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狀況
潘口水電站地處堵河幹流上游潘口鄉境內,距竹山縣城13公里,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年發電量10.5億千瓦時,工程屬於大型一等工程。該水電站設計壩高114米,壩頂長292米,水庫正常蓄水位355米,具有完全年調節能力。潘口水電站採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岸邊為開敞式溢洪道,設3孔溢洪;左岸由地麵廠房和開關站等組成,設有2台發電機組。壩址以上流域面積8950平方公里,占堵河的71.6%。壩址地質條件良好,樞紐工程建設技術難度不大,施工條件良好,交通運輸方便,工程開發條件良好,建成後可有效緩解湖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壓力,對最佳化系統的電源結構、降低火電機組煤耗、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潘口水電站工程於2009年9月26日工程截流,2011年9月8日下閘蓄水。潘口水電站建成後,淹沒區涉及竹山、竹溪兩縣10個鄉鎮,將形成61平方公里的庫面,水庫總庫容量達23.4億立方米。至水電站建成,需動遷兩縣移民3.5萬人。
基本數據
所在河流:堵河建設地點: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
控制流域面積:8950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64立方米每秒
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55/330米
總庫容/調節庫容:23.53/11.2億立方米
調節性能:完全年調節
裝機容量:500兆瓦
保證出力:86.7兆瓦
年發電量:10.785億千瓦小時
水輪機型號:HLF100A3-LJ-590
台數:2
最大/最小龍頭:93.4/57.9米
設計水頭:83米
發電機型號:SF250-52/13800
台數:2
單機容量:250兆瓦
其他效益:提高黃龍灘防洪標準
淹沒耕地:27300畝
遷移人口:3.1萬人
淹沒房屋:110萬平方米
壩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
最大壩高:114米
工程總工期:3年7個月。
工程相關
防洪標準提高到2000年一遇據統計,武漢2006年的用電量為183億千瓦時,水電站年發電量夠武漢全市用近一個月。
水電站建成後,不僅能最佳化電源結構,提高防洪能力,而且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服務南水北調。
按照規劃,電站建成後,竹山縣城關的防洪標準將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黃龍灘水電站的防洪標準由500年一遇提高到2000年一遇。
由於潘口水電站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是湖北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之一。水電站建成後將形成61平方公里的庫面,獨特的小氣候,有利於改善庫區生態環境。同時,庫區人口的大量遷出,結束了毀林開荒、伐木取火,直接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的破壞。
據了解,經湖北電力公司對系統2015年水平電力電量平衡計算,潘口水電站建成後減少火電標準煤耗43萬噸。
此外,潘口水庫形成後,可增加有效調節庫容11.2億立方米,可增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量,有利於保證水質安全。
修水電站舉行聽證會,全國首次
去年,竹山縣8個涉及到潘口水電站的淹沒區和安置區的鄉鎮同時舉行聽證會,該縣移民局設立專線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據了解,為修建水電站舉行聽證會,在我國水電史上還是首次。
潘口水電站在申報的過程中,擬定提交省市有關部門和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各類檔案、材料,足足裝滿兩隻大旅行箱。
工程大事記
1966年,水利電力部長沙勘測設計院提出意見報告,推薦黃龍灘水電站作為堵河開發的第一期工程。1970年,經各會商選壩意見,選定了潘口水電站壩址。1970年9月,有關部門成立了潘口工程指揮部。同年12月30日,國家開工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潘口工程奉命下馬。
1986年3月,潘口水電站上馬再一次提上議事日程。1987年,因清江開建隔河岩水電站,潘口水電站再次擱置。
1998年8月,國家推行“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的電力體制改革,潘口水電站又一次錯過了上馬的機遇。
2003年3月,潘口水電站引起了浙江縱橫控股集團的關注。經過實地考察,同年8月26日,十堰市政府與該集團簽訂了梯級開發堵河水能資源的框架協定。
2005年10月,經十堰市政府協調,潘口等水電站項目合作方正式確定。
2006年3月2日,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支持潘口水電站核准事宜。
2006年3月1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受理省發改委呈報的《關於核准堵河潘口水電站項目的請示》。
2007年9月25日上午,國家發改委164次主任辦公會上正式核准堵河潘口水電站項目。
2007年7月,漢江水利水電集團與京能集團共同組建的漢江水電開發公司宣告成立,兩家企業註冊資本4億元, 漢江集團控股60%。
2008年12月28日,由漢江集團和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開發的潘口水電站隆重開工。
2012年5月31日21時45分,潘口水電站首台機組正式併網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