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際炎

潘際炎

潘際炎,橋樑技術專家,中國鐵路栓焊鋼樑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鐵路橋樑工程設計和科研工作,曾參與主持我國高強度、高效能鐵路橋樑用鋼的開發研究,形成國產鐵路橋樑鋼材系列。研究編制了鐵路鋼橋極限狀態法疲勞設計規範,更新了容許應力法疲勞設計方法。參加籌建了國內第一流的大型結構試驗室。為填補和發展中國鋼橋的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潘際炎 潘際炎

潘際炎,父親是在鐵路上工作的小職員,家境貧寒。八歲時家裡送他到私塾念四書、左傳,夜晚補習英語、算術。1935年入九江同文國小五年級。1937 年國小畢業入同文中學。由於抗戰逃難,國中三年,念了五個學校,最後1940年在昆明天南國中畢業。國中畢業後在家中自學,哥哥及其同事是他求教的唯一途徑。1941年考進雲南鎮南聯中高中三年級,這是一所由武漢因戰亂遷來的學校。不料只念了一學期零兩個月,又因日本侵略軍從滇西打來,學校只好再搬遷,將潘際炎所在的高中畢業班留在昆明等候雲南省會考。1942年高中畢業後,因家庭環境和身體狀態欠佳,只得棄學從工,進了安寧二十一兵工廠當鉗工學徒和描圖練習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潘際炎又拿起書本,盡了最大的努力考進清華大學,1946年秋隨清華大學從昆明遷回到當時的北平。

中學階段的顛沛流離使潘際炎學習基礎很不紮實。進到當時聲稱要趕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清華,他深感水平不夠。為了不掉隊,他夜以繼日地埋頭在圖書館和教室刻苦攻讀,終於以優秀成績於1950年8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繫結構組。

大學畢業時潘際炎最羨慕的職業就是當一名橋樑工程師。分配時他向師長表達了這一意願。結果如願以償被分配到鐵道部設計局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自此,潘際炎與橋樑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0年潘際炎被分配到鐵道部設計局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任實習生、技術員。不久,因機構變動,他先後在鐵道部設計局大橋設計事務所、專業設計院大橋設計處、大橋局勘測設計處任工程師和科總工程師。他在當時建橋人才很少、材料和機具都十分缺乏的艱難條件下,完成了多項工程:與西北鐵路幹線工程局協作解決了以原木為材料的樁基和護樁木籠,建成西寧線河口黃河木便橋;在廣西南寧邕江橋,利用船工造船的技術,用木材建成浮運木沉井基礎,解決了深水築島沉井的問題;在南昌贛江橋利用橋位地質特點,設計建成直徑為5.8米的大型管柱基礎;在詹(店)東(關)鐵路博愛縣太行山入口處建成外形美觀的大跨度(Lp=88m)上承鋼筋混凝土鐵路丹河拱橋;設計了北京至大同線上的大洋河、小洋河、御河等河流上的橋樑多座,積累了豐富的實際工程經驗。1959年奉命援越,在越南交通部任橋樑專家。1963年8月回國。1964年開始在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工作。1965至1970年領導組織栓焊梁戰鬥組研製成昆鐵路栓焊鋼橋,取得了重大成果。通過成昆鐵路栓焊鋼橋的研究,暴露了我國橋樑用鋼性能的不足。1967年潘際炎報告有關上級建議研製新鋼種,經批准和冶金部、鞍山鋼鐵公司協作開始研製大跨度焊接橋樑用新鋼種。原計畫用以建造枝城長江大橋,後因時間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未能實現。1974年在討論九江長江大橋建橋方案時,建議採用該新鋼種建造新型栓焊鋼橋,方案被採納。九江橋於1993年建成。1996年投入蕪湖長江大橋的新技術研究,解決了該橋鋼樑設計及製造中的許多關鍵技術問題。蕪湖橋於2000年9月30日建成通車。在規範制訂研究方面,自1986年以來,完成了多項鋼橋設計規範研究課題並提出新的設計方法,編寫了有關疲勞設計規則的規範。

