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濟瀆廟

濟源濟瀆廟

濟瀆廟,座落於濟源市區西北濟水發源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濟水在古時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

簡介

濟源濟瀆廟濟源濟瀆廟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為祭祀濟瀆神敕建濟瀆廟。唐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鑒於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於祭祀,故在濟瀆廟後增建了北海廟。經歷代增修,逐步形成了規模宏大,布局有序,風景秀麗的古典園林式建築群。

具體介紹

該廟座北朝南,平面布局呈"甲"字形。總面積為86255平方米。總體建築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前為濟瀆廟,後為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有天慶宮。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二十二座,唐至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時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唯一倖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迴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等。
寢宮為濟瀆廟安寢之所。建於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原地區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受到古建專家的高度評價。
大明詔肯碑 該碑刻立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通高5.5米。寬1.7米。碑文是明太祖朱無璋稱帝後為了統一名山大川,各地城隍及歷代忠臣烈士的神號而頒布的聖旨,字型工整,遵勁有力,此碑為研究明朝初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禮儀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廟內的參天古柏,距今1800多年,鬱鬱蔥蔥、枝葉繁茂,高達20餘米,大可五圍。一為"漢柏",相傳為王母娘娘吐納仙種,吸取濟水精氣,生根發芽而就。一為"將軍柏", 相傳為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監修大廟時,掛過鋼鞭,被五代後漢皇帝封為"將軍柏"。有詩云:"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
玉皇殿,為玉皇大帝親政之所,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風格的清初建築,對研究豫西北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