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紋吊

漣紋吊

漣紋吊,Acanthurus auranticavus,刺尾魚科櫛齒刺尾魚屬的一種魚類。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一尖銳而尖頭向前之矢狀棘。棲息於礁盤、瀉湖和面海珊瑚礁區水深1-3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珊瑚、岩石、通道或碎石堆底部之上。

簡介

中 文 名: 漣紋吊

俗名別名: 漣剝(台灣)

英 文 名: Striated Surgeonfish、Striated Tang、Orange-dotted Bristletooth

拉丁學名: Ctenochaetus stria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夏威夷群島、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n Islands)、莫爾登島(Malden Island)、賈維斯島(Jarvis Island)、奧斯垂群島(Austral Islands)、拉帕群島(Rapa Islands)和復活節群島(Easter Islands)以外的海域。根據一張記錄照片,顯示在貝克島(Baker Island,美屬邊疆群島之一)可見其蹤跡。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30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群體產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漣紋吊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8條 背鰭軟條(總數):27-31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4-28條

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吻部呈乳頭狀突起,上下頜各具刷毛狀細長齒,齒可活動,齒端膨大呈扁平狀。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成魚尾鰭上下鰭條延長為絲狀。體被細櫛鱗,沿背鰭及臀鰭基底有密集小鱗。成魚體呈暗褐色並泛藍色和綠色,體側具數十條藍色細橫線;背鰭和臀鰭鰭膜約有5條橫線,頭部及頸部則散布橙黃色小圓點;眼之前下方各有一白色斑點。與所有櫛齒刺尾魚屬魚種一樣,漣紋吊的幼魚和成魚截然不同。幼魚體一致黃色,胸腹部白色泛藍。與其他體一致黃色的刺尾魚科魚種不同的是,漣紋吊幼魚的背鰭和臀鰭具黑色緣帶,嘴唇、胸鰭基部和腹鰭均為黑色,很容易分辨。此外,漣紋吊成魚和黃眼吊成魚(Ctenochaetus strigosus)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黃眼吊具黃色眼圈,且尾鰭上下鰭條不延長為絲狀。

註:因為食物鏈的關係,漣紋吊可能具有雪卡毒(Ciguatoxin),不能食用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26cm

習 性

多半單獨或小群生活,也會多種族成大群生活。主要以藍綠藻和硅藻的表面薄膜為食,也會捕食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是ciguatera食物鏈中的主要連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