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瀉又稱“洞瀉”或“濡瀉”。是因水濕阻於胃腸,脾虛不能制水所致,所謂 :“濕盛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臨床表現有身重、胸悶、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黃赤、舌苔滑膩、脈濡緩等。
相關詞條
-
外感濕瀉
外感濕瀉是病證名。濕邪外侵,脾氣不運所致的泄瀉。
-
傷濕瀉
傷濕瀉,病證名。指小兒秋季感受濕邪而致引起水瀉。
簡介 介紹 -
清熱瀉濕湯
組成:茯苓1錢2分,黃連1錢2分,車前子1錢2分,木通1錢,豬苓1錢,滑石1錢,蒼朮1錢,石葦8分,山藥8分,黃柏8分。主治:濕攻注四肢,周身發腫,面色痿黃,小便不利。用法用量:上加燈心30莖,水煎8分。空心服...
參考資料 -
濕盛則濡瀉
濕盛則濡瀉,病因病理學術語。指濕氣偏勝而出現泄瀉。脾喜燥惡濕,濕氣內盛則脾陽受遏,運化水液功能失調,故見大便泄瀉等症。
-
清濕瀉肝湯
組成:升麻、羌活、柴胡、知母、黃柏、生甘草、澤瀉、青皮、川芎、生地、蒼朮、龍膽草、木通。主治:陰濁瘡。用法用量:水煎服。加減:熱,加黃芩;小便不利,加車前子;虛,加人參。[1] 清濕瀉肝湯參考資料《瘡瘍經驗全書》卷...
參考資料 -
升麻瀉濕湯
升麻瀉濕湯是傳統的中藥方劑,來源於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主要用於治咽膈不通,逆氣里急,大便不行。
處方 功能與主治 用法與用量 摘錄 -
濕
濕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shī,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又稱濕邪,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
基本字義 字形結構 詳細字義 古籍解釋 常用詞組 -
補瀉
中醫治則治法術語。此處專指針灸補瀉。有兩種含義:一是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所施用的手法,即常說的補法和瀉法;一是指針對病證的虛實而運用的治療思想,即常說的實...
簡介 分類 針法補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