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熱

炭疽熱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所致,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及食用病畜的肉類而發生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症症狀,皮下及漿膜下結締組織出血性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症。自然條件下,食草獸最易感,人類中等敏感,主要發生於與動物及畜產品加工接觸較多及誤食病畜肉的人員。

基本信息

病因

炭疽熱炭疽熱
炭疽散布於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亞洲及非洲等牧區較多見,呈地方性流行,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的皮毛加工等集中於城鎮,炭疽也暴發於城市,成為重要職業病之一。
1.傳染源
患病的牛、馬、羊、駱駝等食草動物是人類炭疽的主要傳染源。豬可因吞食染菌青飼料;狗、狼等食肉動物可因吞食病畜肉類而感染得病,成為次要傳染源。炭疽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傳染性。
2.傳播途徑
人感染炭疽桿菌主要通過工業和農業兩種方式。接觸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徑。皮膚直接接觸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帶大量炭疽芽胞的塵埃、氣溶膠或進食染菌肉類,可分別發生肺炭疽或腸炭疽。套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帶菌的昆蟲叮咬,偶也可致病。
3.易感者人群
主要取決於接觸病原體的程度和頻率。青壯年因職業(農民、牧民、獸醫、屠宰場和皮毛加工廠工人等)關係與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帶芽胞的塵埃等的接觸機會較多,其發病率也較高。

臨床表現

潛伏期1~5日,最短僅12小時,最長12日。臨床可分以下五型。
1.皮膚炭疽
炭疽熱細菌引起的牛和動物死亡現象炭疽熱細菌引起的牛和動物死亡現象
最為多見,可分炭疽癰和惡性水腫兩型。炭疽多見於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為丘疹或斑疹,第2日頂部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第3~4日中心區呈現出血性壞死,稍下陷,周圍有成群小水皰,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水皰壞死破裂成淺小潰瘍,血樣分泌物結成黑色似炭塊的乾痂,痂下有肉芽組織形成為炭疽癰。周圍組織有非凹陷性水腫。黑痂壞死區的直徑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腫區直徑可達5~20cm,堅實、疼痛不著、潰瘍不化膿等為其特點。繼之水腫漸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再過1~2周癒合成疤。發病1~2日後出現發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現大塊狀水腫,累及部位大多為組織疏鬆的眼瞼、頸、大腿等,患處腫脹透明而堅韌,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全身毒血症明顯,病情危重,若治療貽誤,可因循環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進入血液,可產生敗血症,並繼發肺炎及腦膜炎。
2.肺炭疽
大多為原發性,由吸入炭疽桿菌芽胞所致,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起病多急驟,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樣症狀,且在緩解後再突然起病,呈雙相型。臨床表現為寒戰、高熱、氣急、呼吸困難、喘鳴、發紺、血樣痰、胸痛等,有時在頸、胸部出現皮下水腫。肺部僅聞及散在的細濕囉音,或有腦膜炎體徵,體徵與病情嚴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並發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繼發腦膜炎。若不及時診斷與搶救,則常在急性症狀出現後24~48小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3.腸炭疽
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嚴重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多於數日內迅速康復。後者起病急驟,有嚴重毒血症症狀、持續性嘔吐、腹瀉、血水樣便、腹脹、腹痛等,腹部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徵象,若不及時治療,常並發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於起病後3~4日內死亡。
4.腦膜型炭疽
大多繼發於伴有敗血症的各型炭疽,原發性偶見。臨床症狀有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明顯腦膜刺激征。病情兇險,發展特別迅速,患者可於起病2~4日內死亡。腦脊液大多呈血性。
5.敗血型炭疽
多繼發於肺炭疽或腸炭疽,由皮膚炭疽引起者較少。可伴高熱、頭痛、出血、嘔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檢查