歷任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工程師、研究員、橋樑研究室主任,成為學科帶頭人。他還擔任了中國鐵道學會工程委員會1~3屆委員,任橋樑學組副組長,橋樑工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學會焊接學會1~3屆理事,任焊接結構疲勞委員會主任;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理事,任橋樑鋼結構協會理事長;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第4~5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鐵道建築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焊接學報編委,焊接雜誌編委,鋼結構雜誌編委會副主任,為促進我國橋樑技術交流做出了貢獻。現任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昌大學教授,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蕪湖長江大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貴州北盤江大橋建設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華東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石家莊鐵道學院兼職教授。

1986年被批准為鐵科院工程博士研究生導師。共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7名。編撰論文及研究報告70餘篇。

潘際炎熱愛祖國,學風正派,謙虛好學,平易近人。他始終把知識更新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作為工作的主要目標,憑著堅強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將對橋樑事業的滿腔熱愛化為精益求精的工作成果。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總是給人以啟迪和鼓舞。

成就及榮譽

援越建橋 顯專家才華

1959至1963年奉命與大橋局王慶璋工程師一道到越南民主共和國交通部工作,任橋樑專家,幫助越南修復、新建公路及鐵路橋樑。此期間在工程上接觸的面很廣,有由於戰亂被破壞要修復加固的舊橋、有設計待建的新橋;有上部結構,也有下部結構;有鋼橋,也有混凝土圬工橋;有設計的問題,也有施工的問題。潘際炎不辭勞苦,不畏困難,對遇到的問題,均一一研究分析,幫助越南技術人員解決。四年中每天都工作至深夜12點以後,深得越南同行的尊重與愛戴。這樣的環境為潘際炎提供了在橋樑工程中全面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增長了解決各類橋樑工程問題的學識和才幹,使他在技術上更加成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幫助越南設計修建的清化麻江鹹龍公鐵兩用大橋。該橋位於越南南方與北方的交通要道,通過石灰岩地區,地形地質都很複雜,河床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溶洞,河床表面高低不平,同一個基礎範圍內,基岩高低相差懸殊,達5~6米。在這座橋開工時,原南越廣播電台預言,中國專家幫助越南興建該工程必將失敗,並介紹說過去一位法國工程師也曾想在這裡建橋,但以失敗跳江告終。然而,事情的結果出乎他們意料。潘際炎為克服現場難點,技術上採取了兩點措施:設計上對長、短管柱與基礎的連線採用不同計算假定,並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計算方法,解決了由於河床基岩高差不平造成同一基礎中管柱長短相差懸殊、影響受力問題;施工中為使管柱穿過溶洞到達基岩,首次採用管柱長鋼靴歪斜擴孔新技術。同時,將平戰結合的設計思想貫穿在整個設計中。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說服了越南技術人員接受這些觀點。該橋於1963年順利建成,橋樑結構安全、堅固、易於修復,後來在戰爭中雖遭美機狂轟濫炸百餘次,但隨炸隨修,始終保持著交通的暢通,對抗美援越起了很大作用,越南人民自豪地稱之為“英雄橋”。為表彰該橋的援助修建者,潘際炎於1963 年獲越南胡志明主席親自頒發的共和國勞動勳章。

