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漾江鎮國土面積415.03平方公里,轄紫陽、桑不老、上邑等共12個村 委會,105個自然村,居住著彝、漢、白、傈僳、納西、傣、苗、回等12個民族,2006年末共有4087戶15021人。鎮黨委下設12個村黨支部,3個機關、事業黨支部,鎮政府設直屬站所8個,有幹部職工108人,垂直部門12個,有幹部職工216人。全鎮總耕地面積19316畝,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鎮內主產水稻、玉米、白芸豆等。水資源總量名列漾濞縣第一位,小型電站建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豐富的大理石等多種礦藏。蒼山西坡屬蒼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教育
漾江鎮在教育方面,堅持依法治教,“兩基”成果得到鞏固提高,通過了省教育督導團對我鎮“兩基”工作的檢查驗收。積極推進鎮中心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強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解決1500名寄宿制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切實減輕了家長負擔,解決了部分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人口與計畫生育方面,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認真落實“獎優免補”獎勵政策,全鎮共辦理農村《獨生子女光榮證》333戶,兌現獎勵19.21萬元,156名獨生子女享受了免費教育。文化方面,農村文化生活日漸豐富多彩,組織參與了州慶文藝匯演、林權制度改革文藝演出、“六一”兒童節等4場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同時還成立了鎮老年人協會、老年體育協會,通過寓教於樂,廣泛參與,積極配合等多種形式極大地陶冶了老幹部和民眾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弘揚了民族文化。醫療衛生方面,完成婦女乳腺普查普治,加強愛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防治宣傳。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參合農業人口12958人,參合率達90.67%。科技推廣運用方面,開展核桃病蟲害防治知識等科技培訓93場次,參訓人員達3700人次。水稻肥床旱育、機制缽等農業技術已普遍推廣運用。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方面,堅持黨管武裝的原則,根據有關會議精神,把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列入議事日程;認真完成民兵年度整組工作,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按質按量完成徵兵工作任務,縣體檢合格9人,被批准入伍3人;完成了基層武裝部正規化建設,已通過驗收,我鎮武裝部達A類標準;及時完成了縣人武部下達的其它各項任務。全鎮民族宗教、婦女兒童保護、殘疾人關愛等工作都得到了較好的開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積極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和加強。
自然資源
漾江鎮地廣人稀,資源富集。全鎮土地資源總量中陸地面積占98.5%,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僅為36人,人均占有土地(含水域)4.22畝;總耕地面積18565畝,其中水田7997畝, 旱地7539畝, 水澆地4641畝;林地448468畝,未利用土地79540畝。鎮內屬亞熱帶、溫帶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適宜於種植多種農作物,鎮內主產水稻、玉米、蕎子、小麥、油菜、蠶豆、洋芋、白芸豆等。水資源總量名列全縣第一位,主要有漾濞江、金盞河、艾拉河、咕嚕堡河和紫陽河等,河水流量大且常年流水,小型電站建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豐富的大理石、銻、銅、雄黃、石墨等多種礦藏。
農村經濟
漾江鎮著力培植農業支柱產業,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按照“打基礎、調結構、建支柱、奔小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加快核桃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全年完成泡核桃種植0.736萬畝,總面積達8.636萬畝,核桃產量1250噸,產值2100萬元,農民人均核桃收入1020元,單戶核桃年收入最高達15萬元,核桃產業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3萬畝,糧食總產773.5萬公斤,增長2.4%;糧食單產262公斤,增長9公斤;人均占有糧食514公斤,增長14公斤。種植烤菸105.7畝,收購266.5擔,17戶菸農收入15.55萬元。種植白芸豆、紅花、重蔞等特色經濟作物4170畝,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最佳化,糧經比例調整為58:42 。採取果斷措施,嚴密防治重大動物疫情,在周邊鄉鎮發生w病疫情的情況下,確保了我鎮無w病等重大疫情發生,保障了畜牧業健康發展,切實維護了人民民眾利益。2006年底全鎮大牲畜存欄11626頭(匹),羊存欄17528隻,豬存檔18638頭,共完成牛凍精改良1082頭,飼草種植300畝,全年肉類總產量達2098噸,畜牧業產值達1000萬元。深入開展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合理界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為科學合理、分類經營奠定了基礎。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林農3156戶14344人,涉及林地172440.7畝,其中:自留山2286戶94376.1畝;責任山651戶66014畝;共管山16個村民小組7766畝;退耕還林215戶1052.6畝。排查矛盾糾紛507起,調處成功405起,調處率80%。基本完成產權明晰工作,轉入林權勘驗、申請登記、審核發證階段。2006年,全鎮共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0323畝,荒山造林5000畝。兌現退耕還林現金補助65萬元,兌現種糧農民生產資料增支補貼13.55萬元,3478戶農戶得到了實惠。
