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耙

清朝道光年間,在福州商鋪雲集的台江,一些商人為了商鋪免遭火劫,自發組織成立了一些“救火會”,逐漸形成了現代台江義務消防隊的雛形。100多年過去了,古老的商鋪已經成為“民間博物館”,但義務消防隊卻保留了下來。他們的裝備從簡陋的火耙發展到現代化的賓士消防車,實現了飛躍。

簡介

舊時台江的民居多用木板建成,當地人稱“柴埕屋”。若遇火災,往往出現“火燒連營”的場面。清道光年間,台江出現了民間救火機構,人員由商人和夥計組成。至1933年台江的救火會已有22個。當時的救火設備比較簡單,包括唧筒、水桶、竹梯、拆屋器具等。

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木屋建築為主的義洲街道太平社區居民自發組織建立起一支義務消防隊。隨後,台江義務消防隊在各社區發展起來。 雖很“山寨”但作用不小 1987年,李依伯和幾名鄰居花1000元建立起河下義務消防隊。“當時我們這裡是木屋區,經常發生火災,這個義務消防隊成立後發揮了大作用。”李依伯說。兩輛消防三輪機車和兩個泵浦是12名義務消防員的主要裝備,他們還配備了分水器、水槍等滅火設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