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三賢記

《潘氏三賢記》是明朝洪武年間副都御史邑人黃子平的傳世名篇,文章記述宋末茂名縣尹、抗元英雄潘惟賢父子三人的事跡。在六百多年流傳過程中,《潘氏三賢記》出現多個不同的版本,主要有明萬曆《高州府志》版、清道光《電白縣誌》版和民國《廣東文征》版等。

潘氏三賢記

內容簡介

明朝洪武年間副都御史邑人黃子平(公元1351~1424年)的傳世名篇,大約創作於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文章記述的是宋末茂名縣尹、抗元英雄潘惟賢父子三人的事跡,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宋末小皇帝趙昰及其弟衛王趙昺陸秀夫張世傑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被元兵追逼至那黎港(今電白縣南海鎮晏鏡村附近,也叫“那黎溝”)。潘惟賢前往上覲,並奉命守御白沙寨以阻擋元兵,與在電白莊山抗元的黃十九遙相呼應,為小皇帝南逃爭取時間。四月,端宗趙昰病逝,陸秀夫、張世傑於同月在碙洲擁立趙昺為帝。五月,改元祥興。不久,黃十九壯烈犧牲於莊山北麓。六月,潘惟賢及其長子潘斗輔在抗擊元軍的戰鬥中先後壯烈犧牲,僅次子潘梅牕倖存。
黃子平對潘惟賢父子的忠孝行為極為推崇,將他們的事跡寫成《潘氏三賢記》一篇,高度讚揚潘惟賢與護駕戰死晉代宰相卞壺一樣,同屬於忠臣之義;殉父難的斗輔與卞壺之子卞眕、卞盱一樣,同屬於孝子之義;“梅牕受兄之命,全軀以為潘氏宗祀千載之圖”,則與宋微子逃殷歸周仿佛,“非懼禍而偷生也,宗祀之寄重也” 。所以雖有生死之不同,但他們都是忠臣孝義的代表。於是他奏聞朝廷,敕封潘惟賢為宋忠臣,斗輔、梅牕為孝子,大力旌表“忠孝萃於一門”的潘氏父子,並尊稱他們為“潘氏三賢”。從此之後,潘惟賢父子受到歷朝崇祀,府、縣皆祀為鄉賢,並祀於文廟之中,後人還在高州府城南街立“忠義孝弟祠”以祀之。
和許多古代的文學作品一樣,《潘氏三賢記》在六百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出現多個不同的版本,主要有:
明·萬曆《高州府志》版
清·道光《電白縣誌》版
民國·《廣東文征》版等。
在以上三個版本中,明·萬曆《高州府志》版和民國·《廣東文征》版都叫《潘氏三賢記》,而且文字差異最小;只有清·道光《電白縣誌》版叫《潘氏三賢碑》,與其他版本的文字差異也最大,結合文字內容看,該版本應該屬於碑記的文本,該碑記可能曾立於“三賢祠”或潘惟賢墓地等處。

作者簡介

黃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號觀瀾,電白縣長山村(今廣東省茂名市茂港區七逕鎮東山村委會長山村)人。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鄉試中,黃子平考取經魁(全省單科第一名)。次年進京趕考,與兄黃子太一同考中進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黃氏譜牒載為二甲十三名),成為名動一時的兄弟進士。黃子平初官從侍郎監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為山東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因表現突出,不久又被升為山東、雲南、京畿三道御史。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擢升為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是電白縣在歷朝中級別最高的中央官員。本文是他的著作《忠賢記行》中的名篇。

