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澄海中學創建於1915年9月,校址在澄城舊參將署(現電影公司、大眾影劇院),為澄海市第一所中學,第一任校長李景濂。
歷史
自創建之日起,澄海中學就堅持為國育才的宗旨。“五四”運動爆發後,學校於1919年5月成立了學生會,領導學生抵制日貨,反對賣國條約,宣傳新文化。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師生們舉行報告會,組織宣傳隊下鄉發動農民成立農會,充分顯示了澄海中學師生的覺醒。同年11月,杜國庠任校長,澄海中學定名為澄海縣立中學。學校聘任進步教師,破除封建禮教,錄取女生入學,開創男女同校先例。翌年春,王鼎新接任校長,銳意改革,增闢操場,募捐擴建校舍、圖書樓等,發展了澄海中學教育新局面。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澄海中學的覺醒,引起反動政府的仇視和驚恐。4月,反動軍隊包圍澄海中學,逮捕迫害進步師生,學校停課,師生星散。至1930年秋,逐步恢復正常秩序,遂又增辦二年制師範,翌年改為三年制師範。1935年改為四年制高師,同時設附屬國小。早年的澄海中學,在李景濂、葉浩章、杜國庠、王鼎新、蔡吟秋、杜蘭等校長的主持下,為澄海教育作出了貢獻。
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78634平方米,建築面積50833平方米,現有38個教學班,學生2560餘名,其中高三級893名,高二級868名,高一級802名;教職工164名,教學人員118名,其中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41名,一級教師29名,二級教師39名,教學人員有本科以上學歷的105名,英語教師21名,全部本科學歷,其中,通過函授或自考取得本科學歷的7名。學校以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強實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身體素質為目標,以培養青年教師為重點,發揮名師效應,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最佳化,逐步形成一支“個體”有特色,“群體”顯優勢的教師隊伍。三年來有31名教師榮獲汕頭市、省、國家級的光榮稱號。
素質教育
學校以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為育人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堅持以德育人為本,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通過校園三級文化(班級文化、年級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實施德育是學校的德育特色。理論領先,整體規劃學校德育體系,促進德育工作不斷朝著科學化、系統化、序列化、制度化的方向健康發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做法。從1990年起,學校在學習中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校園文化、最佳化育人環”的研究課題,制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即創設高雅的人文環境,形成進取的文化心理,完善科學的文化制度,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在實施方法上,根據系統論的原理,把校園文化視為整體系統,年級文化、班級文化視為子系統,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的最佳化,促進年級文化建設的最佳化,以年級文化建設的最佳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最佳化。近三年來,又著力開展“高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一定成效。學校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培養能適應廿一世紀需求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為基點,精心設計系列活動,創設各種德育基地,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及德育措施。創辦業餘黨校、團校和少年軍校,開展先進性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促進學校德育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從而形成了開放型、多渠道、廣角度、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學校以教學科研為切入口,全面開展教育科研改革,以科研促教改,教改促教研,教研促教學。常規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制訂專題,明確方向,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法與學法的改革同步進行,同步最佳化是學校教科研的特點。三年多來,開展了汕頭市普教系統教育教學科研重點課題;精緻教學·自主學習·持續發展《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的課題研究與實踐,取得顯著的成果。教育理念逐步轉變,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觀,樹立了學生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共同發展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課程目標的333框架(課程方向、學習目標、課堂變化)。