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溝村

瀍溝村

瀍溝村位於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西4公里處的瀍河岸邊。其北接牛步河村,南臨高溝村,西連崔溝村,東至姚凹村。該村有4個自然村,共2100餘口人。村名由來:瀍河至此將地形分為兩半,東西又有兩條大溝縱橫,因此起名瀍溝口村。

基本信息

瀍溝村  

 瀍溝村位於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西4公里處的瀍河岸邊。其北接牛步河村,南臨高溝村,西連崔溝村,東至姚凹村。該村有4個自然村,共2100餘口人。村名由來:瀍河至此將地形分為兩半,東西又有兩條大溝縱橫,因此起名瀍溝口村。瀍溝口村的叫法也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當時,該村村民的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分居於瀍河兩岸。此地東西又有兩條大溝縱橫,因此起名叫瀍溝口村。1958年,又將“口”字去掉,命名瀍溝村至今。瀍溝村是一條平緩蜿蜒的川地,良田萬畝,土地肥沃,瀍河忽左忽右,像一條玉帶纏繞在綠野之間。近幾年通過治理,瀍河的沿河環境也有了很大改觀。在瀍河的養育下,瀍溝村的名人層出不窮,民國期間,這裡就出了一個名叫陳思禮的大商人。陳思禮字敬初,小名陳二泰,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頭腦靈活,打得一手好算盤,人稱“鐵算盤”。年少時,陳二泰為了生計,在洛陽南大街的“鴻福銀號”當夥計,他辦事幹練,頗得東家的賞識。東家無後,晚年便將銀號託付給二泰。二泰經營有方,還將生意拓展到了西安等地,因為資金雄厚,在西安有很大的影響力。在瀍溝村,至今還保存著陳思禮未建成的故居。同一時期,該村的張東春投身革命,在西北前線工作,曾任西北軍區後勤部部長。1953年,張東春被調往北京,任國家供銷部部長之職,1961年病逝,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現在瀍溝村村民以張、李、陳、劉四大姓為主,都是明末從山西遷來的居民後裔。[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