歷史版本

明·萬曆《高州府志》

潘氏三賢記[1]
明·黃子平[2]
惟賢潘公,宋高州軍茂名縣人也[3]。有康濟之才,以鄉貢拜本縣尹,九載無代[4]。時鹹淳末年,天下鼎沸,胡元亂華,游兵將抵高州[5]。宋幼主自杭渡海,至那黎溝艤岸[6]。舳艫塞海,旌旗蔽空[7]。海濱父老爭以牛酒迎勞[8]。公亦以職上覲,奉命守御白沙寨,堤備元兵[9]。既而,王舶往交趾,賊愈猖熾,人皆奔降不暇[10]。公仰天大慟曰:“自古及今,豈有犬羊而為中華之主耶?[11]”志無所屈[12]。子斗輔、梅牕從容言曰:“方今宋滅元興,大勢已定。況中朝將相皆已歸之,大人何固執如此[13]?”公憤然變色,厲聲曰:“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為宋臣,當為宋鬼!斷不效他人妾婦之為也![14]”遂為賊執[15]。至電白縣,其帥見公顏色不變,語言自如,頗異之[16]。公奮罵不屈,竟遇害[17]。時斗輔將赴其難,梅牕亦欲往[18]。斗輔止之曰:“父之仇不與共戴天,固不可不報也[19]。然而宗祀不可絕[20]。報父之事,我則任之[21]。爾當擇善地為遁計,以存宗祀[22]。”乃仗劍窺父所在,襲而不克,死之[23]。君子曰:忠孝者,人倫之大典[24]。而不孝之科又以無後為大[25]。要之,各適乎義耳[26]。昔卞壺力疾戰死,其子眕、盱赴賊就烹,晉史以“忠孝萃於一門”稱之[27]。微子逃殷歸周,孔子目之為仁[28]。蓋卞壺之力戰,非傷勇也,忠臣之義也;眕、盱之就死,非輕身也,孝子之義也;微子之出奔,非懼禍而偷生也,宗祀之寄重也[29]。是雖有生死之不同,而同歸於一揆者,皆適乎義耳[30]。竊觀潘氏三賢,其亦庶幾矣乎[31]?惟賢不忍忘君而事仇,斗輔痛父而忘其身,梅牕受兄之命,全軀以為潘氏宗祀千載之圖,視古人何歉焉[32]!凡此皆忠孝大節,而國史弗載[33]。乃知忠臣孝子抱幽憤於重泉者,世固不少也[34]。嗚呼,惜哉[35]!
(選自明·萬曆《高州府志·卷之九文略》,知府曹志遇主修。黃輝祿標點並注釋。)
【注 釋】
[1] 本文在明·萬曆《高州府志》、舊《電白縣誌》和香港珠海書院出版委員會印行的《廣東文征》中所記載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據聞《高雷文獻》亦載有此文,但注者未曾得見。本篇為府志載本,注者認為這是最接近作者原文的版本。
[2] 黃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號觀瀾,電白縣長山村(今廣東省茂名市茂港區七逕鎮東山村委會長山村)人。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鄉試中,黃子平考取經魁(全省單科第一名)。次年進京趕考,與兄黃子太一同考中進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黃氏譜牒載為二甲十三名),成為名動一時的兄弟進士。黃子平初官從侍郎監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為山東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因表現突出,不久又被升為山東、雲南、京畿三道御史。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擢升為都察院副都御史(正三品),是電白縣在歷朝中級別最高的中央官員。本文是他的著作《忠賢記行》中的名篇。
[3] 惟賢潘公:倒裝句,即潘惟賢公。潘惟賢(公元1216~1278年)的故里,舊《電白縣誌》記載為:茂名縣博鋪鄉萬平里田寮村,即今吳川博鋪鎮。公元1278年,潘惟賢及其長子斗輔(公元1242~1278年)被元兵殺死,次子梅牕(公元1250~1330年)後來遷居電白縣文墨鄉(今坡心鎮潭蓮村一帶)。軍: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府、州、監同隸屬於路。茂名縣:南宋時,茂名縣(縣治今高州城區)大約包括今天的茂南區、茂港區、高州中西部、吳川西部的淺水、蘭石、覃巴、博鋪、王村港、梅菉等鎮和電白縣的水東、林頭、陳村、旦場、麻崗等鎮。
