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廟會文化

潮汕廟會文化

潮汕廟會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魯迅筆下的《社戲》,通過形象的文字彰顯出江南廟會的鄉土風情。海濱鄒魯潮汕,人文薈萃,辦廟會、演社戲的習俗亦由來已久,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民俗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 “社”在當時的紹興是一種區域名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社區與鄉村。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潮汕的“社戲”一般有廟會戲、祠堂戲、喜慶戲等,大部分以廟會戲為主。廟會戲多是謝神戲和祈福戲:謝神戲一般在農曆臘月舉辦,一年到頭,答謝神祇對鄉土的庇蔭;而祈福戲是在開春正月進行,祈求新一年合境平安,六畜興旺。因此每年廟會戲的演出,比較集中在農曆臘月與正月,當然其他月令也有,如三月廿三的媽祖誕、四月初八的哪吒太子誕等等。

起源

潮汕廟會文化 潮汕廟會文化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每逢神道的誕辰,如關帝、媽祖、玄天上帝、風雨聖者、三山國王、城隍、土地等的誕辰,神廟所在的鄉村會舉辦祭祀活動,請來劇團演大戲。這些被奉為神明的,有的是善良美好的精神化身,如媽祖林默娘、雨仙爺孫道者等,也有往昔時保境安民,於國於家作出貢獻的忠臣良將、民族英雄,如潮陽的雙忠公張巡與許遠,還有包公文拯等等。潮汕人民以祭祀的方式寄託著對忠勇正義的先聖前賢的敬仰之情。

表演

廟會戲一般要演上三五天,甚至是十天八天,大的村社有的還請來多個劇團同時“賽戲”。“鬧熱”的村社人家往往傾巢出動,同時還邀請親友前來看戲觀禮,各戶殺豬宰羊,盤飧佳肴,家醅美酒,盛情待客,以戲侑食。鄰近的村民亦會聞風而至,遊覽廟會觀看演出,人員綿亘數里乃至十數里,煞是“熱鬧”。
由於廟會戲的盛行,潮汕的國營潮劇團與民營潮劇團,一年到頭多轉戰在鄉村各地,演個不亦樂乎。廟會戲在演長連戲之前,一般都得先演出迎神吉祥戲,以博個“好頭”,吉祥戲一般有《十仙慶壽》、《仙姬送子》與《京城會》等;每晚演戲快結束時,會奏動喜樂,由扮演狀元、夫人的演員送神回廟,以求“好尾”。廟會戲向人傳遞的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最樸素的道理,正是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成為鄉人村婦約定俗成近乎牢不可破的價值趨向,成了維繫裨益於鄉民和睦團結的價值標準。潮汕的廟會文化,寄予著潮汕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這些節日慶典,除了廟會戲,通常還有游神賽會,英歌舞、鑼鼓隊、儀仗隊一應俱全。近些年,廟會活動還植入時代元素,潮汕一些地區借廟會同時舉辦書畫、木雕、泥塑花燈、潮繡等傳統潮藝文化展覽。絲竹弦樂,民俗風情,將節日裝點得更加繽紛多彩,亦增添了濃厚的“潮”文化氛圍。在外的鄉賢商賈,每逢廟會節日,也多提前回家參加慶典活動,捐資解囊,福澤鄉梓。故因此,廟會亦成為聯結閭里、敦睦鄉誼的臍帶,增強了海內外潮人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