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河南省濮陽市下轄的縣]

濮陽[河南省濮陽市下轄的縣]
濮陽[河南省濮陽市下轄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濮陽縣地處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之濱、豫魯兩省交界處,位於中原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銜接點,是中原經濟區和濮范台扶貧開發綜合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轄11鎮9鄉,993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14.53萬,耕地面積135萬畝。黃河流經縣境61公里,灘區面積217平方公里,涉及7個鄉鎮、18.6萬人、18.7萬畝耕地。1975年渠村黃河分洪閘建成後,黃河大堤至北金堤940.15平方公里成為滯洪區,涉及全縣20個鄉鎮,是省定扶貧開發重點縣。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

建制沿革

五帝時期,顓頊部落興盛於此地,都於帝丘,始稱高陽。夏朝,封昆吾氏為夏伯,都帝丘,稱昆吾國。春秋時稱帝丘,屬衛。公元前629年,衛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至公元前241年,秦滅衛,前後歷經388年,因帝丘位於濮水之北而成濮陽。秦屬東郡,設縣為濮陽縣,郡治在濮陽。漢襲秦制仍稱濮陽縣,東郡郡治不變,新莽時一度改東郡為治亭,屬袞州,東漢時恢復舊稱。隋王朝濮陽縣析出昆吾縣,屬東郡。唐屬濮州。五代及宋朝時期,因地處黃河要衝,先後將澶州改成防禦州、鎮寧節度、北輔、開德府等,州治德勝城(今濮陽縣城為德勝北城)。金改澶州為開州,延至清末。元、明、清700餘年間,開州(今濮陽縣)行鄉、里、甲制。明弘治(1491年)載:開州設孝義、晉陽、進思、鄄城鄉,轄347個鄉。民國初(1913年)改城開縣,民國3年(1914年)夏稱濮陽縣。

1940年,濮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冀魯豫邊區劃濮陽縣為濮陽、尚和、昆吾三縣,此時,抗日民主政府與國民黨濮陽縣政府並存。1945年,日本投降後,冀魯豫邊區政府劃濮陽縣城關區為濮陽市,1946年夏撤銷。1949年8月,平原省濮陽專員公署成立,濮陽、尚和、昆吾為屬縣,專屬設在濮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濮陽、尚和、昆吾三縣合併,仍稱濮陽縣。1952年12月,濮陽縣屬河南省濮陽專屬,1954年9月,濮陽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安陽、新鄉兩專屬合併,濮陽縣屬新鄉專署。1962年,新鄉、安陽兩專屬分設,濮陽縣回歸安陽專署。1983年9月,濮陽縣撤銷,濮陽市成立。1984年2月,在原濮陽縣基礎上,成立濮陽市郊區。1987年6月,撤銷濮陽市郊區,恢復濮陽縣。

行政區劃

1986年1月,文留、柳屯、慶祖、八公橋、徐鎮5個鄉政府改為鎮政府,1986年12月,王助、孟軻、岳村、胡村、城關5個鄉(鎮)及清河頭鄉一部分劃歸濮陽市區,1987年城關鎮、清河頭鄉除57個村外,從濮陽市區復歸濮陽縣。1989年兩門鎮析置海通鄉。2005年11月,兩門劃歸高新區。至2008年,濮陽縣共轄城關、柳屯、文留、八公橋、慶祖、徐鎮6鎮和清河頭、魯河、戶部寨、梁莊、王稱固、白罡、梨園、五星、子岸、胡狀、郎中、海通、渠村、習城14個鄉,982個行政村。2005年11月2日,濮陽市政府第三十七次常務會議召開,根據省、市鄉鎮機構改革的總體要求,濮陽市對鄉鎮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其中濮陽縣撤銷兩門鎮, 其行政區域併入海通鄉;將新習鄉劃歸濮陽市高新區管理。2011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1】39號、豫民行批【2011】40號檔案批覆,濮陽縣魯河鄉、戶部寨鄉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2013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3】37號、豫民行批【2013】38號檔案批覆,濮陽縣子岸鄉、胡狀鄉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濮陽縣轄10個鎮、10個鄉:城關鎮、徐鎮鎮、文留鎮、慶祖鎮、柳屯鎮、八公橋鎮、戶部寨鎮、魯河鎮、子岸鎮、胡狀鎮;海通鄉、習城鄉、王稱堌鄉、梁莊鄉、梨園鄉、五星鄉、白堽鄉、清河頭鄉、渠村鄉、郎中鄉。

教育事業

截至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634所,其中幼稚園140所,國小432所,國中4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高中9所(完全中學7所),職業高中3所,特校1所;全縣共有學生191383名,其中幼兒35032名,小學生96925名,國中生34044名,高中生8385名,職業學生16877名,特殊教育學生120名;現有教職工13228人,專任教師11021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