[4] 康濟之才:指安民濟世的才幹。《北齊書·武帝紀》:“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鄉貢:1.中國古代不經學館考試而由州縣推薦到尚書省應試的士子。2. 指由州縣選送。3. 指鄉試。科舉時代每三年舉行一次全省的考試就是鄉試,由秀才去應試。明葉盛《水東日記·黃希聲》:“ 黃鐸,字希聲,永樂中鄉貢舉人。” 縣尹:古代官名,與縣令同。無代:即“無代之者”,代,代替,接替。
[5] 鹹淳:南宋度宗趙禥的年號,公元1265~1274年在位。胡:我國古代稱北方的民族,也泛指外國或外族。胡元:指蒙古族所建立的元王朝。游兵:靈活機動的輕裝部隊,即輕騎兵。本句指元滅宋的戰爭。本句在明·萬曆《高州府志》版中原無“末年”二字,讀起來極為不順,其他版本均有此二字,可能是府志版在排版印行時出現的遺漏,因此注者參照其他版本進行了補遺。
[6] 宋幼主:趙昺(bǐng)(1272年~1279年),宋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8年~1279年在位,享年8歲。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亦稱宋衛王、幼主、幼帝、末帝等。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軍攻占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到泉州。五月,趙昰在福州即位稱帝,改元“景炎”,繼續和趙昺南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擊,趙昰在井澳(今珠海市橫琴島)遇上颶風,船毀落水,幾乎溺死,從此落下病根。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駐蹕碙洲(今湛江硇洲島)。四月,趙昰病逝,廟號端宗;陸秀夫、張世傑於同月在碙洲擁立趙昺為帝。五月,改年號為“祥興”。六月,遷到崖山(也作“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以崖山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次年二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宋王朝隨之滅亡。
杭:餘杭,今杭州市一帶。本句其餘版本均作“自閩渡海”。那黎溝:今電白縣南海鎮晏鏡村附近,也叫“那黎港”。艤岸:停船靠岸。
[7] 舳艫:指首尾銜接的船隻(舳:船尾;艫:船頭)。旌旗:旌,古代一種旗桿頂上用彩色羽毛裝飾的旗子,用以指揮或開道。旌旗,旗幟的通稱。本句是形容追隨宋幼主的戰船和軍隊很多。
[8] 海濱:指沿海一帶。勞:慰勞,犒勞。
[9] 公:指潘惟賢。亦:也。以:由於,因為。職:職位,職務。 上覲:臣下朝見君主。白沙寨:古地名,不詳。堤:即“堤”的異體字。在本文中疑是“提”的通假字。備:防備。
[10] 既而:不久。王舶:指宋幼主所率領的船隊。交趾:古地名,就是今天的越南。據《宋史·二王本紀》載,景炎三年三月,“昰(宋端宗趙昰)欲往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不果,遂駐碙洲,遣兵取雷州。”據此推斷,宋幼主的船隊途經那黎溝應該是在駐蹕碙洲之前,當時趙昺仍是衛王。
賊:蔑稱,指元兵。猖熾:猖獗而勢盛。
[11] 慟:因悲哀至極而放聲痛哭。曰:說。犬羊: 舊時對外敵的蔑稱。主:君主,統治者。耶:句末語助詞,表疑問、反問、感嘆,相當於 “嗎”、“呢” 、“啊”、“呀”。
[12] 志無所屈:志,立志;屈,屈服投降;意為立志絕不屈服投降。
