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介紹
中文名: 灰姬獵蝽拉丁學名: Nabis palliferus Hsiao
綱: 昆蟲綱
目: 半翅目
科: 姬獵蝽科
功能類別: 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 棉蚜、薊馬、盲蝽若蟲、棉鈴蟲、小造橋蟲、金鋼鑽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形態特徵:
雌體灰黃色,頭頂中央無黑色斑紋,前胸背板中央的縱走條紋僅前葉上很明顯,較寬,黑色,兩側有雲狀紋,後葉上的縱紋為淡黃褐色,領上無縱紋。小盾片中央有一條寬黑色縱紋,基部色稍淺,後端尖圓。前翅革片末端的兩個黑斑大而明顯,爪片上的接合縫及膜片上的翅脈褐色。各足腿節有褐色斑紋(除後足腿節)和斑點。身體腹面兩側及中央縱走條紋暗褐色,兩側縱紋從後胸斷續伸向前胸側片,後胸腹板暗褐色。雄體淡黃色,頭頂中央無黑色斑紋,前胸背板中央的縱走條紋與雌蟲基本相似,但前葉上的黑色縱紋較短,不達前葉的前後緣,後葉上的縱紋比雌的還要淡。小盾片基部淺色,僅中央具倒“黑桃”形斑。前翅革片末端的兩個斑點及膜片基部的一個斑點淡褐色,隱約可見。爪片的接合縫及膜片上的翅脈淡褐色。各足腿節無褐色斑紋和斑點,腹部腹面兩側及末端中央具暗色縱走條紋,抱器形狀與窄姬獵蝽極相似,僅內緣中央較為平直。卵香蕉形,長1.4毫米,寬0.26~0.28毫米。卵產在嫩頭、嫩莖的組織內,外面露出一個圓形的白色卵蓋,卵蓋中央稍內陷,初產時白色,近孵化時黃褐色,具卵蓋的一端有兩個紅色眼點。
若蟲體長形,頭胸部黃白色,腹部黃褐色,末端深褐色。觸角細長,共4節,第一節深褐色,第二節端部和第四節褐色,其餘黃白色。足腿節、跗節淡黃褐色,末端較深,脛節黃白色。
生物學特性
:灰姬獵蝽以成蟲在苜蓿、苕子田、雜草根際、土表或枯枝落葉下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4~5月在綠肥留種田、蠶豆田及棉田內產卵繁殖。第一代卵、若蟲和成蟲發生盛期分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5月中、下旬和6月上、中旬,第二代卵、若蟲和成蟲發生盛期分別在6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中、下旬。8月上旬以後,數量逐漸減少,棉田很少發現。灰姬獵蝽在棉田捕食的對象多為蚜蟲、盲蝽若蟲及多種鱗翅目害蟲的卵,但它自己產的卵亦常被一種赤蟎所覓食。
地理分布: 河北、山西、江蘇、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