我國鐵路栓焊鋼橋的奠基人之一

1965年潘際炎與大批科研人員奔赴正在開工興建的成昆鐵路。並建議在成昆鐵路修建中,以迎水村橋為試點,研究試建栓焊鋼橋。建議得到鐵道部的重視與批准。由於此前只建成了兩座試驗性栓焊梁,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都不充分。為使這一新技術工程得以實現,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技術委員會下令組成栓焊鋼橋科研、設計、製造、施工、材料、成橋試驗以及維修七事一貫制的新技術研究戰鬥組。戰鬥組由十多個單位抽調的8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潘際炎任戰鬥組組長。當時大家對鐵路栓焊鋼橋這一新技術很陌生,見到的僅有1964年試建跨度64米的浪江橋簡支鋼桁梁的少量16Mn鋼可焊性試驗資料,距成昆線工程需要相差甚遠。因此開展這項工作難度很大,不僅對設計、製造、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試驗,提出各類參數和相應規定,研究相關的設計和工藝方法,而且還有許多不同部門和地區的相互配合、組織協調問題。經過潘際炎的組織、研究以及戰鬥組全體同志的努力,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首座新型栓焊鋼樑迎水村剛性梁柔性拱橋在成昆線上建成,質量優良。鑒於迎水村橋的順利建成和栓焊梁的優越性,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為加快成昆線建設,又決定增加建造栓焊鋼樑43座。根據這43座橋的地形、地質和行車要求,潘際炎領導戰鬥組完成了13種不同結構型式、不同跨度的栓焊鋼樑的設計,並於1970年全部建成。成昆線總計建成栓焊鋼橋44座,共112孔,最大跨度為112米,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通過成昆線栓焊鋼橋工程的建設,制訂出許多過去沒有的設計、製造、施工、檢查、維修暫行規定。成昆線栓焊鋼橋的研究和大規模發展,結束了我國鉚接鋼橋的歷史,為我國栓焊鋼橋的發展開創了新紀元。栓焊鋼橋和鉚接鋼橋比較,可以節約鋼材10%~15%,加快施工速度,改善工人勞動條件,有利於結構形式和新技術的發展。1985年成昆線“在複雜地質、險峻山區修建成昆鐵路新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栓焊鋼橋是其中主要新技術之一。潘際炎於1983年主編並編寫完成了我國第一本栓焊鋼樑著作《鐵路栓焊鋼橋的研究》,為我國栓焊鋼橋理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努力實現九江橋新技術、新材料

1974年開始修建九江長江公路鐵路大橋,為在特大跨度橋樑上套用栓焊新技術,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潘際炎等多位專家向鐵道部提出了採用國產高強度鋼材建造大跨度新型栓焊鋼橋方案,以代替原擬採用的16Mnq鉚接米字型鋼桁梁方案。意見得到當時有關領導重視並上報國家計委、建委批准。根據批示,鐵道部、冶金部有關單位開展了九江長江大橋正橋鋼樑的新技術、新鋼材研究。鐵科院1974年成立了“九江長江大橋採用新鋼材15MnVNq鋼建造大跨度栓焊鋼橋”研究課題,潘際炎任課題組長。1981年領導完成了大橋鋼樑各項設計參數的制定,確定了材料選用及其製造工藝,明確了九江橋可以用栓焊鋼樑結構,統一了思想。

為做好九江橋採用新鋼材的研究,1977年在沙通線北京密雲水庫的白河上,建造了套用國產高強度15MnVNq新鋼種的試驗橋,對15MnVNq鋼的特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認識。為九江橋的興建和選材奠定了基礎。

根據對15MnVNq鋼的大量試驗和試驗橋的實踐,認為在正式生產中15MnVNq鋼的強度、韌性和焊接性還需要進一步最佳化。1982年潘際炎帶領研究組再次和鋼廠協作,研究最佳化了原15MnVNq鋼的冶煉生產成分和工藝,於1986年生產出了優質高強度C級15MnVNq鋼,其力學性能和焊接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鋼的先進水平。1987年潘際炎代表鐵道部與冶金部、鞍鋼談判,制定了九江長江大橋鋼樑用15MnVNq-A、15MnVNq-B、15MnVNq-C的生產、技術標準。這一新鋼種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大跨度栓焊鋼橋用優質高強度鋼的空白,為九江長江大橋鋼樑節約鋼材8000 噸,外匯1200萬美元。獲鐵道部1992年科技進步三等獎,經鐵道部推薦,國家科委列為1994年國家完成的科研重大成果。1995年被錄入世界優秀專利技術精選。現15MnVNq鋼已被納入國家橋樑鋼標準,定名為Q420。

九江長江大橋鋼樑採用的鋼板很厚,超過了國際鐵路鋼橋的規定。其對焊接質量要求高,焊接難度大。潘際炎與製造單位和設計單位協作,經過大量的大型試件試驗,成功地完成了九江長江大橋15MnVNq鋼厚板焊接新技術及鋼樑製造新技術研究。這兩項成果1996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九江長江大橋鋼樑新技術是成昆線栓焊鋼樑新技術研究的深入發展。它的建成徹底解決了栓焊技術在鐵路特大橋樑上的套用問題。隨著九江長江大橋的建成,我國橋樑建設套用的國產鋼材,焊接製造技術,結構設計理論水平都得到大大提高,這其中凝聚著潘際炎等一批專家一生的心血,為我國橋樑工程向更大更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橋1997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首屆詹天佑工程大獎。