[13] 子:(他的)兒子。中朝將相皆已歸之:中朝將相,泛指南宋的文武官員;歸,歸順;之,指代元朝。何:何必,何苦。
[14] 斷:斷然。妾婦之為:像女人一樣沒有骨氣的行為。意指向敵人投降,不是大丈夫應有的作為。妾婦,泛指婦女。
[15] 遂:於是。執:捉拿,逮捕。
[16] 顏色:面色,臉色。
[17] 竟:終於。
[18] 將赴其難:打算去武力營救他,使之脫離危難。將,打算;赴,往,去;難,災難,危難。欲往:要去。
[19] 止:禁止,阻止。之:人稱代詞,這裡指梅牕。
[20] 宗祀:祖宗,祭祀,意為延續家族的血脈和香火。絕:斷絕。
[21] 報父:報答父親,指營救父親的行動。則:作語助,相當於“之”。任:擔負,擔任。之:助詞,構成動賓倒裝式。全句意思是:營救父親的事情,交給我來做。
[22] 爾:你。善地:好的地方。遁:隱避。計:盤算,考慮。
[23] 乃:於是,這才。襲:掩襲,襲擊。窺:偵察;窺探,窺伺,指暗中察看。克:成功,完成。這一句的意思是:潘斗輔暗中偵察到關押父親的地方,發起突然襲擊,但是寡不敵眾,以武力營救父親於危難的計畫沒有成功,最後戰死。
[24] 君子:1.貴族,做官的人;2.品德高尚的人;3.有學問和修養的人。者:代詞,相當於“的人”、“的事物”。人倫: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指尊卑長幼之間的關係。大典:大,排行第一的;典,標準,典範。大典即是最高典範。
[25] 科:科條,即法令規條。古人常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
[26] 要:總,表性態。適乎義耳:適,順從,適合,適用;乎,介詞,相當於“於”;耳,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27] 卞壺(281~328年)字望之,濟陰冤句(今菏澤丹陽辦事處卞莊)人。晉代官至宰相。晉太寧三年(325年)明帝駕崩後,卞壺輔助幼主晉成帝執掌朝政,被加封為右將軍加給事中尚書令。晉鹹和三年(328年)蘇峻反,卞壺率軍保衛京城,奮力死戰,直至陣亡,時年48歲。當時其二子卞眕、卞盱忍著喪父的悲痛拚命殺敵,同時被害。徵士翟湯聞之嘆曰:“父死於君,子死於父,忠孝之道,萃於一門。”《晉書》卷七〇有傳。烹:殺。也指古代一種以鼎鑊烹殺人的酷刑。
[28] 微子:周代宋國的始祖。名啟(漢代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殷紂王的同母兄長,初封於微地(今山東省梁山西北一帶),後世因之稱為微子啟(或微子開)。因紂王無道,屢諫不聽,遂離開紂王。周武王姬發滅商,微子自縛銜壁乞降。“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周公旦平定紂王子武庚叛亂後,成王封微子於商族發祥地商丘,以示不絕殷商之祀,國號為宋,爵位為公,準用天子禮樂祭祀祖先。孔子在《論語·微子篇第十八》中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太史公曰”中也引用了這句話。殷:商朝遷都於殷以後的別稱,也叫殷商。殷,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目:作動詞。稱,品評。
[29] 蓋:承接上文,結束原因。相當於“就因為”。 傷勇:損害勇氣。輕身:輕視生命。
[30] 揆:1.揆度,揣測;2.尺度,準則,道理;3.事務;4.度量;5.掌管,管理;6.指宰相的職位或宰相,後來指相當於宰相的官,如內閣總理。在本文中應為義項2。
[31] 竊:謙辭。私自,私下。 庶幾:差不多;近似。矣乎:語助詞。
[32] 視:比照。何:多么。表示感嘆。歉:慚愧。對不住人的心情。焉:表感嘆
[33] 國史:國家編寫的史書。弗載:不記載。
[32] 重泉:猶九泉。舊指死者所歸。固:固然。
[35] 嗚呼:嘆詞,表示嘆息。惜:痛惜,惋惜。哉:做語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呀”。

