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河自然村
灣河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洲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鄉咪崩龍村委會,屬於山區。國土面積有0.7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灣河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 雲南省紅河州
- 面積:0.7平方公里
- 人口:41人(2007年)
- 地理位置:隸屬於雲南省紅河洲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鄉咪崩龍村委會,位於鄉西北邊,距離村委會1公里
- 地方特產:玉米、水稻等
- 知名產業:種植業、養殖業
- 中文名:灣河自然村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鄉鎮:和平鄉
- 地理位置:雲南省紅河洲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鄉
- 人口:41人(2007年)
1、雲南省紅河洲屏邊縣和平鄉灣河自然村
村情概況
灣河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洲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鄉咪崩龍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鄉西北邊,距離村委會1公里,距離鄉政府所在地22公里。國土面積有0.7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280畝,其中人均耕地1。24畝;有林地32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0戶,有鄉村人口41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21人。其中農業人口41人,勞動力2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62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種養結合,主要以肥豬飼養為主,力爭全年飼養肥豬100頭以上。種植業以杉木種植和榿木種植為主,該村森林覆蓋面好,可種植林下草果。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1262元增加到1500元。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80畝(其中:田15畝,地265畝),人均耕地1.24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95畝,主要種植核桃杉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445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2008年種植業、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5.33%。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64萬元,占總收入的59.26%;畜牧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6.3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0頭,肉牛2頭,雞500隻);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25.54%;農民人均純收入126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41.38%),在省內務工12人。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7.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0戶通自來水。有1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1公里。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6畝,有效灌溉率為39.5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7.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9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均為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六斗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屏邊縣第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5公里,距離中學21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1公里。該村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2、雲南臨滄市臨翔區忙畔街道灣河自然村
村情概況
灣河村隸屬於忙畔街道明子村委會,屬於山區。位街道北邊,距離村委會2.00公里,距離街道27公里。國土面積6.34平方公里,海拔2,150.00米,年平均氣溫16.80℃,年降水量1,163.9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434.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0畝;有林地6,387.00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8戶,有鄉村人口378人,其中農業人口378人,勞動力22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2人。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8%;畜牧業收入35.30萬元,占總收入的5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1頭,肉牛37頭,肉羊87頭);林業收入2.70萬元,占總收入的4.03%;第二、三產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5%;工資性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5%。農民人均純收入94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4.50%),在省內務工10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通電視,未通水,無路燈。全村有98戶飲用井水,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8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5%和2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戶(分別占總數的5%和5%)。該村到街道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2畝,有效灌溉70%。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街道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街道衛生院27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4戶,占農戶總數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