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夏布

瀏陽夏布(又叫苧麻布),是馳譽中外的傳統產品。它是以些薴為原料,手工紡織而成的純麻纖維製品。傳統的生產工藝分撕麻、績麻、絡紗、牽梳、織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為獨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劑,純粹用瀏陽河水漂洗,即將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鹼蒸煮後於河中反覆漂洗乾淨,晾於河灘而成。

瀏陽夏布織造精緻,具有輕薄細軟,涼爽透氣, 易洗易乾,越洗越白等,經久耐用等特點,是夏季製作衣料、蚊帳的理想布料。


早在明朝,瀏陽夏布就聞名於世,商賈爭購。“明末清初,瀏陽夏布暢銷各埠年可銷萬筒”。鹹豐年間山東“謙益祥”在瀏陽設莊收購夏布,年均7萬餘匹。當時,瀏陽在京、滬、粵、漢等地設立的鞭炮莊均兼營夏布。醴陵所產夏布多由布販從民間採購,轉手販與瀏陽商人漂白後,再成捆外銷。在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瀏陽夏布開始遠渡重洋,銷往日本、朝鮮、南洋等地。瀏陽夏布當時質量居全國第一,在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獲得優獎。
隨著歲月流徙,瀏陽夏布“陳舊、衰老和耽於沉睡”,早呈衰微之式。近千年的純手工技藝尚得傳承,但已遠難與“1918年瀏陽夏布出口達485萬擔,價值近百萬關平兩”的氣勢、風光所比。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增大,瀏陽夏布的生產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時期,由過去的家庭作坊,逐漸轉入到了工廠化生產。
據地方志記載,以苧麻、大麻為原料的瀏陽夏布,曾以“織工精巧、質地特別細膩稱雄於世,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歷來有杭州紡綢換瀏陽夏布之說,清中葉已負盛名”;更有記載:“薴布,一名夏布……瀏陽、湘鄉、攸縣、茶陵皆出薴布,世稱瀏陽最佳。”當時,市場上一些弱勢產品為找銷路打起了假冒的歪主意,江西所產麻布“托為瀏陽夏布”即是其中一宗。譚嗣同在《瀏陽麻利志》中稱瀏陽夏布“戰天下之商務而未嘗遇敵”的從容與自信,可以找到許多歷史註腳,如《中國實業志》所載“明末清初,瀏陽夏布暢銷各埠年可銷萬筒(18萬匹)”的盛況;“清鹹豐年間,山東‘謙益祥’在瀏陽設莊收購夏布,年均7萬餘匹”的行銷個案。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承載著民間精湛紡織技藝和中國農耕文化特質的瀏陽夏布,開始遠渡重洋,銷往日本、朝鮮、南洋等地。
曾經有如此銷售佳績且受國際市場歡迎的瀏陽夏布,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在瀏陽夏布主要產地高坪鄉,當地夏布廠廠長黃長根指著一匹成品夏布告訴記者:兩尺左右寬的緯經上,經紗排列多達1200多根,這些細小的麻紗,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幾米長的帳布,捲起來直徑僅寸許,真可謂是巧奪天工。難怪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湖南通志食貨篇》上會有“瀏陽薴布有值二三錢一尺者,工細不減湖紗”的記載。業界相傳,由於織工精細,每個農戶精細品一年僅能生產一匹或半匹,絕精者,兩年始成一匹。譚嗣同在《瀏陽麻利志》中,稱“這種夏布雖本縣人亦不易求得”,可見其珍稀之至。正是以當時品質位居全國第一的“核心競爭力”,瀏陽夏布得以在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力挫群雄,捧得優獎。
這許多關於瀏陽夏布的輝煌,很多只能到故紙堆去回味了。昔日以精品帶動規模生產的盛況,也已成為明日黃花。現在,哪怕是對瀏陽夏布情有獨鐘的業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認,夏布在瀏陽,其近千年的純手工技藝雖得傳承,但已遠難與“1918年瀏陽夏布出口達485萬擔,價值近百萬關平兩”的恢弘氣勢相提並論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