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漢王山位於米倉山南麓旺蒼縣黃洋鎮境內,距旺蒼縣城30餘公里。地處旺蒼東北部,界於鹿亭溪北,深溪溝南,茶地河以東,南北寬近4000米,東西綿延10千米,方圓近6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005.4米。是川北名山之一。
人文歷史
漢王山歷史文化悠久。明代史學家曹學儉在《蜀中名勝記》一書中寫道:“山環九十九,峰如劍戟之排列,昔漢祖駐蹕於此,有漢王寨。”民國《重修廣元縣誌》稱其為“縣東名山。”載云:“漢王避敵,臨河無舟有鹿自山而下,漢王因乘之渡河入山,故山名漢王山,渡名鹿渡。”關於漢王山的傳說,在川北一帶流傳的有多種版本。一說漢高祖劉邦曾被項羽分封為蜀王,屯兵於此山,留下許多傳奇故事。一說東漢時張魯據守漢中三十餘年,曾多次在此山中傳授“漢王道”,故稱“漢王山”。還有一說是距今2300多年前,古巴國派駐蜀北的漢王,在百丈關戰敗丟盔棄甲,與妻子決別,指山葬妻,騎仙鹿渡河,逃至深山,結草為廬,早種晚收。這幾種版本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只有留待歷史學家們去考證。正因為多說並存,它才給我們留下了優美的傳說,動人的故事,也造就了漢王山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地質地貌
地質漢王山處於龍門山大巴山台緣坳陷南緣與四川台坳川北台凹接壤部位(圖2)。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泥盆系、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受分布區域限制)均有完整出露。
地貌漢王山地處米倉山南麓中山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切割強烈,標高600m~2005.4m,主山峰高度達2005.4m。相對高差達600m~1405m。附近最大的河流為東河,東河橫切嶺脊,兩側溝谷深切,縱橫交錯,谷坡陡峻,支溝極為發育,河床多為峽谷曲線,溝谷縱坡降最大140‰;地表出露帶形成長恆狀中低山地貌,順向槽谷和橫向溝發育,地勢起伏,相對高差較大,主要出露的岩石為燈影組白雲岩,性脆,中淺部構造裂隙比較發育,張開度大,岩溶作用強烈。沿東西向發育,地形坡度較陡,在靠近山頂處一般形成陡壁。此山峰巒挺秀,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峽谷幽深,溪水潺潺,絕壁天成。尤其春夏兩季,到處山花爛漫,百鳥爭鳴,清水長流,風景優美,環境宜人。
漢王山地表水系發育,交叉呈樹枝狀,由於此山泉水、溶洞發育,大部分溝溪長年流水不斷,流量一般隨季節變化較為明顯,夏季水流較大,冬季水流量較小。漢王山一山二水。最大是東河。香爐寺溝、寬灘河、鹽井河匯入東河中部,東河屬嘉陵江支流,河床縱坡降10‰,支溝床縱坡降12‰-27‰。據四川省水文總站資料,東河多年平均流量15.33m/s,最小月平均流量3.8m/s,多年平均徑流量4.75m/s。二是清江河的源頭。清江河流入木門河,是渠江支流之一。
漢王山地處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受米倉山和四川盆地影響,形成山地溫濕氣候小區..根據旺蒼縣氣象局資料,年平均氣溫17.2℃,1月平均氣溫6.2℃,七月平均氣溫26.3℃,極端最高氣溫32.8℃,極端最低氣溫-4.8℃,相對濕度多年平均80%~85%,區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002.3mm,最大年降雨量為1346.5mm,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85%,降雨量最小月份為11月至來年的2月,此四個月降雨量只占全年的4.5%,最少月份為12月,一般小於10mm,年蒸發量為692mm~877 mm。據旺蒼縣氣象局的多年氣象資料,該地區6月~9月份為豐水期,11月~2月為枯水期,其餘月份為平水期。