個人簡歷

1924年12月10日 生於江西省九江市。

1946-1950年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1950-1952年 鐵道部設計局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實習生、技術員。

1952-1957年 鐵道部大橋設計事務所工程師、科總工程師。

1957-1958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大橋設計處科總工程師。

1958-1959年 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勘測設計處科總工程師。

1959-1963年 越南民主共和國交通部橋樑專家。

1963-1964年 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勘測設計處科總工程師。

1964-1996年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鐵建所工程師、橋樑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6-2000年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鐵建所返聘,南昌大學教授、華東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兼職教授,蕪湖長江大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

2000-2002年 貴州北盤江大橋建設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

主要論著

1 潘際炎.鐵路栓焊鋼橋的研究,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3.

2 潘際炎,史永吉.15MnVNq鋼在白河試驗橋上的套用,中國鐵道科學論文集,1980(3):35~43

3 潘際炎.栓焊鋼結構疲勞,中國鐵道科學,1983,4(1):111~120

4 潘際炎.我國鐵路鋼橋的發展,鋼結構,1986(1):24~28

5 潘際炎.對15MnVNq鋼性能分析與用於九江長江大橋的改進建議,鋼結構,1987(1):55~63

6 潘際炎,王興鐸.發展重載列車對現有鋼橋運營強度的影響研究,中國鐵道科學,1988,9,(1):22~33

7 潘際炎,烏通儒.對15MnVNq橋樑鋼最佳化研究,橋樑建設,1989(4):66~71

8 潘際炎,李克中.15MnVNq鋼56mm厚板在九江長江大橋上套用的研究,鐵道建築,1989(11):10~13

9 潘際炎.鐵路鋼橋疲勞可靠性研究,鋼結構,1990(1):3~8

11 潘際炎,王興鐸.發展210kN、250kN軸重的重載列車對現有橋樑結構的影響,中國鐵道科學,1992,13(1):79~89

12 潘際炎.鐵路鋼橋疲勞可靠度設計及鐵路橋樑疲勞荷載譜研究,鐵道學報,1992,14(4):58~66

13 潘際炎.中國鐵路鋼橋與焊接,中國焊接——焊接學會三十周年紀念文集,1992(5):206~216

14 潘際炎.九江長江大橋鋼樑用15MnVNq鋼最佳化研究.九江焊接,1992(12):2~8

15 潘際炎等.鐵路焊接鋼橋可靠度設計研究,中國鐵道科學,1993,14(3):39~49

17 潘際炎,王興鐸.我國焊接鋼橋理論與實踐,鋼結構,1994(23):59~66

18 潘際炎.鐵路橋樑設計中的疲勞可靠度理論,鋼結構,1995,(27):1~8

19 潘際炎.鐵路栓焊鋼橋疲勞設計理論革新,中國鐵道科學,1999,20,(2):35~41

20 潘際炎.大跨度鋼橋,中國鐵道科學,2000,21,(2):1~7

21 潘際炎,曹名旭.栓接接頭理論研究,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84.

22 潘際炎,龍文藝.焊接殘餘應力對疲勞性能影響的研究,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86.

23 潘際炎,烏通儒.九江長江大橋縱向對接焊縫韌性研究,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87.

24 潘際炎.蕪湖長江公鐵路大橋正橋鋼樑疲勞設計規定研究,TY字第1367 號,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99.

25 潘際炎,張建民.高速鐵路大跨度鋼橋主要設計技術條件調查研究,TY字第1030,北京: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96.

26 方秦漢,潘際炎,湯筱敏,曹洪武.鐵路橋樑鋼結構設計規範(TB10002.2-99).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27 T.R.Gurney(英),潘際炎校.焊接結構疲勞,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8.

28 D.拉達伊(德),潘際炎校.焊接結構疲勞強度,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