人口衛生
漾江鎮居住著彝、漢、白、傈僳、納西、傣、苗、回、壯、布依、沙、水族等12個民族。1985年全鎮總人口12726人,男6431人,女6295人。全面實施計畫生育國策以來,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15021人,比1985年淨增2295人。民族結構中,彝族4817人,占32%;漢族6384人,占43%;白族2192人,占15%;傈僳族1418人,占9%;其它210人,占1%。2006年末,全鎮辦理農村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333戶。鎮內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民族風俗習慣受到尊重,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基礎建設
漾江鎮緊緊圍繞重點項目立項和資金扶持,以項目促建設,以建設促發展。
1、集鎮和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漾江鎮
投入102萬元,完成鎮政府第二辦公樓、脈地村委會、桑不老村委會建設和江橋村委會修繕工程;投資52萬元的金盞、灣坡、普坪村委會辦公樓及安南村文化室正在建設中;紫陽完小教學樓建設工作已竣工投入使用;脈地中學學生住宿樓和投資50萬元的客運站主體工程已完工;投入資金對上邑、桑不老、江橋村委會和農貿市場到鎮政府衛生路進行了綠化。
2、電網建設方面:
加快優質電網平台建設,投資584萬元的平地壩35千伏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306萬元的完善西部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和完善一期農村電網改造工作進展順利。
3、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
多方爭取資金37.3萬元,民眾自籌5.2萬元,投入6000個勞動工日,修復和平大溝、虎川大溝、沙壩大溝等52條農灌大溝;完成了胡板廠水塘建設工程;實施了銀甲、田心等7件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835人1032頭牲畜的飲水困難;新建水窖水池138個,改善灌溉面積9200多畝,確保了基本農田灌溉用水。
4、能源和生態建設方面:
新建沼氣池80個,改造節能灶386戶。認真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護林防火等各項工作。強化宣傳,認真執法,不斷改善全鎮環境狀況。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160萬元,新建了脈地、江橋、上邑、桑不老村等4 座移動機站,新安裝農村電話526台,山區通訊難的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
5、交通建設方面:
投入101.4萬元,新建總長78.2公里的抱荷嶺上村、下村、珍珠坡、浩木庫、背陰坡、箐頭、麻地場、銀甲等12條村組公路,解決了2100餘人出行難的問題。
特色產業
漾江鎮著力培植農業支柱產業,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按照“打基礎、調結構、建支柱、奔小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加快核桃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全年完成泡核桃種植0.736萬畝,總面積達8.636萬畝,核桃產量1250噸,產值2100萬元,農民人均核桃收入1020元,單戶核桃年收入最高達15萬元,核桃產業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3萬畝,糧食總產773.5萬公斤,增長2.4%;糧食單產262公斤,增長9公斤;人均占有糧食514公斤,增長14公斤。種植烤菸105.7畝,收購266.5擔,17戶菸農收入15.55萬元。種植白芸豆、紅花、重蔞等特色經濟作物4170畝,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最佳化,糧經比例調整為58:42 。2006年底全鎮大牲畜存欄11626頭(匹),羊存欄17528隻,豬存檔18638頭,共完成牛凍精改良1082頭,飼草種植300畝,全年肉類總產量達2098噸,畜牧業產值達1000萬元。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林農3156戶14344人,涉及林地172440.7畝,其中:自留山2286戶94376.1畝;責任山651戶66014畝;共管山16個村民小組7766畝;退耕還林215戶1052.6畝。2006年,全鎮共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0323畝,荒山造林5000畝。
歷史變遷
漾江鎮在民國時期屬金脈鎮,1950年屬金脈區,1957年設燒澗鄉和脈地鄉,1957年分屬上街、脈地2公社(燒澗屬脈地公社),1961年分屬淮安、燒澗、脈地三個公社,1963年屬脈地區,1966年設為脈地、燒澗兩個公社,1982年燒澗公社正名為雙澗公社,1984年改設為脈地、雙澗兩個區,1988年改設為兩個鄉,2001年脈地鄉改為脈地鎮。2005年撤併脈地鎮和雙澗鄉為漾江鎮。
行政區劃
全鎮國土面積415.03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8565畝,全鎮轄紫陽、桑脈地大花園風光
不老、上邑、脈地、江橋、灣坡、蕁麻箐、抱荷嶺、阿家、普坪、安南、金盞12個村委會,109個村民小組,145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