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狀態等四個角度,提煉出內容精選、方法精講、技術精製、方式精學的4教學模式與評價模式,形成了師生間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關係,為課堂教學的創新創設了一種良好的支持怍環境,同時,注重信息技術教育的探索,大力推行課堂的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促進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三年來,每年均有近30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或在市級以上的學術會議上交流。
學校聯考成績穩步上升,上省線率逐年提高。1999年上省線445人,上線率68.57%,2000年上省線449人,上線率74.3%,2001年上省線607人,上線率75.87%,99年聯考,學生佘立寰獲汕頭市總分第二名,李浚挺、張樂芸分獲英語、政治單科汕頭市第二名,陳少瑩獲歷史單科汕頭市第三名;2000年聯考,學生陳楓獲省語文單科第一名,王昳麗、林碩鋒獲英語、歷史單科汕頭市第二名,陳創雄、陳署賢分獲物理、化學單科汕頭市第三名;2001年聯考,學生王偉迎、張奕炯分獲物理、生物單科汕頭市第一名,黃岱鑾、許玲玲分獲化學、歷史單科汕頭市第三名。三年來,學生參加聯考的英語成績為:1999年,平均分561分,比省的平均(494)高67分,800分以上兩名,700分以上28名,600分以上196名,最高分851,省並列12名;2000年,平均分573分,比省平均分(490)高83分,800分以上3人,700分以上31人,600分以上213人,最高分837,省並列32名,2001年,平均分550分,比省平均分(496)高54分,800分以上1名,700分以上17人,600分以上187人。2002年聯考取得可喜的成績:(1)高分層人數增多,全校總分700分以上62人,比去年增加10人,單科800分以上共22人,比去年增加9人,其中4人單科成績進入汕頭市前三名。化學科包攬汕頭市前三名。(2)各批次上線人數增加較多。第一批上線人數224人,比去年增加25人。本科上線人數492人,比去年增加49人。本科上線率55.2%,省線上線人數717人,比去年增加110人。省線入圍率80%,比去年提高4.1%。(3)優勢學科繼續保持優勢,個別薄弱學科有所突破,我校優勢學科歷史、化學仍然保持優勢,分別以平均分606.2分和590.3分的成績列汕頭市第二名,政治原是我校較薄弱的學科,今年有兩大突破,一是平均分進入汕頭第三名,比去年提前三個名次,二是突破800分,今年共有兩位同學分數上了800分。英語(2)成績也較好,平均分列汕頭市第2名。另外,我校擇校生中上一批線7人,上二批線46人,本科合計53人,上省線118人,占擇校生的38.1%。目前,全校成績第一名的楊曉燕同學已被北京大學錄取,另外,還有59位同學被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名牌大學錄取。
學校重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教育,實施研性學習課程,開展各類活動及勞技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造能力,還成立了包括“秦牧文學社”、電腦、科技製作、家用電器等近30個活動社團和勞技興趣小組,做到讓90%以上的學生參加,開展包括科技藝術節、科技製作及創新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等各項活動,還邀請國內著名的教授、專家、學者到校開辦科技講座,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全面素質,近幾年來,學校榮獲廣東省信息學程式設計競賽團體三等獎,學生中有一名獲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一等獎,有七名獲全國性各類競賽的獎勵,有四十多人次獲省級各類競賽一、二、三等獎,另有三十多人次獲全國作文、書畫創作各種獎勵。
特色
“體育見長”,素以田徑運動享譽省內外是學校的一大特色。抓普及,促提高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經驗。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計畫》,有效地提高了學校群體人才素質,在抓普及的基礎上,加強對田徑隊高標準、嚴要求的科學管理和訓練,田徑運動水平不斷提高,三年來參加各類比賽成績優秀,其中參加省級以上體育競賽,獲得前三名以上者達五十多人次。
成績
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培養出了一批批英才,他們中有“神五”副總設計師鄭松輝,獲“美國總統獎”的青年科學家盧雲峰,還有為數眾多的專家教授、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近年來,學校堅持“人本·和諧”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了“全面發展、體育見長”的辦學特色,取得了顯著辦學業績。學校聯考成績穩居汕頭市前列,上本科人數和本科率連年取得新突破,凸顯了“高本科率、高含金量”的特點,2010年聯考,學校本科率高達90.8%。曾多次獲得團中央、國家體委、教育部、省、市等各級榮譽稱號。
汕頭高中學校
廣東省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 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本任務盤點汕頭的高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