灩澦堆賦

灩澦堆賦

灩澦堆,舊時為長江三峽著名險灘。然而在這篇賦中,蘇軾卻解釋了它有功於人的原因,並在文末闡發了世事“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顯示了哲學家、政治家的眼光。本文句式靈活,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而生動,氣勢恢宏而急緩有致,體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文風。

蘇軾《灩澦堆賦》蘇軾《灩堆賦》

灩澦堆,舊時為長江三峽著名險灘。然而在這篇賦中,蘇軾卻解釋了它有功於人的原因,並在文末闡發了世事“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顯示了哲學家、政治家的眼光。本文句式靈活,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而生動,氣勢恢宏而急緩有致,體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文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灩澦堆賦》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賦體

【作品出處】《蘇軾集》三十三卷

作品簡介

蘇軾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作品原文

灩澦堆歷史照片灩澦堆歷史照片

(世以瞿塘峽口灩澦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夫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瀰漫浩汗,橫放於大野,而峽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無以齟齬於其間,則江之遠來,奔騰迅快,盡銳於瞿塘之口,則其嶮悍可畏,當不啻於今耳。因為之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掀騰勃怒,萬夫不敢前兮,宛然聽命,惟聖人之所使。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觀乎灩澦之崔嵬,然後知其所以開峽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於一杯。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乎灩澦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若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於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於是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內容欣賞

瞿塘關重刻《灩澦堆賦》碑記瞿塘關重刻《灩澦堆賦》碑記

公元1059年(北宋嘉祐四年),蘇軾還鄉為母親程夫人守制期滿後,和父親、兄弟一起,取道長江,經三峽而去汴京,路途之中,見到了長江有名的險惡之地灩澦堆。

灩澦堆在白帝城下瞿塘峽口,龐然巨石,兀立江心,砥柱中流。歷來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灩澦大如袱,瞿塘不可觸。  

 灩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 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這首《灩澦歌》,形象地說明了灩澦堆在長江不同水位時的形態,成為古代船家舟子的航行守則。我們從這首民歌里,所能看到的,只是人類對於自然威力的畏懼,潛藏的,則是對灩澦堆的詛咒。蘇軾的《灩澦堆賦》一反常態,他認為凡是在此因船沉舟覆而埋怨和憤恨都是錯誤的,其實灩澦堆不但無過,而且有功。蘇軾自小在江邊長大,熟悉水性,就水的角度而言,他認為,如果蜀江的水蜂擁而至,一直奔流到夔州,中間倘使沒有阻隔,那么,瀰漫浩瀚的水猝然間擁擠到瞿塘峽口,那么,它的險悍可畏應該比現在還在厲害。也就是說,它造成的損害將會更大。正因為有了灩澦堆,阻擋了江水,消靡了它的銳氣,讓它在波折千里以後猛然間受到打擊,讓它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之有限,所以,才被一種“安行而不敢怒”的態勢所取代,汩汩滔滔地流向東方,顯示出一種從容安順的姿態。於是,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在這裡,作者將世間萬物的運行分為兩種:一種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平安的,但運行中間突然發生惡變;另一種,敢冒風險,越過這樣的風險以後走向了安寧。作者雖然說的是萬物,但很顯然主要還是針對人生而言的。有的人,一直順利,體會不到世態的險惡,倘若忽然遇到波浪,那么,人生將會發生極大的扭曲和轉折,這樣的扭曲和轉折對於毫無準備的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有的人,他意識到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長期的安逸會讓人警惕消除,神經麻痹,於是,在遇到危難的時候,他不是躲避逃離,而是迎難而上,這是一種人生經驗的積累,是一種生活素質的歷練,這樣的危難會幫助他,也會成就他,度過了,他就會具備一份“勝似閒庭信步”的從容。所以,文章雖由水而起,但談的卻是如何面對人生困難的問題。這種觀點,在蘇軾作品中是一貫的,同時,也是他自己心理的寫照。他的一生,波瀾起伏,屢遭打擊,但他都能從這種人生觀點出發,做到履險如夷。他把每一次的挫折和災難都看作是讓他通向更廣更高的路途的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