開了,馬興泰挽出袖子,請師弟梁久榮幫助打下手,開始炸制鹿茸。一道道工序操作完畢,一架色如紅瑪瑙的藝術品擺在了趙振山的面前。趙振山仔細一看,高興極了。馬興泰炸制的鹿茸在茸質、色澤、外形等方面,與天當技師炸制的鹿茸不相上下。趙振山興奮地拍著馬興泰的肩膀說:今後,你就是咱鹿場的炸茸技師。天當炸茸技師再來,我還不用了呢!”
從此,馬興泰繼續刻苦鑽研,不斷改進工藝,技術更加精益求精。他炸制的鹿茸,茸毛鮮亮,茸型美觀,後被國家外貿部門定名為“馬記鹿茸”。外貿出口外商只要看到貨單上印著“炸茸技師馬興泰”的名章,不用檢驗就爭相訂貨。“馬記鹿茸”也成了國寶。吉林省農業廳組織科技人員考察他飼養的梅花鹿的生產、馴化規律,化驗馬記鹿茸的營養成分,編寫了全國第一部《養鹿學》。他的兒子、孫子繼承“馬記鹿茸”的炸茸技術,被人們稱為“養鹿世家”。他帶出的高徒遍布全國各地養鹿場。
1983年7月8日,馬興泰老先生仙逝了。多年經營鹿茸的泰國商人吳允協聞訊後,專程趕來,在群山環抱的馬老墓前佇立良久,眼含熱淚向馬老的18位弟子集資築立的花崗岩石碑,深鞠三躬。然後默健康情況碑文:
恩師一生待人以誠,
獨創茸技譽榮亞東。
嘔心瀝血世傳後人,
繼承師業中華振興。
這言簡意賅的32個字,勾勒出馬興泰享譽海外獨創炸茸技藝的功績,以及他的徒弟們繼承師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