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九竅塞,玉眼蓋:長4.8cm,寬2.3cm,厚0.3cm;玉塞:高1.8—5.5cm,大端最寬0.9—1.4cm,小端最寬0.7—1.4cm;白玉蟬唅:長7.1cm,寬2.8cm,厚0.3cm。
玉質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綹及沁色。玉塞均作不規則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黃褐沁斑,有的已成雞骨白。眼蓋一對,棗核形,表面弧凸,兩端各鑽一孔,背平。玉蟬,玉質瑩白,拋光細膩,線條簡潔、流暢。
在中國,以玉入殮的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圍繞、覆蓋周身,或於雙眼蓋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當時口含、手握、眼蓋之玉,其形狀並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所謂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於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於死者面部。冥巾上所綴玉片,或據五官之形裁製,或作隨意的幾何形。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續到西漢時期。類似本品的眼蓋,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縫綴於冥巾之上。殮玉制度到漢代臻於完備。西漢早期,出現了覆蓋死者周身的玉衣,棗核形玉眼蓋有時即縫綴於玉衣相對於死者眼睛的部位。此外,漢代還在前代殮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形制相對固定的玉九竅塞和玉握,即死者口中含玉蟬,鼻孔、耳朵、肛門、陰道均塞納八稜柱形玉塞,雙手握玉豬各一。玉衣、玉九竅塞、玉豬,以及嵌玉的枕、棺槨,構成一套完整的漢代玉殮具。
相關詞條
-
九竅玉
九竅玉是指堵塞或遮蓋在死者身上九竅的9件玉器。古時厚葬之風盛行,尤其是在周至漢這一時期,當時人們相信用玉器封住逝者的各個竅穴,可以使得屍首長期不朽,所以...
概述 九竅玉的組成 九竅玉的歷史 -
九竅塞
人有九竅,玉有九竅塞。
-
玉的收藏
"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玉的天然美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可見玉的經濟價值為它物所不及。基於玉的獨特的魅...
收藏鑑定 制玉技法 古玉發展 歷代古玉介紹 -
漢八刀
“漢八刀”是中國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產物。秦漢時期,在玉器製作上,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藝術風格。“漢八...
簡介 名稱來歷 命名釋義 葬玉文化 蒲紋介紹 -
土古玉
土古玉(Yellow clay jade)以其顏色似黃土色,適宜於製作具有古色古香的古玩玉器文物而得名。1981年由新疆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發現於天山...
概述 古玉種類 -
漢代玉琮
玉琮,漢代用於禮儀的玉器之一。藏品長寬均為4CM,厚2CM,重61.9克。藏品整體呈現微黃沁色,包漿溫潤自然,現存放于山東布衣莊氏處。
漢代玉器的用途 玉琮的歷史淵源與用途 -
玉琀
玉琀又稱“飯含”,“玉塞九竅”的亡人口中之物,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
歷史 寓意 -
玉器
簡介雲龍玉飾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根據傳到歐洲的清代乾隆玉器,進行物理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
簡介 發展歷史 文化底蘊 玉器分類 主要紋飾