動植物分布
漢王山古木森森,林蔭蒼鬱,名木貴花,斑斕多彩。原生植物多達100多種,有日本水青?NB122?、珍稀紅豆杉、五彩杜鵑花、高山紅牡丹等,四時景色變化無窮,8萬多畝原始森林就是一座“綠色寶庫”。林中有野生動物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10餘種。叢林山野中棲息有成群的獼猴和野豬、黑熊、豹、羚羊、香獐、青麂等眾多珍禽異獸,其中,老蛇包因蛇類眾多而遠近聞名。
宗教
漢王山是典型的一山二教。現有“雙龍院”遺址,又名新觀。史載,新觀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
年),觀中有銅鑄韋馱一尊。據傳,此神像自漢中來,當地百姓在車房坪造車,送神像上漢王山頂老觀,到雙龍院處,韋馱神像突然沉重異常,移動不得。人們心領神會以為“韋馱不願上山”,於是就在此建起新觀,供奉韋馱神像。時世更替,幾度廢興,1997年3月,中國道教學會會員、第三屆廣元市政協委員王忠誠道長雲遊至雙龍院,募資重建道觀。雖殿宇簡陋,他也曾守觀有年,後圓寂於此,留下鐵制禪杖和佛塵等物。拾古道而上,道旁古木蒼蒼,修竹、野藤、荊棘叢集,山勢愈顯高大險峻。漢王山頂群峰並峙,形如盛開的蓮花。在蓮花中心位置古漢王結草為廬之處,早在唐代時就有人建起一座道觀,後經過宋、元、明、清續建、擴展,形成一座聞名遐邇的龍門正宗道觀,香火十分旺盛,每年逢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各路香客絡繹不絕。據史料記載,清代順治年間,老觀中有道徒7人,住持道長姓馬,人稱馬老道,有廟產土地100餘畝,靠出租養廟。觀中有鐵鐘一座,高1?5米,鐘口直徑1米,重約150公斤。傳說此鍾為“如來所造,漢中飛來”,但鐘面載文:“萬曆二十七年,歲次已亥三月二十六日建。將工王恭榮、黃繼。保寧府廣元縣嘉川鄉福地,廣化鄉大池壩施鐵鑄鐘。”這說明此鍾系當地匠工所造,百姓抬運上山,根本與如來老佛爺搭不上界。又傳說無意試弄此鍾,兩人可動;有意搬遷此鍾,則沉重無比,堅如磐石。但見電視台攝像記者為此鍾錄像時,五六個人方可隨意搬動。但是,漢王山四面都是峭壁懸崖,想當年,這幾百斤重的鐵鐘是如何搬運上山的,倒還真是一個待解之謎。道觀歷經上千年香火,也經歷人世滄桑,到解放時廟宇已垮塌損毀,只留下古鐘和道觀遺址。
1995年,雙匯、高陽、正源、黃洋等鄉鎮部分信佛的民眾捐資籌勞·籌辦,耗資數萬元,在老觀舊址重修廟宇,建正殿三間,廂房四間,全木結構。有佛教教徒間隙住守廟宇,收取香火供品,平時也不知雲遊何處去了。
主要景點
漢王山主要景點有一線天、高陽坡、石官峽、鹿亭溫泉、回龍寺、金鹿峽瀑布、金鹿長峽。到了海拔1050米的亮明埡,倍覺天寬地闊,把眾多峰巒踩在了腳下。沿路有“讀書洞”、“淨身池”、“放馬坪”、“觀景台”等諸多漢王傳說或遺蹟。峰頂有漢王古寺遺址,寺旁有一泉和一天然石壇,泉水恰入石壇,叮咚之聲悅耳;遺有明代古鐘一口,光潔如初,聲音鏘然,傳為如來所留,號稱“西天飛來”。峰頂四周,懸崖峭壁,雲籠霧罩,待晴日則秀嶺連綿,高峰極天,山川景色盡收眼底。
旅遊線路
線路一:旺蒼縣城-高陽鎮-鹿亭溫泉-
線路二:旺蒼縣城-高陽鎮-雙河鎮-正源鄉-深溪溝
線路三:旺蒼縣城-黃洋鎮-趙家壩
線路四:旺蒼縣城-黃洋鎮-普濟鎮-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