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火焰烏賊的自然棲地,包括西澳大利亞州的曼都拉(南緯32度33分,東經115度04分)、昆士蘭州(南緯27度25分,東經151度43分 )以北,到紐幾內亞南部的阿拉弗拉海 海域,以及印尼的蘇拉威西島 、摩鹿加群島海域,和馬來西亞的馬寶島、詩巴丹島海域。
1874年10月9日,一隻雌性的火焰烏賊在阿拉弗拉海(南緯09度59分,東經139度42分 )被英國皇家學會的挑戰者探險隊所捕獲,開啟了科學界對火焰烏賊的研究。這隻最早的火焰烏賊標本目前存放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外形
![](/img/9/0e8/nBnauM3X1ADNwYDNxgTNzczM0MTM2czM2IDMwADMwAjMxAzL4U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火焰烏賊有橢圓形的外套膜,腕臂較為粗短、扁平,呈刀鋒形,分布著四排吸盤;第一對腕足比其他的腕足要來得稍短一點。在左腹側一隻較粗大的腕足則是生殖用的交接腕,腕上有用來傳遞貯精囊的深溝。在外套膜的背側與腹側表面,以及頭部、眼睛上方有許多突起的鰭狀物,這些鰭可以幫助火焰烏賊在海底前進。火焰烏賊也是目前所知惟一一種會在海床以腕足和鰭行走的烏賊動物;因為烏賊骨較小,火焰烏賊無法在水中長途游泳。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火焰烏賊標本,外套膜長度有8厘米,然而大多數的體型都在6厘米以下。火焰烏賊的烏賊骨只占外套膜長度的2/3左右,外觀呈長斜方形,帶微黃色澤,兩端削尖,中段微微鼓起。和大多數的烏賊不一樣,火焰烏賊的外套膜並沒有烏賊骨突出所形成的錐。
生活型態
![](/img/8/f85/nBnauM3X0UDN2gDN3MTM1IjNzITMxMzN1QzMwADMwAzMxAzLzE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繁殖
當一對雌、雄火焰烏賊碰頭時,即可能進行交配;雄烏賊以交接腕將精囊遞入雌烏賊的外套膜中,讓卵受精。隨後雌烏賊會將卵產下,一次只產一顆,並以觸手將卵固定在珊瑚、岩石甚至浮木的隙縫之中。初時卵呈白色,隨著小烏賊發育,會逐漸便透明。小烏賊一出生即具備與雙親相同的偽裝能力。
商業價值
毒理學的研究顯示火焰烏賊的肌肉組織具有強烈毒性;它是惟一一種具有毒性的烏賊動物,也是僅有的三種有毒頭足綱生物之一。根據澳大利亞昆士蘭維多利亞博物館的海洋生物學家馬可‧諾曼之研究,火焰烏賊的毒性可媲美它頭足綱的遠親-藍圈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