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沙王太傅賈公祠記

漢長沙王太傅賈公祠記

《漢長沙王太傅賈公祠記》是明代文學家李東陽的文章,李東陽觀賈誼祠後所作。

作者

李東陽(1447~1516)明朝詩人、書法家、政治家。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茶陵(今屬湖南
歷任弘治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本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幼習書法, 4歲能寫徑尺大字,代宗曾召試,喜而抱至膝上,賜果鈔。英宗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後任侍講學士、東宮講官。孝宗時任太常少卿,上書議時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禮部右侍郎,入內閣專典誥□,閣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累遷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朝廷重臣。武宗立,太監劉瑾專權,老臣、忠直官員放逐殆盡,屢遭迫害,獨李東陽依附周旋,委蛇避禍,頗為當世氣節之士所不滿和非議,但他未曾助紂為虐,反"潛移默奪,保全善類,天下陰受其庇"(《明史·李東陽傳》),遭劉瑾迫害的官員,東陽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盡力保護和營救。後劉瑾誅,李東陽上書責己"因循隱忍,所損亦多,理宜黜罷",帝慰留之。贈太師。死後諡文正。
明永樂、成化間,文壇流行"台閣體",內容貧弱冗贅,形式典雅工麗,文運極衰。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文學運動取代了"台閣體"。李東陽上承台閣體,下啟前後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間,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詩壇,獎勵後進,頗具聲望及影響,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其散文追求典雅流麗,主張師法先秦古文,未脫台閣體風;其詩則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又寫擬古樂府詩百首,已開前後七子創作趨向之先河,對前後七子有明顯影響。
李東陽的詩作以擬古樂府較著名,詠懷史實、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如《築城怨》,極寫秦始皇時事:"築城苦,築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長號一聲天為怒,長城忽崩復為土。"又如《三字獄》,指斥秦檜以"莫須有"三字害岳飛:"三字獄,天不服,服不服,殺武穆。□臣敗國不畏天,區區物論真無權!"它如《易水行》、《淮陰嘆》、《明妃怨》、《五丈原》、《馬嵬曲》、《金字牌》等,筆涉秦始皇、荊軻、韓信、王昭君、諸葛亮、楊貴妃、岳飛等眾多古人古事,所論皆較中肯深刻而正氣凜然。樂府詩外,多為應酬題贈之作,無可取。其餘五七言詩尚有佳作,如《春至》,憂國憫民,深嘆"東鄰不衣褐,西舍無炊煙。農家望春麥,麥種不在田。流離遍郊野,骨肉不成憐",致使自己"對食不能餐"。又如《寄彭民望》、《風雨嘆》等,感時傷世,道己深情。他的詩亦長於寫景抒情,能於平淡詞語中出清新意境。如《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兒唱歌牛載歸。兒家在原牛在坂,歌聲漸低人更遠。山蒼茫,水清淺。"又如《夜窗聽雨》寫夜雨靜謐與聽雨遐想,讀來如身臨其境。李東陽散文包括賦、序、記、論、傳、雜著、題跋、狀疏等,其中以記、傳、雜著較佳。如《游西山記》、《聽雨亭記》、《記女醫》等,或寫建築,歷歷在目;或寫雨景,描繪入微;或寫不學無術、騙取錢財之"女醫",剖析至深。其文流暢典雅,說理有力,師先秦古文之意可見。又有《懷麓堂詩話》一卷,論詩多附合嚴羽,較偏重音調、用字、結構而較少涉及內容,對剽竊模擬之作,極以為非。
李東陽為官50年,史稱其"坐擁圖書消暇日",故著作頗多。曾於孝宗時奉旨任總裁官,撰《明會典》180卷,史料豐富。又著《新舊唐書雜論》 1卷,摘唐史事跡,辨其是非,前人評其多為影射或藉以自明心跡之處。清康熙時茶陵州學正廖方達集李東陽詩文,成《懷麓堂集》,今存,刊為100卷,計詩30卷、文60卷、雜著10卷。集前有李東陽"自序",是李為擬古樂府所作,廖方達移此為全集序。