1.周圍血象
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10~20)×10[9]/L,少數可高達(60~80)×10[9]/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高。
2.塗片檢查
取水皰內容物、病灶滲出物、分泌物、痰液、嘔吐物、糞便、血液及腦脊液等作塗片,可發現病原菌,塗片中發現病原菌時可作革蘭或莢膜染色,亦可作各種特異性螢光抗體(抗菌體,抗莢膜、抗芽胞、抗噬菌體等)染色檢查。
3.培養
檢材應分別接種於血瓊脂平板、普通瓊脂平板、碳酸氫鈉平板。血標本應事先增菌培養。如見可疑菌落,則根據生物學特徵及動物試驗進行鑑定,如青黴素串珠和抑制試驗、噬菌體裂解試驗等。
4.動物接種
取患者的分泌物、組織液或所獲得的純培養物接種於小白鼠或豚鼠等動物的皮下組織,如注射局部處於24小時出現典型水腫,動物大多於36~48小時內死亡,在動物內臟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莢膜的炭疽桿菌存在。
5.鑑定試驗
用以區別炭疽桿菌與各種類炭疽桿菌(枯草桿菌、蠟樣桿菌、蕈狀桿菌、嗜熱桿菌等),主要有串珠濕片法、特異性螢光抗體(抗菌體、抗莢膜、抗芽胞、抗噬菌體等)染色法,W噬菌體裂解試驗、碳酸氫鈉瓊脂平板CO2培養法、青黴素抑制試驗、動物致病試驗、莢膜腫脹試驗、動力試驗、溶血試驗、水楊酸苷發酵試驗等。
6.免疫學試驗
有間接血凝法,ELISA(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酶標-SPA法、螢光免疫法等,用以檢測血清中的各種抗體,特別是莢膜抗體及血清抗毒性抗體,一般用於回顧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之用。阿斯可里沉澱試驗,對已腐敗或乾涸的標本,作細菌培養有困難時可採用本試驗。如患者、病畜的病灶痂皮、屍體組織及血液、染菌的皮毛及其製品等標本,加水經煮沸或高壓提出抗原成分與炭疽沉澱素血清作環狀沉澱試驗,以間接證明有無炭疽桿菌感染,但本法常出現一些假陽性,對其結果判定應慎重。

診斷

患者如與牛、馬、羊等有頻繁接觸的農牧民、工作與帶芽胞塵埃環境中的皮毛接觸,皮革加工廠的工人等,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皮膚炭疽具一定特徵性,一般不難作出診斷。確診有賴於各種分泌物、排泄物、血、腦脊液等的塗片檢查和培養。塗片檢查最簡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莢膜的大桿菌,則診斷即可基本成立。螢光抗體染色、串珠濕片檢查、特異噬菌體試驗、動物接種等可進一步確立診斷。
鑑別診斷
皮膚炭疽須與癰、蜂窩織炎、恙蟲病的焦痂、兔熱病的潰瘍等相鑑別。肺炭疽需與各種肺炎、肺鼠疫相鑑別。腸炭疽需與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相鑑別。腦膜炎型炭疽和敗血症型炭疽應與各種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敗血症相鑑別。

治療

1.對症治療
對患者應嚴格隔離,對其分泌物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必要時於靜脈內補液,出血嚴重者應適當輸血。皮膚惡性水腫者可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氫化可的松,短期靜滴,但必須在青黴素的保護下採用。有DIC者,應及時套用肝素、雙嘧達莫(潘生丁)等。
2.局部治療
對皮膚局部病灶除取標本作診斷外,切忌擠壓,也不宜切開引流,以防感染擴散而發生敗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敷以四環素軟膏,用消毒紗布包紮。
3.病原治療
對皮膚炭疽,青黴素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腦膜炎型及敗血症型炭疽應作靜脈滴注,並同時合用氨基糖苷類,療程需延長至2~3周以上。
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採用環丙沙星、四環素、鏈黴素、紅黴素及氯黴素等抗生素。抗炭疽血清治療目前已少用。對毒血症嚴重者除抗生素治療外,可同時套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靜脈注射,套用前需作皮試。

顯微鏡下的致命病菌病毒

惠特莫爾氏病源自一種叫做伯克霍爾德菌的細菌;鼻疽是一種需氧細菌,它是鼻疽病或者惠特莫爾氏病形成原因。孵卵期延長時有時會改變這種有機體的菌落形態。
沙門氏菌 | 伊波拉病毒 | 炭疽熱 | 鼻疽 | 馬爾堡病毒 | 大腸桿菌 | 衣原體 | 拉沙病毒 | 氣性壞疽 | 志賀氏菌病 | 隱性芽胞蟲菌 | 馬腦炎 | 肉毒桿菌中毒 | 惠特莫爾氏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