清·《電白縣誌》版

潘氏三賢碑
明御史 黃子平 邑人
惟賢潘公,宋高州軍茂名縣博鋪鄉萬平里田寮村人也。為陳三教諭贅婿,有康濟之才,以鄉貢拜茂名縣尹,九載無代。時鹹淳末年,天下鼎沸,元室方興,游兵將抵高州。宋幼主自閩渡海,至那黎港艤岸。舳艫塞海,旌旗蔽空。海濱父老爭以牛酒迎勞。公亦以職上覲,奉命守御白沙寨,堤備元兵。既而,王舶往交趾,賊愈猖熾,人皆奔降不暇。公仰天大慟,志無所屈。子斗輔、梅牕從容諫曰:“方今宋滅元興,大勢已定。況中朝將相皆已歸之,大人何固執如此?”公憤然變色,厲聲曰:“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為宋臣,當為宋鬼!斷不效他人妾婦之為也!”遂為賊執。至電白縣,其帥見公顏色不變,語言自如,頗異之。公奮罵不屈,竟遇害。時斗輔將赴其難,梅牕亦欲往。斗輔止之曰:“父之仇,誓不共戴天,固不可不報也。然而宗祀不可絕。報父之事,我則任之。爾當擇善地為遁計,以存宗祀。”乃伏劍窺父所在,襲而不克,亦死之。君子曰:忠孝者,人倫之大典。而不孝之科又無後為大。要之,各適乎義耳。昔卞壺力疾戰死,其子眕、盱赴賊就烹,晉史以“忠孝萃於一門”稱之。微子逃殷歸周,孔子目之為仁。蓋卞壺之力戰,非傷勇也,忠臣之義也;眕、盱之就死,非輕身也,孝子之義也;微子之出奔,非懼禍而偷生也,宗祀之寄重也。是雖有生死之不同,而同歸於一揆者,皆適乎義耳。竊觀潘氏三賢,其亦庶幾乎?惟賢不忍忘君而事仇,斗輔痛父而忘其身,梅牕受兄之命,全軀以為潘氏宗祀千載之圖,視古人何歉焉!嗚呼,凡此皆忠孝大節,乾坤日月光華之所見,海岳風霜草木之所知,而國史勿載。乃知忠臣孝子抱幽憤於重泉者,世固不少也。嗚呼,惜哉!
(本文選自清·道光《電白縣誌》)

民國·《廣東文征》版

潘氏三賢記
明·黃子平
惟賢潘公,宋高州茂名人也。生平有康濟之才,以鄉貢拜本縣尹,九載無代。時,鹹淳末年,天下鼎沸。元生應運,游兵將抵高州。宋幼主自閩渡海至那黎港艤岸,舳艫塞海,旌旗蔽空。海濱父老爭以牛酒迎勞。公亦以職上覲,奉命守御白沙寨,提備元兵。既而。主舶往交趾,敵愈猖熾,人皆奔降之不暇。公仰天大慟,志無所屈。謂其子斗輔、梅窗曰:“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為宋臣,當為宋鬼,斷不效他人妾婦之為也。”遂為敵執至電白縣③。其帥見公顏色不變,語言自如,頗異之。公奮罵不屈,竟遇害。時斗輔將赴其難,梅窗亦欲往。斗輔止之曰:“父之仇,誓不共戴天,固不可不報也。然而宗祀不可絕,報父之事,我自任之,爾當擇善地為遁,計以存宗祀。”乃仗劍窺父所在,襲而不克,亦死之。君子曰:忠孝者,人倫之大典,而不孝之科,又以無後為大,要之各適乎義耳。昔卞壺力疾戰死,其子眕、盱赴賊就烹,晉史以忠孝萃於一門稱之;微子逃殷歸周,孔子目之為仁。蓋卞壺之力戰,非傷勇也,忠臣之義也;眕盯之就死,非輕身也,孝子之義也;微子之出奔,非懼禍而偷生也,宗祀之寄重也。是雖有生死之不同,而歸於一揆者,皆適於義耳。潘氏三賢,其亦庶幾矣乎。惟賢不忍忘君而事仇,斗輔痛父而忘其身,梅窗受兄之命,全軀以為潘氏宗祀千載之圖,視古人何歉焉。凡此皆忠孝大節,而國史弗載,乃知忠臣孝子,抱幽憤於重泉者,世固不少也。嗚呼,惜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