原文

古所謂大臣者,必先大體後庶務,其所設施,皆足以刑天下及後世。然其自負甚重,不苟合於人,人未必能識,識之未必能用,此治所以恆弗成也。
漢屈群策,豪傑並起而從之。高帝之初,所不能致者,商四翁魯兩生之外,天下其無遺賢矣。明法律,時則有若蕭何、曹參;治兵旅,時則有若韓信、彭越、周勃;出入籌策,時則有若陳平、酈生。此皆創業撥亂之所為用,非所以經世建統也。
文帝時,可當大臣者,惟賈太傅一人。少而薦於朝,且顯矣。卒短於大臣,困於長沙,老於梁。嗚呼!以文帝為君,而太傅不得為之相,是故漢之禮樂微矣。吾觀其論天下之所置,則先仁義後刑法;論天下之勢,則先夏後夷,先身後臂指;論吏治,則先風俗;論世所以長久之術,則先太子;論大臣,則先廉恥。此其言皆治亂之大體所在,戰國而下無能言之者,豈不可以為大臣乎哉!使太傅竟作相,得有所施設,必能颳去秦習,成漢之一制,非蕭、曹而下可擬也。不用而死,文帝固未嘗仇之,天下後世蓋自不能無憾。而司馬遷作《史記》,徒以吊湘之賦,遂與屈原同傳,則亦甚矣。
太傅在長沙未久,長沙人至今習知之。其故宅為汪倫所居,有井存焉。成化某年,我長沙守錢侯,募郡人以財贖其宅地為祠,塑像其中,請著祀典。詔以仲春秋祭,用羊一、豕一、粢盛備,復其民一家,使其祀事。翰林編修李東陽省墓,歸自京師,實拜祠下。侯請記其事,立石於祠。太傅史書之詳矣,予為之記,使後來者知茲祠也建自錢侯始。

翻譯

古代所說的大臣,必定先抓根本後處理雜項事務,他的措施安排,都能夠用來作天下後世的典範。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很看重自己,不能隨便迎合他人,人們不一定能夠識別了解他,識別了解他也不一定能夠重用他,這就是治理得好的局面常常不能實現的原因啊。
漢朝使諸侯臣服,卓越的人物紛紛一起出來依附。漢高帝初年,不能招致的人,除了商山四皓和魯地的兩個儒生,天下大概沒有遺落的賢能之人了。明確法規律令,當時就有那蕭何、曹參;統理軍隊,當時就有那韓信、彭越、周勃;進出謀劃策略,當時就有那陳平、酈食其。這些都是撥除動亂創建基業的人材,不是可以治理國家建立綱統的人。
漢文帝的時候,能夠擔當大臣的,只有賈太傅一個人。年紀輕輕就被推薦在朝廷,並且顯露出來了。最終卻被大臣讒毀,困處在長沙,死在梁王的事上。唉!文帝做君主,賈太傅卻不能夠擔任他的相國,因此漢朝的禮樂衰敗了啊。我看他論說天下應建立的,是以仁義為首要以刑法為次要;論說天下的形勢,是以華夏為首要以夷狄為次要,以軀幹為首要以臂膀手指為次要;論說吏治,是首重風俗;論說皇權的世代相繼,是首重太子;論說大臣,是首重廉恥。他說的這些話都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所在,從戰國以來沒有能夠這樣論說的人,怎么不能夠擔當大臣呢?假使賈太傅終於做了相國,能夠有所施展,一定能夠刮除秦朝的習俗,成就漢代的一種體制,不是蕭何、曹參以下的人可以和他比較的呀。不被重用就死去,文帝固然未曾仇恨他,天下後世卻不能沒有遺憾。然而司馬遷寫作《史記》,只依據他憑弔湘水的文賦,就把他與屈原共同作傳,卻也是過分了。
太傅在長沙的時間不長,長沙人到現在還熟悉了解他。他的故宅最後被汪倫居住著,有一口井保存了下來。明朝成化的某一年,我們的長沙守錢侯,用向本郡人募捐得來的財物贖買回賈誼故居的宅基地建造了祠,在祠中造了賈誼像,請求朝廷明確祭祀典儀。皇帝下詔用一隻羊、一頭豬、穀物在仲春和仲秋進行祭祀,免除一戶人家的賦稅徭役,讓這家人負責祭祀事宜。翰林編修李東陽掃墓,從京師回來,親自到祠拜謁。錢侯請我記載這件事情,刻碑立石在祠裡邊。太傅的事跡史書上記載得很詳盡了,我寫作這篇記,以便讓以後的人知道這個祠是從錢侯時開始建造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